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隋唐時期哲學之二:天臺宗哲學天臺宗,因實際創(chuàng)始者智顗(公元538-591 年)常住浙江天臺山而得名:《法華經》為其教義的主要根據,故又稱" 法華宗"。雖然該宗依《法華經》立教但也兼采《大涅槃經》與般若學觀點。天臺宗推尊印度龍樹為初祖,北齊慧文為二祖,慧思為三祖,智顗為四祖。智顗又稱智者大師,曾為慧思弟子。智顗的著作很多,多由其弟子灌頂據其演講筆錄整理而成,主要的有《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摩訶止觀》,世稱此三書為" 天臺三大部"。弟子灌頂世居臨海章安,故又稱章安大師,后被天臺宗人奉為五祖。 1.智顗的止觀論天臺宗的特點是能把南北朝不同風格的佛教學派的學說熔于一爐,建立自己獨特的體系,以適應政治上統(tǒng)一的需要。原來北朝佛教比較注重" 禪定" ,講究修養(yǎng),南朝佛教則重" 義理" ,講究理論,智慧。 南北朝趨于統(tǒng)一,智顗提出" 止觀" 學說,主張" 定慧雙修" ,止(定)觀(慧)二者不能偏廢。他說:" 泥洹(新譯作涅槃)之法,入乃多途。論其急要,不出止觀二法。所以然者:止乃伏結之初門,觀是斷惑之正要;止則爰養(yǎng)心識之善資,觀則策發(fā)神解之妙術;止是禪定之勝因,觀是智慧之由藉。"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大正藏》卷四十六)。這就融合了南北佛教。同時,天臺宗還吸取了道教的某些東西。如慧思《南岳思大禪師立誓愿文》中講的" 外丹" 、"內丹" 、" 長壽五通仙" 等,就是道教的語言,而天臺宗對政治的關心,又使教義帶上儒學的色彩。" 止觀" 學說后來也明顯地影響了儒學。天臺宗的歷史,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儒、佛、道三教合流的趨勢。 智顗的止觀論是天臺宗思想的代表。在智顗的止觀論中,本體安置自己,成為" 真心" 或" 心源" ;本體把自己對立起來,于是" 心" 有" 真心" ," 妄心" 的對立,最后,本體自己跟自己結合,即通過" 止觀" 復歸于" 心源"。智顗先從分別名、色開始,把整個世界歸結為兩個基本的范疇——" 名" 與" 色"。他說:" 當知名、色即是一切世間、出世間法之根本,能生一切法,普攝一切法,即是一切法。若諸大圣分別說一切法門,皆曰名色而分別之,無有一法出于名色。" (《法界次第觀門》,《大正藏》卷四十六)所謂名,就是" 心意識"。所謂色,指存在著的一切形形色色的事物," 有形質礙之法名為色,色有十四種,所謂四大、五根、五塵。此之十四,并是色法也"。四大是地、水、火、風。五根是五種感官:眼、耳、鼻、舌、身。五塵是此五種感官的對象:色、聲、香、味、觸。五根、五塵都是由四大組合而成的,如說眼、耳、鼻、舌、身是" 四大造色"。 在智顗看來,這十四種色法都不是客觀存在的物質,而是依存于主觀的意識(名)的,是意識的產物和變現。但在智顗認為,所有的名和色都不是實在的,而是一種虛幻的假象,它們的本源是絕對的空寂的本體,這個本體離名絕相(不可言說,沒有形象),這個作為名、色的本源的絕對的空寂的本體,智顗認為就是" 心"。他說:" 一切諸法,雖復無量,然窮其本源,莫不皆從心意識造。" (《釋摩呵般若波羅蜜經覺意三味》、《大正藏》卷四十六)" 一切諸法,皆由心生。"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智顗把一切法(事事物物)歸結為名、色而又把一切法或名、色的本源歸結為作為本體的" 心"。這個超越名、色的絕對的本體被稱為" 心" ," 心" 的" 實相"。因此,為了達到本體,只有通過心意識,而由心意識達到本體,也就是" 心" 向它本源的復歸,也就是本體自己和自己相結合。這種復歸和結合的宗教修煉,在天臺宗的教義中叫做" 止觀"。天臺宗的止觀論最后歸結為" 一心三觀" 或" 三諦圓融" 的中心教義,這就是它通過" 止觀" 即在禪定中進行內省或反思的方法而獲得的道理,也就是它在" 心物" 之辯和" 有無" 之辯上的哲學主張。所謂" 一心三觀" ,是從認識主體來說的;所謂" 三諦圓融" ,是從認識對象來說的。二者講的是一回事。 在智顗看來,一切事物都是虛幻不實,無有自性,這就是" 空觀" 、" 真諦" ;諸法雖" 空" ,卻又" 因緣" 湊合而顯現為" 假有" ,這就是"假觀" 、" 俗諦" ;" 空" 即" 假" ," 假" 即" 空" ,不執(zhí)" 空" 、" 假" ,亦不離" 空" 、" 假" ," 假" 即" 空" ,不執(zhí)" 空" 、" 假" ,亦不離" 空" 、" 假" ,本體與現象合一,這就是" 中道"。天臺宗以為," 一心" 在同一時間觀照得" 空" 、" 假" 、" 中" 三種實相,相即不離,無有先后,所以說它們" 圓融" ;" 三諦" 是精神本體的屬性,是人們天生就具有的;通過" 止觀" 來獲得" 三諦圓融" 的道理,并不是分階段" 漸修" ,也不是憑主觀" 造作" ,而是破除迷惑,喚醒" 天然之性德"。 智顗還主張用" 顯性" 的方法來說明" 三諦" 統(tǒng)一于心體(佛體),即提出" 一念三千"。所謂" 一念三千" ,是說宇宙間萬事萬物種種差別不過是一念偶動出現的三千諸種事物。智f 說:" 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種世間,百法界即具三千種世間,此三千在一念心。若無心而已,介爾有心,即具三千。" (《摩訶止觀》卷五上)一法界即有十法界,十法界互具而顯現為百法界。一界又有" 十如是" ," 還有眾生" 、" 國土" 、" 五陰" 三種世間," 十如是" 和三種" 世間" 互具,而為三十種世間。百法界和三十種世間互具,而有三千世界。此三千世界紛然雜陳,仍在一念之中。三千世界是由一心的活動而發(fā)生的。 2.湛然的" 無情有性" 論從智顗的" 止觀論" 中可以發(fā)現一個問題,即現實世界是虛幻的,那么它和" 真如(宇宙本體、心、極樂世界)" 有沒有聯(lián)系呢?照他的理論,兩者應該是對立的,而這樣就會阻塞人們通向" 天國" 的道路,于是他的后傳弟子湛然(711-782 年)提出了" 無情有性" (沒有生命的東西也有佛性)的宗教世界觀,來解決上述的問題。他宣揚連沒有生命的東西,如草木磚石都有佛性,都能進入" 天國" ,當然人人都可以進入" 天國" 了。關于佛性問題,當時除法相宗堅持" 五種姓" 說,承認有無佛性者外,大多數宗派都繼承竺道生的" 眾生皆有佛性" 理論。 湛然則把佛性論發(fā)展到了極端,寫了《金剛碑》,以為不僅人人可以成佛,而且無情之物也具有佛性。因為" 一念三千" 是把一切有情、無情都包括在三千世間之內的,所以有情、無情都是心體的顯現,是平等的。湛然說:" 一塵一心,即一切生佛之心性。" 也就是說,每一對象,不論有情無情,都具有佛性。 湛然認為," 真如佛性" 為絕對的至高無上的存在,一切事物都是它的體現;" 真如佛性" 隨著不同條件而顯現為各種事物,但都有" 真如佛性" 則是無疑的,這種看法是出自最圓滿的佛教,認為木石無佛性,則不是佛教中的上乘。湛然的" 無情有性" 說,一方面增強了" 真如佛性" 的普遍性和絕對性,另一方面又降低了它的神圣性和超越性,這是佛教作為一種宗教學說的不可克服的矛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