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年,“挫折教育”一直是個很洋氣的詞兒。 有專家說,父母要人為地給孩子制造一些挫折,這樣才能提升孩子以后的抗挫折力。言外之意就是,孩子就是成長太順利了,所以將來遇到一點兒挫折就容易被打擊倒下。 聽起來很專業,畢竟大多數人也會認為,現在的孩子都是在蜜罐長大,嬌生慣養久了,長大經不起風吹雨打。 就像前幾天的新聞,14歲男生因為打撲克,被叫了家長。 媽媽到場后,在兒子同學和老師眾目睽睽之下,狠狠打兒子耳光,接著又是第二個,隨后,情緒失控的媽媽上前掐兒子的脖子,戳兒子的額頭,最后被老師勸解后才丟下兒子,獨自離開。 身后的男孩,默默地看著媽媽的背影,突然一轉身,從護欄一躍而下,生命定格在了14歲。 那些不能接受挫折的孩子,到底怎么了? 面對這樣的新聞,很多人都會說:“現在的小孩,怎么就這么脆弱呢?” 也有人說:“真是被寵壞了,說他幾句,扇個耳光,就要死要活。我們小時候天天挨打、棍棒教育,也沒見這樣呀。” 還有專家趁機提出,還是要加強孩子的“挫折教育”。 這年代,孩子真的脆弱到僅僅因為幾句話,一兩個耳光就自殺嗎?
但是,經不起挫折的,到底是孩子自己,還是父母? 之前有位來訪者因為孩子的成績下滑了五個名次找我咨詢,說:“孩子這次考試失敗后,感覺學習越來越沒精神了,效率特別低,食欲也降低了,是不是抗挫折力太低了?我要不要給他來點兒挫折教育?” 我問:“孩子之前考試退步了也這樣嗎?” 她說:“之前沒有,我那時候最煩他這點,考砸了一點兒也不擔心,還跟沒事兒人一樣!” 我問:“孩子這次考不好,你是怎么說的?” 她說:“我當時就說了她幾句,他爸也批評了幾句,她還哭鼻子。” 事實上,我后來了解到,他們所謂的“考砸了”,是孩子退步幾個名次,這次的“說了幾句”,是夫妻倆一起批評了孩子十幾分鐘。 一次考試名次退步幾位,就被看成是“考試失敗”、“考砸了”,抗不起這種考試退步挫折的,很明顯是這對父母,而不是孩子。 父母面對挫折的態度,決定了孩子面對挫折的態度。 自己承受不了挫折的家長,怎么能培養出“抗挫力強”的孩子呢? 成就一個孩子的是成就感,而非挫敗感。 來訪瑤瑤的女兒萱萱,從小就聰明伶俐,社交能力極強,不管是體育、唱歌、樂器都樣樣在行,很多人都聽說過這個“小神童”的名字。爸媽資質也不錯,都是高材生,望子成龍心切。 萱萱本來上學就比別人早,后來老師發現二年級萱萱可以輕松完成三年級的題目,建議萱萱爸媽給萱萱跳級。 正好瑤瑤老公工作有調動,就想辦法把萱萱轉到了一所重點小學的三年級。 轉學一段時間后,萱萱突然吵著不想上學了。 瑤瑤很著急,問我怎么辦。 瑤瑤說,轉學過來真的不容易,又托關系又花錢,而且,感覺女兒努努力是可以適應新環境的,她不想太慣著孩子,害怕這次遇到點兒挫折就逃避,以后會不會一直這樣? 在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很多家長也會有類似的憂慮:妥協一次之后,孩子就越來越學會了逃避挫折,越來越不愿意努力超越自己。 一個孩子的成就來源于他的成就感,而不是挫敗感。 成就感是一種驕傲的感覺,“我能行”、“我可以”、“我能做到”、“我很厲害”。在自體心理學中,屬于夸大性自體發展的部分,對于人生抱負、目標的形成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孩子越多地體驗到成就感,就會對自己越有信心,自尊感也會越來越強。 就像萱萱,從小聰明機靈,在同齡人中,一直是個佼佼者,非常自信有優越感,不管做什么都愿意去嘗試。這樣的萱萱,就能不斷積累自己的自信,保持自己的優秀。 而換了環境之后,一方面學業有點吃力,另一方面,身邊的人都很聰明優秀,萱萱找不到自己原本的優越感和自信了,每次測驗,考的都一般。 這樣的挫折教育,大大剝奪了孩子的成就感。最后也出現了厭學情緒,對很多事情都不再有興趣。 什么才是真正的“挫折教育”? 心理學對挫折的定義是一種負性情緒體驗,在人們無法達到預期目標的時候發生。簡單說,是前進過程中遇到失敗、不順時引發的感覺。 說起挫折,在我們的生活中幾乎是無處不在。根本不需要刻意去磨練,更不需要人為制造。比如,趕公交車不順利,下雨了沒帶傘,考試/比賽的名次不理想、表白被拒絕、人際關系問題、吵架、丟東西等等等等。 挫敗感多的孩子,很容易導致兩個結果: (1)習得性無助 如果你玩一個游戲,關卡都很難,你怎么玩都玩不過去,你還會愿意繼續玩下去嗎? 就好像那個“電擊實驗”,一直在籠子里被反復電擊的狗,多次實驗后,只要電擊的信號音一響,即便實驗者在電擊前已經把籠門打開,狗也不會逃走。 相反,它會在電擊到來前就倒地不起,痛苦呻吟。本來可以采取行動避免不好的結果,卻選擇相信痛苦一定會到來,放棄任何反抗。 這就是“習得性無助”。習得性無助就是這樣一種被動的消極行為。 而過多的挫折也容易造成孩子的“習得性無助”,形成內在的核心信念:我不行,我做不到。 這樣對自己沒有自信心的孩子,別說成功了,連嘗試的勇氣都沒有,他們今后只會不斷地自我挫敗。 (2)對家庭的不信任和不安全感。 大多數人進行的不是挫折教育,而就是挫折本身,說白了,這是一種創傷。它的作用,就是剝奪你的成就感,讓你備受打擊,以后要花很多時間來修復。 如果一個人天天打擊你,你想要什么他都能給,可他就是不給,還不斷給你制造挫折。你會覺得他特別愛你,在給你挫折教育,然后你會特別能抗挫折嗎? 不,那一刻,你只會讓他有多遠滾多遠。 家,本應該是一個避風港,爸爸媽媽,也應該是保護自己,給自己愛、鼓勵和能量的人。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你的挫折、不順利是他們允許甚至造成的。你內心的信任感會轟然倒塌,內心再無安全感。 歸根結底,孩子需要的不是挫折教育,而是被教育如何面對挫折。 真正的挫折教育,是教育孩子學會如何正確應對挫折,從挫折中吸取經驗教訓,越挫越勇。 如何面對外界帶來的挫敗感? 當孩子在面對來自外界的競爭,壓力,失敗,挫折的時候,該怎么辦呢? 第一,接納并安撫孩子受挫的情緒。 你會堅定不移地支持他接納他,不管他在外界被如何評判、打擊,你都接納他不優秀的,比不過別人的,輸掉的一面。在你這里,是他的避風港,他可以脆弱,無助、哀傷、哭泣。 告訴孩子,挫折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不要害怕發現自己做的不好的地方,更不用因此羞恥。 第二,教孩子學會直面挫折。 不要為了安慰孩子而為孩子找借口開脫,要從挫折中學會成長,幫助孩子勇于面對自己的不足,并承擔自己的責任,從挫折中尋找經驗,變成今后做得更好的財富。 最重要的是,孩子要學會為此負責,才能真正直面挫折,從挫折中成長。 當然,比起挫折教育,孩子更需要的是成功教育、成就教育。 努力幫助孩子消除自己的挫敗感,擁有更多的成就感,才是父母最需要做的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