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半”,每年農歷七月十五日(部分地區七月十四),是道教的中元節也是地官節,道教諸神中有天官、地官、水官,合稱“三官大帝”,天官為正月十五上元節賜福,地官為七月十五中元節赦罪,水官則為十月十五下元節解厄。中元節這天是地官誕辰、祈求地官赦罪之日,陰曹地府將放出全部鬼魂,已故祖先可回家團圓,民間則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 “七月半”,佛教中稱為盂蘭盆節,印度佛教儀式中佛教徒為追薦祖先舉行“盂蘭盆會”,佛經中《盂蘭盆經》以修孝順勵佛弟子的旨意,符合我國慎終追遠的習俗,于是更加普及。 七月原是小秋,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漢代時,“七月半”是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凡有新喪的人家,例要上新墳;而一般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總之“七月半”是以祭祖、祀鬼為中心的節日,也是民間最大的鬼節。 “鬼”在中國文化中也意味著逝者以另一種形式存在并影響著我們。《韓詩外傳》說“鬼者,歸也”,鬼是生命的回歸,回歸并不等于終結,只是回到祖先之地,或是回到未有生命之前的寂靜和暗涌。如列子,認為“死之與生,一往一反,故死于是者,安知不生于彼?故吾安知其不相若矣。”儒家雖主張存而不論,但早期的“儒”本就是殷代專門負責辦理喪葬及祭祀事務的神職人員。 祖先崇拜是我們傳統文化很重要的基礎,祭祖的傳統節日包括除夕、清明節、中元節、寒衣節。而祭祀的理論大約是:陰間或冥間陰冷,逝者的靈魂不斷被削弱,需要以享用祭品的方式補充其能量——血食可使靈魂回暖,而香火可使靈魂能量增強。祖先鬼魂強大后,會保佑后人順遂以便能持續祭祀;如后人疏于祭祀導致祖先鬼魂變弱、有消逝的風險,則祖先會以不利影響脅迫后人祭祀。為了祭祀延綿不絕,就需要香火傳承——對生育的渴望,與基因決定的繁衍本能不謀而合;同時繁衍也能一定程度上緩解死亡恐懼導致的焦慮——如有子孫祭祀,在此生結束后也許還有一個可以期待的彼生。 《尋夢環游記》中的墨西哥亡靈節,和我們的祖先崇拜文化有相似之處。比如逝者回歸探視親人;比如需要有逝者的照片作為“連結”的信物,而我們在“七月半”祭祖時,要把先人的牌位請出來,有先人畫像的,也要請出掛起來;比如逝者在彼生的存活有賴于生者的記憶,我們的鬼魂則是依靠祭祀存活更久。 對死亡的恐懼常常影響了我們對靈魂的看法;因為“靈魂不死”的觀念,蘇格拉底在臨刑前慷慨陳詞:“我去死,你們去活,我們誰的命運更好,只有神知道。” 假如我們能正確地認識靈魂的性質,我們也就能正確地認識死亡。這也是為什么我難以信仰佛教——我希望靈魂存在。目前我最為欣賞的,是荀子在《天論》中的經典論述:“故君子以為文,而百姓以為神。以為文則吉,以為神則兇也。” 作者簡介 文火,意淡息微,火力小而緩,即將成為波動影響的源頭——我們每個人都有自身的中心影響力,可能影響周圍的人許多年甚至許多代;這些影響會再傳遞給更多的人,就好像池塘中的漣漪一樣,一圈一圈地擴散出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