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示:點擊上方"兒推論壇"↑了解小兒推拿育兒信息 “虛者補之,實者瀉之”是推拿治療的基本原則。“補"就是補正氣不足。”瀉“乃瀉邪氣有余。 凡能補充人體物質(zhì)之不足或增強某組織功能的療法,謂之”補“。凡是能直接祛除病邪或抑制組織器官亢進謂之”瀉“。兩者之間相互聯(lián)系,對立統(tǒng)一,均是為了調(diào)整陰陽不平衡。 一、輕重補瀉法 根據(jù)推拿操作的力度而言,輕者為補,重者為瀉,一般輕手法作用于人體特點穴位,有促進腸胃蠕動、健脾和胃、促進血液循環(huán)作用。比如摩腹、按揉肺腧、胃腧、足三里等 而按法、拿法、掐法等多是瀉的手法,有息風止痛、發(fā)散風寒、清熱的作用。比如清肺經(jīng)、拿風池、掐人中等。另外輕重還要根據(jù)患者年齡,病癥緩急。如《幼科推拿秘書》云:本緩標急重與輕,虛實參乎病癥…… 二、快慢補瀉法 一般而言,快手法為瀉,慢手法為補。”急摩為瀉,緩摩為補“。如推三關(guān)、揉外勞宮等,用快的手法重在發(fā)散風寒,用于風寒表實證,為瀉法;用慢的手法輕柔的手法,重在溫陽益氣,用于虛證,為補。 三、方向補瀉法 一般而言在手部穴位,向心方向直推為補,離心為泄。如心經(jīng)、肝經(jīng)、肺經(jīng)、脾經(jīng)、大腸經(jīng)等,唯腎經(jīng)相反。 腹部補瀉法:左摩為補、右摩為瀉即”左轉(zhuǎn)補兮右轉(zhuǎn)泄“,現(xiàn)代解剖學研究表明,從左下腹開始摩揉腹部逆結(jié)腸蠕動方向有健脾止瀉作用。從右下腹摩順結(jié)腸蠕動方向能通便消食故為瀉法。 順摩腹、揉臍多用于便秘、腹脹、腹痛、厭食,逆時針摩腹常用于脾虛所致的腹瀉、厭食、腹痛等虛證。 四、經(jīng)絡補瀉法 順著經(jīng)絡走向操作為補法,逆著為瀉法,如《靈樞》曰:瀉者迎之、補者隨之。最典型的就是捏脊,脊柱為督脈所在,大椎至尾椎的連線即是督脈,用捏法由尾椎至大椎順其經(jīng)絡施術(shù)為補法,治療先天不足的一切虛證;逆其經(jīng)絡自上而下為瀉法,主治發(fā)熱感冒等實證。 五、次數(shù)補瀉法 適當?shù)拇螖?shù)能使疾病很快恢復,若次數(shù)少則起不到治療作用,次數(shù)過多則無益甚至有害。一般而言,次數(shù)多,輕柔手法為補,次數(shù)少手法重為瀉法。一般一歲左右患兒,一個穴位推拿300次左右,根據(jù)年齡病情逐漸加減。 《推拿三字經(jīng)》云:大三萬、小三千、嬰三百、加減良,一般刺激性較重的手法,如掐、捏、拿只需3-5次即可。 六、得氣補瀉法 得氣補瀉法,又稱推拿感應補瀉法。所謂得氣即施術(shù)手法過程患者所表現(xiàn)出來的”酸、麻、脹、痛、重“的一種感覺。一般而言得氣明顯者為瀉法;得氣輕微者為補法。一般對于實證者,應使其”得氣“強,以達到瀉實的目的;對于隱隱作痛,體弱者屬虛證者,宜輕微得氣,以達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七、平補平瀉法 是指患兒虛實不是很明顯時,或小兒保健時,常用的一種方法。此法常用于手部穴位與腹部穴位。 手穴平補平瀉法指在穴位上來回推。如清補大腸、清補脾胃、清補小腸、清補肺經(jīng)等等。 如《推拿三字經(jīng)》云:若瀉腸、推大腸……來回忙。說明臨床遇到小兒腹瀉,虛實補明顯,可只取大腸穴來回推 腹部平補平瀉法,多用于保健,如順時針逆時針摩腹各半數(shù),臨床如遇到腹脹、便秘、虛實不明顯時,常用到順摩逆摩各半。 以上推拿補瀉七法,在臨床運用時,首先仔細辯證,根據(jù)虛實綜合運用,如果補瀉反了則病情會加重。 夏禹鑄《幼科鐵鏡》云:推拿揉掐,性與藥同,用推即是用藥,不明何可亂推……病知表里虛實,推后重癥能生,不諳推拿揉掐,亂用便添一死。“充分說明了推拿補瀉臨床的重要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