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非 魚 天剛亮,祖孫倆出門剛走出大門,迎面碰見一個身背藥箱的人回家。爺爺開口說:“大腦袋侄子,剛出診回來?“腦袋是大,怎么老叔不服呀?不信咱爺倆找石頭把腦袋砸開,我的腦漿保證比你多2斤!”孫子說:童老叔怎么這地不平?“小子,不是地不平,是你老叔我的腿有問題,不能怨地?!焙呛呛恰齻€人同時都笑出聲來。“今天忙,有時間再砸腦袋?!比缓缶头值罁P鑣。 這個身背藥箱的人,就是今天的主人公童潤華,男,身高180厘米左右,紅臉膛面帶笑容,他是房申溝大隊的赤腳醫(yī)生,通過對話就知道童大夫是個有故事的人。 童潤華出生在大房申溝,在眾多兄弟姐妹中最小,備受父母和哥哥姐姐的疼愛。上學時腦瓜聰明的他沒有把功夫用在學習上,數(shù)學勉強及格,但是背誦是他的強項,不論多長的課文,他是全班第一個背下來的,而且一字不差。那時候家里也沒有功夫管理孩子,老疙瘩(專指老小子)玩出了花樣,什么把女生辮子系到凳子上,什么在男生后面加尾巴……沒少挨老師收拾。記得有一次上最后一節(jié)課,老師滔滔不絕講得正歡的時候,他卻聽走神了。當老師提問他時,由于沒聽,回答得驢唇不對馬嘴,引來全班同學的大笑。老師隨口說出:你也沒聽,這是信口雌黃。于是同學們又學到一個成語。就這樣高小畢業(yè)回家種地。 隨著年齡的增長,童潤華也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雖然沒有考上初中,但是他還是努力堅持自學,認識了很多字。同時他的記憶力超過一般人,看一部小說能從頭到尾講出來。在生產(chǎn)隊勞動休息時,總能聽到童大腦袋的一段繪聲繪色的小說。父母疼愛老疙瘩,想給他找個老中醫(yī)學大夫,就借來中醫(yī)書籍給童潤華。他不去,就在家自學起來。 文化大革命結束后,國家了解農(nóng)村醫(yī)療條件落后,就決定培訓農(nóng)村赤腳醫(yī)生來解決農(nóng)民看病難的問題,經(jīng)過大隊班子研究,決定派童潤華去參加培訓。全鄉(xiāng)的赤腳醫(yī)生培訓班如期在中心衛(wèi)生院舉行,來自全鄉(xiāng)18個村近40名赤腳醫(yī)生參加培訓,開始時老師和學生們對童潤華的學習都不看好,因為他在這里年齡最大且學歷最低,人不出眾貌不驚人的。但是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后來一次考試,張榜公布成績時,人們發(fā)現(xiàn)童大腦袋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特別是中醫(yī)的背誦湯頭歌更是滾瓜爛熟,還有中藥的藥名不認識都找老童解決。就這樣童潤華上課認真聽講、專心記筆記;下課醫(yī)學書籍不離手,而且不懂就問,在畢業(yè)考試中又名列前茅。當別人夸他學習好、問他成功的秘訣時,他總是幽默地說:“我的腦袋大,盛的東西自然就多?!迸嘤柦Y束后,不論在村衛(wèi)生室還是在家,只要有時間,他就看醫(yī)學書籍。理論加實踐,業(yè)務水平顯著提高,成為同行中的佼佼者。 童大夫回到村里后,牢記旗鄉(xiāng)兩級領導在培訓開幕式講話的精神實質,要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解除百姓的疾病,保證人民群眾的健康。童大夫不但學習好,他的服務也是出了名。童大夫不論刮風還是下雨,都準時上班,到衛(wèi)生所來看病的絡繹不絕。他總能因人而異地給病人看病,你頭疼給你針灸;你感冒就給你抓兩副幾角錢小中藥,且總是藥到病除。為了給百姓省錢,每次到外地進藥,少的就用扁擔去八里外的車站挑回來。你若沒有錢買藥,記賬秋收再還;如果年齡大或有病來不了的患者,就上門看病;如果患者病情很重,他就讓你馬上去哪家醫(yī)院的什么科室,時刻不能耽誤。他的治療理念就是:能針灸解決的絕不吃藥,能吃藥治療的絕不打針,能打針治療的絕不輸液。這和現(xiàn)在不論啥病先用儀器檢查一遍比起來,他給老百姓省下不少銀子!一個人每天背著一個幾十斤的藥箱徒步行走,好人都覺得累,何況腿有殘疾的人?其艱難可想而知。那時我們村有一千四百多口人,分散在七個自然村,村與村之間的距離遠的要往返二十多里山路,就這樣童大夫堅持了五十多年。在群眾中口碑好,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那時如果有中國最美鄉(xiāng)村醫(yī)生評比,童潤華當之無愧。 記得有一年冬天,我村的表叔鼻子流血不止,先用涼水澆頭頂,然后喝頭發(fā)灰也沒有止住,沒有辦法表嬸就讓我去請童大夫。當時是夜里一點多,我想這么晚、天又這么冷,童大夫肯定拿點藥打發(fā)我回來吧。等我到童大夫家說明情況后,他穿上皮大衣拿上手電背起藥箱就走,大步流星地緊跑,不一會就到了。到地方問明情況檢查完了說沒事的,打一針就能止住,說著掏出藥液熟練地開瓶抽藥液,打上,不一會就止住流血。表叔誠心留他吃飯,他卻婉言謝絕??粗蠓蜊橎堑叵г诿C:谝怪袝r,我不覺由衷感嘆,基層工作人員如此盡職盡責,國家怎能不昌盛? 實行聯(lián)產(chǎn)承包責任制后,村集體沒有收入。無奈,童大夫的藥店搬到自己家里,他還是原價賣藥,一面種地一面繼續(xù)為群眾服務。由于欠藥費太多,加之無錢進藥,藥店就半死不活地維持著。一天,有個大城市的中醫(yī)診所聞聲請他去坐診,看著家里房子要塌,兒子也到該娶妻的年齡,他就答應了。剛開始沒有病人找他看病,后來有個得了“蛇盤瘡”的病人抱著試試看的態(tài)度來看病,童大夫幾副中藥治好了。還有一位患面神經(jīng)炎(吊斜風)的患者來診治,童大夫采取針灸加中藥的治療方法,第二天就見效,幾天就治愈了。從此一傳十十傳百地傳開了,童大夫中醫(yī)太好了!于是找童大夫看病的絡繹不絕。隨著看病的患者越來越多,藥店店面也越換越大,老板的車也越換越好。頭兩年藥的價格還好,略高于市場價格,等后來發(fā)現(xiàn)老板貪得無厭,童大夫多次提出整改意見都沒有見效,便毅然決然地辭去工作。老板又提出加薪,也未能挽留住他,用童大夫的話說,醫(yī)生要有醫(yī)德,病人患病就是不幸的事,你再多收藥費,那就是沒德!童大夫就這樣又回到家里,背起藥箱繼續(xù)為群眾服務直到去世。 童大夫除了有良好的醫(yī)德外,還是一個風趣的人,他能夠見景生情,隨口就來一句打油詩。村衛(wèi)生所由于考學等原因換了幾個人,他就來一首:“童某血氣方剛精神正常,徐某學習努力考取沈陽(醫(yī)科大),解某金榜提名進入學堂(醫(yī)學院),戴某用功過度患上癲狂(精神疾病)。”幾句順口溜把大隊衛(wèi)生室的人員變化情況說出來了。 有一天他出診歸來,看見鄰村全體社員搞大會戰(zhàn),把原來的平地挖掉裁彎取直,把河套墊上墊上土種地,實則是違背規(guī)律得不償失。見狀賦詩一首:“某某小隊瞎胡鬧,挖掉平地墊河套,熟土地板換生土,勞民傷財犯不著。”果然一場大水就把土壩沖毀河套也沖垮了,真乃勞民傷財,做事不能違背自然規(guī)律。 有人說經(jīng)濟不好的地方飯館多,而我認為還有藥店多。上次我到一個國家級貧困旗縣看望親戚,親屬正在一個診所輸液。我看到兩個大廳患者座無虛席,聽別人說純收入每年三五十萬不成問題,便想到我村的赤腳醫(yī)生童潤華,童大夫雖貧困一生,但是他醫(yī)德高尚,精神富有。毛澤東主席說:“一個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只做好事,不做壞事?!?/div> 童大夫做到了一生專做好事,他永遠活在我村村民的心中。 插圖/網(wǎng)絡 徐廣忠,內蒙古赤峰市翁旗人,中學高級教師,現(xiàn)退休在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