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儒家文化與古代社會是一個整體。研究儒家不能僅致力于它的原則,還必須考察它與那個社會的關系。所以,我們將古代社會本身拋在一邊不管,單純依靠那些抽象的原則無法創造出普適的社會制度與理想。研究古學問的學者常常犯這樣的錯誤,研究孔子就將孔子捧到天上去,研究老子就將老子捧到天上去,甚至宣稱未來的社會理想都包含在這些原則里。這不過是幻想罷了,這些原則古代社會都沒能治理好,且不要說未來了。與近現代文化相比較,儒學與中國傳統文化缺少科學與民主的理念,而且倘若沒有近代的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與碰撞,中國傳統文化無論如何發展也不可能建立起這些觀念來。現代文化進步的推動力是人類理性的思辨地思考,是理性思考推動者人類對自然與社會的認知與理解的進步,而現代文明的一切成就都建立在這些進步的基礎之上。傳統儒學的思維方式是經學思維,它的特征是迷信圣賢,迷信經典文獻,迷信權威。不敢懷疑,不敢批判,不敢有獨立的思想。經學思維教育出遵守禮教,安分守己,皓首窮經儒學后生,思想僵化,無,不能創造全新的政治制度和生活方式。倘若沒有中西文化交流與碰撞的過程,即使再過一萬年,社會如斯,思想如斯而己。儒家思想保守,害怕變革,總是將先王言圣人語著作終極真理,遭遇社會難疑總是試圖從儒家經典文獻中尋求解決方案。比如,宋代王安石要變法,司馬光常以正統的儒家言論來反對。再比如,西漢后期,棄祖宗王霸并用的家法,專任儒生治理國家,是導致西漢衰落的一個重要原因。以儒學為代表的傳統文化無益于現代化的建設,中國當代的社會與文化的進步也都是建立在科學與民主之上。學國學的學者,常常批判說不要總是拿西方的邏輯思維來壓制東方的形象思維,言外之意,東方思維比西方思維更高級。事實上,人類的思維方式本無東西之別,人類大腦思想的機制是統一的,導致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根原因是人群的不同信仰。接觸了現代文明之后,東方不僅能理解西方,而且能融入現代文明之中,成為現代文明參與者和創建者。一句話,東方也能與西方一樣的思考。這可以說明東西方在思維方式上沒有根本的區別。可總是有一部分人,對現代文明的成就視而不見,硬將東方的傳統古文化說成比現代文明更高級的形態。客觀地講,古文化是應當被揚棄的文化形態,它落后于現代文化形態,而且若要改造古文化適應當前及未來的需要,必然要借助科學與民主兩個核心理念。所以,我們學習古學的目標是將古人的精神留傳下去,而要實現這樣的目標就需要不斷地為它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