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敦煌研究院七十多年的歷史中,常書鴻,樊錦詩等一個個北斗泰山一樣的人物曾出任院長,為保護和研究敦煌文化付了畢生的心血。 現(xiàn)在的敦煌莫高窟綠樹成蔭,洞窟齊整,走在山前大道上,頓有進到文化圣地的朝圣感覺。不過幾十年前,這里還是黃沙一片,洞窟都裸露在峭壁上,珍貴的壁畫和塑像任由風吹日曬,多虧了一代代敦煌人,既當工匠又當藝術家,才有可能讓再過一百年的后人們看到一千多年的藝術瑰寶。 重大發(fā)現(xiàn)就在現(xiàn)在游客人必去的第130窟南大象北邊,125窟和126窟。 1965年3月,為配合莫高窟加固工程,拆除了莫高窟石窟群南區(qū)中段的原有通道。拆到125和126這兩窟前后,發(fā)現(xiàn)兩窟前面的崖壁上有一道與崖壁平行的裂縫,從125窟門前一直延展到130窟。為了安全起見,工作人員對裂縫進行了清理,流出大量流沙和干土。被譽為“敦煌女兒”的樊錦詩,當時剛到敦煌工作兩年,風華正茂的她在清除流出的干土時,發(fā)現(xiàn)里面混有一堆刺繡殘塊,北魏刺繡供養(yǎng)人由此發(fā)現(xiàn)。 從130窟上的樓梯向北望去,125窟和126窟靜靜地無人打擾。經(jīng)過固化工程,現(xiàn)在莫高窟的石壁上都覆蓋了厚厚的水泥,讓山體變厚,增大了承重力,使得現(xiàn)在的莫高窟就象有一排排整齊門窗的樓房,當年的那道裂縫也永遠地埋了起來,而珍貴的刺繡從此就保藏在了敦煌研究院。 通過研究,這件殘破的刺繡被認為是北魏時期宗室家族所用,是我國目前已知最早的佛教班刺繡作品,而且是反映北朝時期人物形象和社會風俗的難得圖像實物,2012年被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國(境)文物名錄,成為195件組頂級國寶中的一組。 于是,我就親眼見到了平常看不到、網(wǎng)上資料也非常少的北魏刺繡佛像供養(yǎng)人。
與歷史、文化同行,與自然、美好同行 |
|
來自: 昵稱VeWWVpmi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