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類,零售商業世界的微小組成單元,是人們消費需求的具化載體。本系列,展示傳統品類的應時之變,發現消費洪流中裂變而出的“新”品類。 此篇為,中式面館。 封面及頭圖來源丨遇見小面官方微博 撰寫丨張文景 編輯丨付慶榮 視覺設計丨徐娜 “每一步都踩在風口上”,瑞幸咖啡創始人陸正耀再創業要開500家面館; 遇見小面再獲融資,目標3年內突破1000家門店; 隨著上海張江傳奇店、環宇薈店和中駿廣場店、漕河涇印象城店相繼落地,和府撈面上海門店數破百; 2021年5月,面館之風吹到西北傳統小吃蘭州牛肉面。據“晚點LatePost”消息,馬記永、陳香貴、張拉拉于當月完成融資,其中馬記永、陳香貴估值達到10億元級別,而張拉拉也逼近3.9億元; …… “面館”之風,勁吹不止。可它們何以蔚然成風?賽道上集結的品牌們,產品、選址又呈現出哪些同與不同? 帶著這些問題,贏商云智庫以贏商大數據監測的23城5萬方以上購物中心超500個面館品牌為樣本,試圖尋找面館火爆的秘密。 樣本說明 統計時間范圍:2020年-2021年3月31日 統計范圍:23城商業面積5萬㎡及以上已開業購物中心 數據范圍:23城5萬方及以上購物中心品牌(23城:北京、廣州、上海、深圳、杭州、成都、武漢、合肥、天津、青島、重慶、南京、貴陽、西安、長沙、鄭州、昆明、蘇州、福州、廈門、泉州、佛山、南寧) 研究范圍:23城5萬方及以上購物中心“面館”品牌踩盤數據 選址偏好: 首選之地一線、新一線,成熟商圈中檔大眾mall 在贏商大數據監測的面館品牌樣本中,在購物中心門店數量超過10家的品牌不足十分之一,且成立時間普遍較短,2014年后成立品牌占多數。 其中,全國連鎖品牌不足兩成,區域連鎖品牌約占一成。 從城市看,一線城市、新一線城市是樣本面館品牌開店首選之地,其中上海尤其受到歡迎 上海經濟活躍、消費潛力巨大,大量高端白領聚集,形成穩定的客群基數和“不差錢”的消費力或是吸引著面館爭相落戶的主要原因。再者上海作為金融中心,各類金融機構扎堆,在此開店可能更容易引起資本關注,對于想要獲得融資或上市品牌來說,似乎是不錯的選擇。 此外,自2010年以來,一二線購物中心數量大增,在線下零售頻頻受到沖擊背景下,餐飲成為新的引流利器,在購物中心占比逐漸提高。據贏商大數據顯示,部分購物中心餐飲業態占比甚至超過50%。 從項目端看,樣本面館品牌則偏好成熟商圈,以門店數量計,近70%的面館位于成熟商圈購物中心 其中,大眾化、中檔購物中心備受面館品牌之青睞。這類購物中心餐飲業態占比普遍較高,品類聚集可以共享客流,但同時也面臨其他品類競爭,比如火鍋等。 當然,連鎖面館品牌們常出沒于中檔、大眾mall,亦與2012年“八項規定”出臺后,餐飲邁向大眾化之時代潮流息息相關。 “八項規定”出臺后,一方面,高端餐飲遭重創,湘鄂情、小南國、全聚德等高端餐飲品牌紛紛開啟轉型;另一方面,大眾餐飲漸漸崛起,面食品牌借勢擴張,早期品牌有西貝莜面村、和府撈面、九毛九等,新興品牌有遇見小面、剪花娘子、大師兄肉夾饃·陜西面館等。 成熟品牌VS后起之秀: 產品、店型、運營各有絕招 整體來看,以西貝莜面村、和府撈面為代表的成熟面館品牌,更偏向中式正餐,以直營為主,在市場中具有一定品牌影響力;而遇見小面等一批后起之秀,多切入快餐,普遍采用“直營 加盟”模式,拓展勢頭兇猛。 據遇見小面官方微信公布的特許經營公告看,初始投資大約在95萬元左右,投資回收期在12-24個月,由遇見小面提供人員培訓、貨品管理、財務系統、品牌營銷等支持。 資料顯示,遇見小面第一家特許經營店開在廣州天河萬科廣場。從大眾點評評價看,這家店位列天河區粥粉面環境榜第4名,精選評價中多數選擇“口味贊”,但也有少數消費者認為“分量小”、“上菜慢”。 綜合監測樣本中的新秀面館品牌,不難發現,其在產品、店型、運營角度具有以下特征: “主食 小吃”,好吃不貴 主食產品包括湯面、炒面、干面、酸辣粉、羊肉泡饃等,小吃產品包括肉夾饃、涼皮、烤串、鹵味、甜品等。以“面 肉夾饃”的組合為例,在一二線城市大約需要花費30元左右,而一二線城市米飯類快餐客單價差不多也要20-30元。 這樣的產品搭配,既滿足了消費者口味,又因“快餐和休閑餐”高性價比組合擴大了客群,延長了有效營業時間,提高了門店盈利能力。比如不到飯點,有些消費者可能僅僅來打包一份小吃就走了。 “半工業化”,標準高效 既然是快餐,出餐快是必須的。對于面食而言,有些步驟必須手工,比如說扯面、煮面等等,否則可能導致口味偏差,但還有些步驟可以實現標準化,比如面胚、澆頭、鹵品等半成品,可通過食品加工廠進行標準化生產。 “半手工 半成品”結合,實現產品半工業化,保證口味的同時提高了出餐效率,穩定用戶體驗,節約成本。一方面,原本5-6人工作量,現在可能3個人就能完成;另一方面,后廚面積縮小,增加用餐面積或降低店鋪面積,節約租金。 輕型小店,便于擴張 面館有大有小,可以根據不同客群、選址,選擇不同的門店模型和運營模型。以遇見小面為例,有50平的機場店,亦有500平購物中心店。 百平大店主要提供堂食服務,租金和人工成本占大頭,模式較重;而50平以下的店,偏向零售,租金和人工成本相對較低,試錯成本低,利于加盟擴張。 向前看,“面館”賽道有哪些機遇和挑戰? 互聯網下半場,餐飲業在產品標準化、供應鏈成熟的強大推力下,加速向零售化邁進。“堂食+外賣+可流通食品商品”組合,破解傳統餐飲“三高一低”之困,甚至實現規模化指數級增長。 “面館”品牌們,同樣不愿缺席這場盛宴。 西貝莜面村董事長賈國龍曾表示,希望到2030年能做成千億銷售,并開發兩個新業務:快餐以及線上食品零售化,并進行一系列嘗試——西貝燕麥面、西貝麥香村、西貝超級肉夾饃、弓長張等,轉型之心昭然。 無獨有偶,遇見小面于2018年7月開出C24,探索“餐飲 零售”商業模式,并于次月上線零售商城,進軍電商。 而看似“門外漢”的海底撈則憑借完善的供應鏈體系,開出“十八汆”等副牌,主打平價面食,而其“餐飲零售化”布局也早已開始。 |
|
來自: 掃地僧一一 > 《4938、趙大媽親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