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進拴原創】延安行 ![]()
我去過很多地方旅游,但延安是我心中一直向往的地方。 2020的金秋時節,我終于來到了紅色革命圣地延安。 延安,這塊神秘、神奇又神圣的土地上,大自然以鬼斧神工般的創造力注入了中華民族堅忍不拔、自強不息的靈魂,黨中央毛主席在那里生活戰斗了十三個春秋,領導全國人民奪取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為建立新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使延安成為中國革命的圣地。人文初祖軒轅黃帝在這里開創了中華文明的先河,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部落聯盟國家,令所有中華兒女為之魂牽夢繞,使之成為華夏民族的圣地。還有馳名中外的大禹治水的首功之處壺口瀑布,多資多彩的黃土風情文化等等。 尋夢千里,穿越浩瀚,帶著心中繾綣的柔情和奔涌的鐵血,我走近延安,一種沁入骨髓的敬畏終于變成踏實的親觸,激情早已在胸中蠕動,多年向往延安的千千情結,此時在黃土高原的勁風里縱橫翩飛,不顧遠道而來的疲勞,我撲向延安。 那是一個怎樣的黃昏啊,一首鼓舞過無數仁人志士的歌謠仿佛從天邊傳傳來;“夕陽輝耀著山頭的塔影,月色映照著河邊的流螢,春風吹遍了坦平的原野,群山結成了堅固的圍屏。啊,延安,你這莊嚴雄偉的古城,到處傳遍了抗戰的歌聲。”我靜靜地站立在寶塔山下,歷史的烽火狼煙已經朦朧在我的眼前。疾風驟雨的1935年,一群衣衫襤褸的軍隊來到這里,鞍馬勞頓,安營扎寨,思考中國革命的前途與命運,決策抗日救國的辦法與策略。這就是艱苦卓絕的共產黨領導的工農紅軍走過二萬五千里長征,來到延安的時刻。此后漫漫十三載,延安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中國人民解放斗爭的總后方,十三年間,這里經歷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整風運動、大生產運動、中共七大等一系列影響和改變中國歷史進程的重大事件,這座古城,驚天地,泣鬼神。 延安,只能仰望! 我懷著敬畏之心在延安的土窯洞前迤行。從鳳凰山到清涼山,從楊家嶺到棗園、王家坪,一孔孔如同一座座豐碑,無聲地站立在黃土高原的群山深處,此時無聲勝有聲。當我走進去窯洞,聽講解員娓娓道來歷史的細枝末節,再撫摸那仿佛還散發出熱度紅光的油燈,心靈便驟起震顫。后人們俗稱的“五大書記”曾在這里進進出出,運籌帷幄;毛澤東曾在這里寫下許多篇光輝著作。1938年春,在鳳凰山麓,他寫下對抗戰時局產生重大影響的著作《論持久戰》,當時中國國內出現了”亡國論”和“速勝論”的論調。有些人認為“戰必敗”,也有些人幻想單純依靠政府、軍隊和外援能迅速取勝。為了糾正人們的錯誤認識,毛澤東指出:日本的侵略戰爭是退步的、野蠻的,中國的反侵略戰爭是進步的、正義的;日本是一個小國,經不起長期戰爭,而中國是一個大國,能夠支持長期戰爭;日本失道寡助,中國能獲得世界上廣泛的支持與同情。因此,中國不會亡,最后勝利是中國的。但中國也不能速勝,抗日戰爭是持久戰。 王家坪、棗園、楊家嶺,是紅色延安的經典之處。我們乘車來到背靠腦畔山、面向延河水的王家坪延安革命紀念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高大的毛澤東銅像,氣勢雄偉的紀念館主體建筑,就坐落在毛澤東銅像的后面。 周恩來說過:“一個黨史陳列,就是一部黨史教課書。” 陳列在延安革命紀念館內的3.5萬多件文物,無聲地再現了那段難忘的歲月。 1935年10月,紅一方面軍歷盡千難萬險到達陜北,荒涼偏僻的黃土高原從此成為中國革命的搖籃。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從這里走出,毛澤東思想體系在這里日漸成熟,第二次國共合作在這里醞釀,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戰爭由此創造出一個又一個奇跡。1935年到1948年的十三年間,以毛澤東為代表的老一輩革命家在延安領導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培育出以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實事求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主要內容的延安精神,為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建立新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楊家嶺革命舊址,位于延安城西北2.5公里處。1938年11月,中央辦公廳、中組部、中宣部等中央機關由延安城內遷至楊家嶺,一些中央領導同志先后在這里居住。半山腰的一排窯洞,是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劉少奇等同志的舊居。毛澤東舊居是三孔坐西向東的窯洞,中間是辦公室,兩邊分別為他的寢室和工作人員住處。 當年,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居住在這些窄小、簡陋的窯洞里,工作之余像農民一樣耕種一塊小小的菜園,“自己動手,豐衣足食”,他們在如此艱難困苦的環境下運籌帷幄,指點江山,決策于千里之外,使中國革命這艘航船終于駛向成功的彼岸。 窯洞的斜對面,是中央大禮堂,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中共七大就是在這座中西結合的建筑里召開的。黨的七大使全黨實現了思想、政治和組織上的空前團結和統一,為奪取抗日戰爭的勝利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提供了可靠的保證。走進林木茂盛的棗園,只見一棵棵挺拔的棗樹晃動著翠綠的葉子,在春風里飄曳。園內的20多孔窯洞、100余間瓦房在樹木的掩映下更顯得安靜。 1943年10月,中共中央書記處由楊家嶺遷往此處,給這座昔日的地主莊園涂上了一片莊嚴的紅色。 綠樹環繞之中的中央書記處小禮堂,是一座蘇式建筑。當年,中央書記處在這里舉行過各種會議,黨的七屆一中全會有關人事布局的決策、毛澤東赴重慶談判的重大決定等就是在這里作出的。棗園的油燈,照亮了中國革命的征程。 在棗園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任粥時等人住過的舊居里,大都擺放著一輛紡車。看到這些紡車,老一輩革命家當年身體力行參加軍民大生產運動的場景仿佛出現在我們眼前。 棗園西山腳下一處簡陋的土臺,是毛澤東在張思德追悼大會上發表《為人民服務》講話的地方。從那時起,“為人民服務”開始成為中國人民共同擁有的一筆寶貴精神財富,以其厚重的思想內涵和巨大的精神感召力,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 平復了激動的心情,我們前往寶塔山,寶塔山因山上建塔而得名,是革命圣地的標志和象征,一條嶄新的柏油路從城區直通寶塔,賀敬之著名的詩句“幾回回夢里回延安,雙手手摟住寶塔山”幾個醒目的大字蒼勁有力,雕刻在半山腰的石壁上,公路坡陡路彎盤旋而上,來到寶塔山上,寶塔氣勢磅礴,宏偉壯觀,平面呈八角形,九層高樓閣式磚塔,塔碑簡介:總高約高44米,始建于唐代。在塔底的兩個拱門的門額上刻有“高超碧落”“俯瞰紅塵”字樣。可以看出這里曾經是香火旺盛的佛教之地,寶塔經過炮火的轟炸,戰爭的洗禮,一千多年的歲月侵蝕,如今巍然聳立,不能不說是個奇跡。傳說中塔底下埋葬著“鎖骨菩薩”,經過后期的修繕,現在已成為一處公園,有賣小吃的,賣紀念品的,照相處等商業活動,山上有摘星樓,范公井,嘉嶺書院還有烽火臺等古跡,其中以范仲庵題刻的“嘉嶺山”和“胸中自有數萬甲兵”隸書摩巖刻字最著名,山上視野開闊,站在塔上可以鳥瞰延安整個城區,空氣清新,蒼松翠竹,綠樹成蔭,是融自然,人文,歷史文物和革命舊址為一體的著名風景名勝區。 從寶塔山下來已是傍晚時分,我們將要離開這片紅色圣地,駐足良久,感慨之情難以言表,每一處舊居都有敘不完的故事,每一處遺址都是一本厚重的教科書,每一寸土地都密密麻麻的寫滿歷史......寶塔山是圣地延安的標志,寶塔山是光輝歷史的象征。歷史選擇了延安,延安鑄就了輝煌。中國共產黨在延安的13年,是一疊永不褪色的老照片,是一首永遠唱不完的信天游,是一部波瀾壯闊的革命史,是史學家、文學家們用濃墨重彩之筆永遠也書寫不完的歷史奇跡。一張張珍貴照片、一件件歷史文物、一段段感人故事、一場場實體教學,把我的思緒又拉回到了那個崢嶸艱難歲月,讓我的心靈接受了一次革命圣地的紅色洗禮與滋養,責任感和使命感得以增強。 延安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在延安時期培育的偉大時代精神,是當年抗大精神、整風精神、張思德精神、南泥灣精神、白求恩精神、延安縣同志們的精神和勞模精神等原生態精神的總結與升華。即: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和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 今天我們學習延安精神,首先就是要把堅定理想信念作為立德修身的首選,學習老一輩共產黨人堅定信念、頑強斗爭的大無畏精神,做到對共產主義遠大理想虔誠而執著,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至信而深厚,不忘初心,奮斗終身。其次就是要學習老一輩共產黨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精神,既敢于探索、勇于創新,又腳踏實地、埋頭苦干,要勇于克服墨守成規、因循守舊的思想,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善于用開放的、創新的思維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推動各項工作落實。再次,就是要學習老一輩共產黨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要牢記使命、繼續前進,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保持延安時期的忘我精神、科學精神和昂揚斗志。最后,就是要學習老一輩共產黨人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要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勁頭,認認真真做事,清清白白做人,扎扎實實工作,把個人價值的實現融入到服務單位、報效祖國的實踐中。 轉身北望,蜿蜒曲折的延河像天際飄出的一條游龍,從層層疊疊的山巒間流來。滾滾延河,滔滔流水,曾經激蕩著全國老百姓的眺望與期盼。無盡的黑暗是如此沉重,夜幕一樣籠罩著神州大地,而在陜北山區的延河邊,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中共第七次代表大會相繼召開,升起了照耀著中國的“紅星”。滿懷報國之志的熱血青年,眺望著祖國西北角耀眼的北斗星,外國友人看到了陜北高原閃閃的紅星,中外記者找到了中國的命運和方向,于是,全國知名的作家、記者來了;高鼻子、藍眼睛的外國人白求恩、露易斯、斯諾、史沫特萊、馬海德來了;就連張學良、赫爾利都懷著不同的心情來到延安,站在延河邊上感受它的熱風寒霜……我們現在雖然無法揣摸他們當時的心境,但可以想見,誰也不敢漠視這小小的延河。因為,他們清楚地知道,中國歷史必將在這里改寫,舊制度行將被延河的浪花卷去…… 走進延安,就像走進一部厚重的詩史,博大精深,璀璨奪目,讓人一輩子都讀不完,讀不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