思考、思考、再思考 你結束了一天的工作,回到家,癱在沙發里,手指游走于手機屏幕之上。在這個小世界里,你沉醉于社交媒體推送的各種新鮮有趣的內容。 也許是社會新聞,也許是帥哥美女,也許是國際政局,但全是你愛看的。不知不覺間過了一兩個小時,你已經忘了最開始瀏覽的內容,卻還在不停地刷下去。 桌上的碗筷還沒收拾,飯后散步的計劃被迫終止,抬眼一看,家人們也都在低頭玩手機。 你剛想訓斥他們天天就知道玩手機,然后叮的一聲,又一則聳動的標題出現在屏幕。你羞答答地點進去,還在不停自我安慰,反正下班了,再多看一會吧。 大數據真是太了解人類了,總是能準確無誤地搔中人們的癢處,讓人無法自拔。隨時隨地,手指一戳,就能享受到最個性的內容服務。 現在你能看到的,一條又一條的內容,都是經過數萬次的數據處理實現的。平臺依據點贊、評論、轉發、收藏、你的位置、手機型號等等,揣測你的爽點,給你最私人的定制。 這就是人類世界的福音呀!如此信息爆炸的社會,這么一個知你、懂你、不離不棄、總是第一時間奉上“精神美食”的算法,難道不香嗎? 大眾傳媒的時代已經過去,新聞聯播、期刊雜志、電腦網頁迎來了諸神黃昏。 一種更為親切的傳播模式開始了它的表演。你不用去尋覓,只需要等著內容“啪”的一下,落進你的懷里。 算法的唯一目的就是討好你。 他就像你的貼身大管家,永遠將你喜好的東西喂到嘴里。一旦發現你不合口味的菜,就會將它永遠剔出菜單之中。 有個社會學的說法,叫做“信息繭房”:即公眾只注意自己選擇的東西和使自己愉悅的通訊領域,久而久之,會將自身桎梏于像蠶繭一般的“繭房”中。 大白話就是投你所好,畫地成牢。算法的作用,就是把牢房多套上幾層厚繭,然后笑瞇瞇地鎖上門,再扔掉鑰匙。 你喜歡吃蘿卜,就給你蒸蘿卜、燉蘿卜、炒蘿卜、涼拌蘿卜,然后你會深信,這個世界的蔬菜只有蘿卜,其余蔬菜都是異端。 然后,你會發現很多很多愛吃蘿卜的人,和他們成為朋友,然后遇見一個擅長做蘿卜的人,不自主地跟在他的后面,聆聽他的教誨,或許他還有個外號,叫蘿卜君。一個凝聚力強的蘿卜教就此成立了。 同理可得,還有大白菜幫、絲瓜教、西紅柿會…… 這像不像我們熟悉的一個詞:飯圈。 算法只要捕捉到用戶對于某個明星貢獻了幾次點擊量,就會將同類信息鋪天蓋地推送給用戶。 一旦用戶進入飯圈,那就是更為獨特的定制了。一般而言,自媒體接收到信息后,會先從中提煉出有利“愛豆”形象的信息,再將其發布出去。而算法會將這些加工過的信息推送給粉絲。 曾經看過一個粉絲的自白,她在最開始只是安靜地喜歡一個偶像,聽聽歌,看看電影,不悲不喜。 但久而久之,她看到的信息,要么是別家粉絲努力集資給偶像應援,要么是自家偶像被網絡污蔑,全都是算法的精心推薦。她腦子一熱干脆就加入了后援會。 據她形容,后援會“就像是打仗一樣,每一次集資、打投,都是為了pick的選手能夠順利出道,為了戰爭的勝利”。這種在外人看來十分無法理解的事情,她們卻甘之如飴。 這時再加點言語的煽動,比如“就缺你一票,就缺你一朵花”“除了花錢,你還能實質性的為你愛豆做些什么”……情緒就被挑動起來了。于是乎就有了某戰227事件,于是乎就有了倒奶事件。 真的是粉絲傻嗎? 她們關注的新聞全是娛樂新聞,她們了解的話題都是飯圈瑣事,她們的聊天對象都是飯圈好友。哥哥的丑聞,是別人的詆毀;姐姐的演技,是演藝圈的寶藏。在這種環境中,人怎么能不偏激呢? 飯圈的侵蝕,可并不僅限于娛樂明星。借著算法的東風,飯圈風氣一路狂飆,從娛樂圈到知識界,從明星到素人。 真可謂紅了櫻桃,綠了芭蕉,韭菜在翩翩起舞。 這是一個處處皆可“飯圈”的時代。可這飯圈,究竟是個什么圈呢?應該讀作quan,還是juan呢? 算法之下,流量就是王道。數據,就是白花花的銀子。 為了博取你的眼球,他們做什么都行。 正常來說,沒有人會喜歡看土味視頻。至少沒有人敢大聲說,我愛土味。但是,網紅們只要走上人潮洶涌的大街,將整罐整罐的啤酒倒在頭上,再配上幾聲聲嘶力竭的嘶吼,就會有成千上萬的點擊量。 又或者,他們穿著復古的衣服,邁著狂拽的步伐,隨著復古的迪斯科音樂扭動身軀,口中還說著“社會語錄”,從而獲得高額的打賞。 雖然嘴上說著討厭,可觀眾就吃這套。一眾草根網紅以這種意想不到的方式,出圈了。賺得是盆滿缽滿。 人們不禁會想:是不是只要裝瘋賣傻,就能夠像那些“精神小伙”一樣,在罵聲中走上人生巔峰。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小鎮青年,開始走上街頭,啤酒澆頭。網紅,作為一種職業選擇,成為他們的信條:雖然我博眼球,但是我賺錢啊。 這是一個巨大無比的泡沫。可算法從來沒有告訴他們,每一個浪潮之下,都是數不盡的骸骨。《人物》曾在2019年做過這樣一篇采訪,對象是去義烏直播賣貨的逐夢者。 這些人都有著一個夢,就是電商直播的發財夢。他們都是算法的信徒。他們的想象之中,是在直播間里說著話就能財源滾滾,是一邊開著豪車戴著金表一邊感謝老鐵送上的火箭,是拍著視頻段子就能買得起房子。 可當他們來到義烏,夢境碎了。他們的現實,是潮濕的地下室,是比工廠打工更微薄的收入,是對著18個觀眾賣力吆喝。 他們終于發現,當網紅,既不能賺錢,也不輕松,生活還是那個慘淡的生活。是誰騙了他們呢? 根據調查,早在2018年就有77.6%的網紅是本科學歷,而且數據一直不斷攀升,即便非本科學歷的也有專業團隊的支撐。即便是玩“土味”,也是非常專業的一件事。 可是,算法不會告訴那些追夢者這些事實,算法只會推送那些丑態百出卻掙錢的“鄉下人”,吹著一個又一個泡沫。 當然,這個例子似乎對于有些人來說有些“極端”。這種泡沫對于某些身處鄙視鏈上層的人來說,不是分分鐘看破嗎? 在這個信息靠算法推送的時代,金錢、欲望、娛樂會成為永恒的主題。即便能夠戳穿一個泡沫,但還會有無數個泡沫閃耀著晶瑩的光芒。 義烏逐夢者的泡沫是直播賺錢,你的泡沫又是什么? 不要安然地呆在信息繭房里,那是懶人的做法。 從人的本性來說,懶惰是天然的,想以最小的付出獲得最大的收獲,這是人之常情,算法在這方面迎合了人性。 但是,它也可能正在以幸福之名,漸漸地使人們對它產生依賴,并在不知不覺中被其麻痹,被其囚禁。 就像是溫水煮青蛙。 《娛樂至上》一書做下這樣一個預言:人們會漸漸愛上壓迫,崇拜那些使他們喪失思考能力的工業技術。 現實果真應驗了。技術正在侵吞我們的隱私,算法則利用隱私編織一張巨網,而我們則心甘情愿地被幸福操縱著。 這其實是人自身最大的一個悖論。真相和幸福不能共存。真相是疼痛的;它要求我們獨立思考;它破壞了我們的舒適區。而幸福則是簡單的,你只需要沉溺于歷史的偏好中,毫無保留地接納算法的投喂。所以,即便你意識到算法是一個圈套,你還會逃離嗎? 其實答案沒那么難。人不可能永遠處在真相之中,那是神的領域;也不應該一直呆在幸福里,那是動物的世界。 人,應該在真相與幸福之間,擁抱自己。 當你看到一篇激動人心的熱點文,如果覺得自己的情緒被煽動了,其實就應該留個心眼:我是不是被帶節奏了? 當你看到一個似乎有理的觀點,如果覺得自己被說服了,其實也應該留個心眼:這個觀點有邏輯嗎? 當你沉迷于短視頻,如果覺得自己上癮了,其實應該問問自己:我看這些究竟是因為滿足還是因為空虛? 綜上所述,別被本該服務于人類的算法牽著鼻子走,你要做的就是思考思考再思考。 我特別喜歡《讓子彈飛》的結局,花姐一行人要去往浦東。 張麻子一把槍對著自己,一把槍對著前面,說:“姑娘,你這么拿槍,更好看。” 彼時彼刻,恰如此時此刻。 文字為國館原創,轉載請聯系后臺和作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