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時不時會給大家推薦一些看過的好電影,評論里總會有人留言給我:
“毛毛姐,你不覺得看電影浪費時間么?”
“毛毛姐,看你總教大家如何提高學習效率,減少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你怎么還會給大家推薦電影呢?”
2019年我辦了一期讀書會,因為給大家介紹了100多本非常有“實用價值”的書籍,又在后臺收到了不少留言。
還沒有加入的,識別二維碼可以試聽哦!
有些人說這是他們第一次讀完這么多書,有些人是終于知道了要如何從書本中攝取有用的知識,不少朋友還因為聽書聽得有意思,找來原裝讀全文的。
而今年當我再度回訪一些老粉,想看看大家私下還讀了哪些好書,充實充實自己的讀書清單時,卻意外收到了一些這樣的留言:
?? 跟著讀書會學習我是興致勃勃的,可到我自己想看書的時候就覺得無聊了;
?? 平時總告訴自己要讀書,但是休閑的時間太少,還想看視頻打游戲,沒有更多的時間分配給讀書,堅持不下去了又很懊悔,更不想讀了;
?? 收藏運動視頻就等于鍛煉了,收藏電子圖書就等于讀了,我總是貪婪地下載新書,但電腦里的文件夾里日漸冗繁,我的腦袋里還是空空如也…
我在痛心的同時,突然發現現在的主流價值,不僅從“讀書無用論”過渡到了“讀書有用論”,還擴張到了各種事物的“有用無用”的論斷。
以前學畫畫是浪費時間的,現在美術納入考試范疇就是有用的;學鋼琴笛子舞蹈也不再是興趣愛好,而是特招點招和加分的“有效武器”,曾經作為拔高訓練的奧數,也成為不少名校的敲門磚…
而我以前寫的和讀書相關的文章,包括我現在公眾號的多數內容,大都也是圍繞著“有用”的知識進行認知、方法或工具的分享。
但今天,我特別想和大家提一個問題:
不論是“無用”還是“有用”,現代社會衡量事物的標準越來越趨同化和單一化。
這件事有用就干,沒用就不干…那個工作能掙錢就干,不掙錢就算了…
本來彩色繽紛的世界,在我們這些狹隘的價值觀之下頓時就成黑白了。
今年三月份的時候,我曾經在一篇文章里列出了讀書的目的和意義。
我們為什么讀書?
? 考試,為了考學去選擇讀書;
? 獲取所需內容,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 自我提升,增加自己的內涵,擴寬視野,提高綜合素質;
? 調整自己,當處在低谷和困難的時候,能獲得勇氣,重新起航。
讀書的意義在于:
身體和心靈,至少有一個在路上,讀書和出去走走一樣,都能幫助大家開拓眼界,進行自我提升。
現在回想起來,這些話在當時確實鼓勵了不少朋友開始讀書,有了一個好的開始,但不少人卻沒有一個好的堅持。
大家普遍都是一口氣買下許多別人推薦的好書,希望能一本本攻克,“變成更好的自己。”
然而現實情況卻是,第一天可能興致高昂地讀了30頁,第二天卻只看了15頁,然后慢慢變成了10頁、5頁……
直到某一天突然發現:不好!自己已經有段日子沒碰過書了。
一瞬間的醒悟往往難以持續。
大部分朋友因為工作或生活上遭遇了一些挫折,為了“成為更好的自己”才開始讀書。
但書籍不是“速效藥”,不能在短時間內看到效果。所以不少人最后放棄了。
其實不論讀與不讀,我們身邊每天都充斥著各種有用書籍/電影/紀錄片/工具/資源的推送,這就讓人產生了一種很微妙但很焦慮的心理:
我不停地讀,沒有產生期待價值,要不要繼續讀?還是我太笨了?
讀了這么久,也沒有讓我成績更好,生活更美,工資更高,還要不要繼續讀?
而不愛讀書的朋友看著周邊熱火朝天的讀書熱潮,會有一種因大家都在前進反而顯得自己落后的焦慮感,那就不管不顧地加入讀書會,做一個隨大流的積極分子吧…
讀書好歹還能有些看得著的作用,那看電影應該就是純娛樂,有這時間去干點啥不好呢?
關于這點,高產的我也寫過相關文字。
2018年,我寫過自己的觀影體驗:
我很喜歡看電影,在安靜的環境下,幕布在傾訴。一部好的電影和書籍一樣,帶來的感受和影響是持久深刻的。
那種震撼心靈的力量不僅帶來好的觀影感受,還會帶給我們新的思想,或反省,或學習。
藝術來源于生活,電影所表達的來源于生活卻又高于生活,因為每一部電影都會濃縮生活的酸甜苦辣,是現實最真實的倒影。
我也推送過看電影的“有用”意義:我相信大家會從觀影中收到啟發和震撼,更會明白原來世界這么大,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文化和風情,每個人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狀態。
看到這些目的和意義,我再一次問大家,當撕掉“有用”的標簽,你還會讀書看電影么?
有朋友會說,書還是可以讀一讀的,電影浪費時間就不看了。
有朋友會說,看書太費腦子,上班后就讀不了長文字,還是看電影消遣下吧。
還有朋友會說,我不喜歡讀書也不喜歡看電影,好玩刺激的東西有好多(比如短視頻),我會選擇其他休閑娛樂方式。
我也知道有堅定的閱讀愛好者和電影發燒友,會選擇無論有用沒有,都會讀下去看下去。
而這里的讀書和看電影,其實還可以替換成其他很多東西。
如果奧數不作為擇校門檻了,你還愿意逼著孩子去學么?
如果體育不納入考試成績了,學校還愿意把體育課還給學生么?
… …
所有以上內容,都指向一件事情:作為人類,我們如何審視自己的存在價值和意義。
總專注于有用的東西,人會不自覺產生焦慮,但當事物不再被賦予世俗的價值時,我們又會感到空虛。
我們不僅把“有用無用”的價值觀投射在事物上,我們更會投射到人際交往中,這個人有用要常走動,那個人沒啥價值就不加聯系方式了。
與自己,與他人,甚至與整個社會,我們都進行了“有用無用的劃分”。
而當我在陪伴毛豆玩耍的時候,卻發現孩子們的世界里,并沒有這些有用無用之分,有的只是“好玩,有意思,我喜歡,我開心”。
這個發現也讓我對今天的問題有了一個答案,也對我之前關于讀書看電影的“價值推送”有了新的反思。
當撕掉“有用”的標簽,會有很多很多人不再讀書看電影。
就如現在好多人不停刷手機看短視頻一樣,他們已經做出了自己的選擇。
“有用無用的價值構建”,讓我們慢慢失去了建立豐富精神世界,柔韌心理狀態和真正放松休息的機會。
人的主體性被蠶食被瓦解被消除,我們生來是為了工作和學習么?我們存在的意義明明是為了生活呀!
當你還在焦慮要不要讀書要不要看電影,要不要只做有用的事兒,要不要去“浪費”時間時,我希望我們能蹲下來,站在和孩子一樣的高度去看世界。
如果玩泥巴是有趣的,那么種菜也是;如果踩水坑是開心的,那么打游戲也是;如果讀繪本看動畫片是吸引人的,那么讀書看電影也是。
如果讀書和看電影可以是“無用”的,其他很多事兒亦如此。
不論讀與不讀,看與不看,做與不做,我們的初心,早已決定了我們的軌跡,但不論哪種人生,都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的一輩子。
人生不該設置“有用沒有”的黑白判斷,每一種人生都是真實和存在的體現!
今天給大家熬了碗“毒雞湯”,希望能對你們的脾胃??
朋友們記得經常來看看我呀,
可以把我設為「星標」☆~
步驟如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