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殺死關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關羽北伐襄樊時,呂蒙白衣渡江,襲取了荊州。關羽得知消息以后倉促回軍,結果因為呂蒙占據江陵以后,俘獲了荊州軍的家屬。關羽軍中人心不穩,四散而逃。關羽士卒散盡,只能逃亡。 孫權派潘璋、朱然前去追擊。后來潘璋部下司馬馬忠在臨沮俘獲了關羽、關平、都督趙累等人。而關羽怎么死的,不同資料說法不一: 根據《三國志》記載,關羽被俘以后就在臨沮被殺
而《蜀記》則認為是關羽被俘以后,孫權原本想留下他對付曹操,結果關羽不肯投降,加上左右以曹操為例勸說關羽不可留,才被殺死。
這兩種說法中,后者很明顯,決定殺死關羽的是孫權。而前者雖然是潘璋在臨沮俘獲關羽以后就將他殺死,但是關羽是劉備手下舉足輕重的人物,潘璋肯定不會輕易將關羽殺死。 所以不管是哪種說法,關羽之死應該都是來自孫權的直接命令。而孫權這么做,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很多人認為孫權奪取荊州以后如果不殺關羽,那么就和劉備還有和好的余地。但是荊州對于劉備也很重要,不僅這里是諸葛亮《隆中對》中北伐的線路之一,而且還是劉備手下主要人才來源地,所以劉備肯定不會放棄荊州。 孫權既然下定決心奪取荊州,那么和劉備之間其實已經是很難化解的矛盾了,雙方勢必要分出一個勝負才會甘休。這個不會因為殺死關羽而改變。 在這種情況下,孫權首先要避免的是遭到兩面夾攻,不能同時和曹操、劉備兩個人為敵。如果此時還留著關羽,擺出想和劉備和談的樣子來,那么曹操肯定會不滿,甚至可能翻臉攻打江東。 因此既然和劉備已經沒有了和好的余地,那么殺死關羽可以向曹操表明自己和劉備決裂的決心,換取曹操的信任,不失為一個辦法。 其次來說,關羽是蜀漢集團的第一大將,連曹魏很多人都認為蜀漢唯一的名將是關羽,“蜀小國耳,名將唯羽”。殺死關羽還可以打擊蜀漢的士氣,為接下來的蜀吳之戰創造有利條件。 所以孫權做出殺死關羽這個決定,在當時的情況下,也是一種比較合理的選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