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春,紅軍西路軍在著名的“石窩會議”之后,決定將剩余人員組成三個支隊,在青海軍閥“馬家軍”的圍追堵截之下,各自尋路突圍。
這是紅軍歷史上最艱苦卓絕的時期,分路突圍雖是無奈之舉,但也是部隊在困境之中能找到的最優解。
向南突圍的左支隊共有1000余人,在李先念將軍的率領下,打算悄然進入祁連山區,休整一段時間后,再走游擊戰的路線。
然而,這也是一條無比艱難的路。
左支隊踏上突圍之路后,最迫切、最嚴峻的一個難題就是無糧可吃。
在此前的連續行軍作戰中,部隊的糧食消耗殆盡,每一名干部戰士都把自己的米袋子刮了一次又一次,直到一點碎屑殘渣都刮不出來,甚至連米袋子都刮爛了。
由于長時間處在極度饑餓的狀態,所有干部戰士都體力不支、腳步沉重。
更讓人絕望的是,在冰雪覆蓋、人煙稀少的祁連山區,經常走上十幾里甚至幾十里都見不到一個人影,根本不可能找老百姓籌糧。
好在眾人幸運地捕殺了幾只黃羊、一頭野牛,雖然只能作簡單處理,連鹽都沒有,而且每個人分不到多少,但至少避免了全部被餓死的結局。
除了饑餓難捱,部隊面臨的第一個現實問題就是寒冷難耐。
此時雖是江南草長鶯飛、春暖花開的季節,但在祁連山區這個苦寒之地,仍然是冬天,有時氣溫竟低至零下30多度。
而紅軍指戰員身上所穿的衣服,都極其單薄,左支隊1000來人竟無一人有棉衣可穿。
到了寒風凜冽的夜晚,大家只能裹著破爛不堪的毯子、圍著篝火擠做一團勉強御寒。
由于長時間肚里沒食,身體更吃不消了,不少干部戰士被凍傷,甚至有人在睡夢中不知不覺地就被凍死了。
在經歷了連續幾天的苦苦煎熬之后,紅軍左支隊終于穿越了山區,但慶祝勝利還為時過早,因為前面又是一道“鬼門關”——沙漠。
把紅軍逼進沙漠這條絕路,正是馬家軍的毒計,因為他們相信紅軍缺糧又很難找到水,只要進了沙漠根本沒有生還的希望。
李先念將軍當然知道沙漠有多兇險,可是不走就條路,就只能坐以待斃了,只要有一線生機也必須盡力去爭取啊!
進入沙漠之后,紅軍將士們這才體會到,馬家軍的用心有多狠毒——在沙漠中行軍,實在太殘酷了!要想穿越沙漠生存下來,希望實在太渺茫了!
幾天后,黃羊、野牛所提供的能量都消耗得差不多了,帶進沙漠的水也喝得一滴不剩。
眾人實在扛不住了,都被干渴折磨得嗓子冒煙、兩眼冒金星、身體虛弱到了極點,別說走出沙漠了,只怕再撐不了幾個小時就得全部渴死。
眼看著部隊陷入這樣的絕境,李先念的內心無比煎熬:歷盡了九死一生、千難萬險,好不容易擺脫了敵人的窮追猛打,只要再堅持一下,就有可能重獲生機,決不能讓指戰員們在這個關鍵時刻倒下!
可是到哪里去找水呢?冷酷無情的沙漠沒有給大家帶來驚喜,遲遲沒有發現水源。筋疲力盡的眾人終于絕望了,顧不得沙子的滾燙,一個個癱坐在地上。
當李先念看到戰士們把目光集中在他的坐騎——那匹大白馬身上、個個欲言又止時,他意識到自己必須做出一個無比艱難的決定了。
這匹大白馬跟隨李先念征戰多年,一起出生入死,早已經建立起如同摯友一般的深厚感情。
可是現在唯一拯救眾人的機會,就是殺掉自己心愛的大白馬,用它的血來為指戰員們解渴續命!
平時李先念經常寧可自己走路,也舍不得騎大白馬,又怎么可能忍心殺掉它呢!
他雖不忍殺馬,但又不得不殺,否則整支部隊就連一線生機都沒有了。
李先念眼含熱淚,強忍住心中的悲痛對警衛員下了命令:“把馬牽到那邊,給它一個痛快吧!”說完便背轉身去,因為他實在不忍親眼目睹那虐心的一幕。
就在這時,大白馬似乎從李先念的話語和淚光中解讀出了什么信息,突然做出一連串讓眾人驚愕不已的動作。
它先是把頭低下來,對著面前那塊沙子使勁地嗅著,似乎嗅到了什么特別的氣味。
緊接著,大白馬把后面兩條腿的膝蓋彎曲,變成一個跪姿,大半個身子隨之伏在沙上,并把兩只前蹄對著面前的沙子快速而用力的刨起來。
“大白馬在干什么?”
“有意思!它好像發現了什么!”
眾人的注意力都被大白馬這極不尋常的舉動吸引了過來,圍攏過來議論紛紛。李先念也驚訝不已,緊盯著這位老戰友。
沒過多久,神奇的一幕出現了——大白馬越刨越快,竟在面前刨出了一個半米深的沙坑,那沙坑里竟慢慢地滲出了水!雖然這水只有一點點,卻讓目睹這一切的所有人都內心狂喜!
李先念將軍最先反應過來,馬上說道:“大家一起來,學大白馬刨沙取水!”
眾人聞聲而動,果然在這片沙漠下面挖出不少的水來,他們不僅當場喝了個夠,還把剩下的水裝到壺中,為接下來繼續穿越沙漠做好了準備。
靠著大白馬給部隊找出的水,這支紅軍部隊終于順利走出了沙漠,會合大部隊后重新恢復了戰斗力。眾人感嘆:如果沒有李先念將軍的戰馬,左支隊根本走不出那片沙漠。
雖說后來人們才知道馬天生就有一種憑借嗅覺尋找水源的本領,但他們始終覺得沙漠中發生的那一幕如有神助,正所謂“天無絕人之路”。
因為那是在部隊被逼入絕境、絕大部分人已經喪失信心的情況下發生的,當然讓經歷這些的人們更加堅信“人定勝天”、“革命必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