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我之前的男朋友在一起了四年,我非常非常愛他;那個時候我最大的夢想就是跟他結婚,給他生小孩?!?/span>王子文在一期節目中說。 后來,兩人因為不斷的爭吵選擇了分手,彼時發現已經懷孕的她,仍然決定把孩子生下來獨自撫養。 她說:“當時并沒有想那么多,完全沒想過獨自一人帶孩子的辛苦;那時候就一個念頭,他既然來了,我就得對他負責。” 在《怦然再心動》這個節目中,她首次公開談論自己的兒子,言語中可以感受到她對兒子深深的愛。 這么坦率直白的談論自己的兒子跟感情經歷,看的出來王子文已經完全從之前那段情感中走了出來,變得更加堅強;而在節目中,王子文也終于遇到了那個對的人——溫暖、包容的吳永恩。 隨著兩人感情升溫,吳永恩問她:“你以后會考慮跟我生個孩子嗎?”王子文說了一句話,讓吳永恩無法反駁,她說會先考慮老大的想法。 在一個家庭中,受二孩出生影響最大的,往往是家庭里的長子長女們。 二胎出生對老大的影響 家庭是一個整體,每個家庭成員之間都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羈絆,家庭的任何一個變動,也通常有著“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影響。 因此,在老大沒有做好心理準備的情況下,二胎的出生很可能會給他們造成極大的心理沖擊。 二胎政策開放后,長子女們對此產生的一系列激烈反應,使得人們越來越關注生二胎對老大產生的消極心理影響。 1.情緒問題;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阿德勒根據自己的心理治療經驗,發現在接受心理治療的兒童中,長子女最容易發生心理問題。 Grase等人研究發現,在第二胎出生前后的過渡期,兒童期長子女會表現出更多的消極情緒。 國內研究也發現,長子女最容易出現焦慮、緊張等不良情緒,他們的情緒穩定性最差。 因為二胎的出生,長子女受到的關注越來越少,他們往往會出現失落、不滿和嫉妒等一系列消極情緒。 2.行為問題。 心理學家Wagner認為,二胎的出生對長子女來說是一種壓力,對于心理還沒發展成熟的長子女來說,會產生各種行為問題,比如:退行、自殘等。 比如,13歲的女孩得知母親懷了二胎后,先后多次以逃學、離家出走、割腕、跳樓等極端的方式試圖阻止弟弟妹妹的降臨; 還有11歲女孩在弟弟出生后,為了引起媽媽的關注20天沒吃飯,等等社會新聞屢見不鮮。 同時,據研究顯示,如果父母能夠認真跟老大溝通,二胎的出生反而會給老大帶來很多積極的影響。 1.智力水平更高; 在健康的家庭氛圍里成長的老大智力水平更高。 根據扎榮茨的匯合模型解釋,一方面因為老大小時候有更多的和父母相處的機會,跟智力比自己高的人相處,能夠促進孩子的智力發展; 另一方面,老大在跟老二的交往中充當了“照顧者”、“教師”的角色,通常會照顧弟弟妹妹,交給他們相應的知識,這樣就給他們的智力發展提供了機會。 2.社會性發展更好。 而且,有弟弟妹妹的孩子往往合作性更好,因為在家經常跟弟弟妹妹一塊玩耍,所以鍛煉了他們與人合作的能力,使他們擁有更強的集體意識,而且往往更有責任感,在社會上的適應能力也更好。 二胎為什么會對老大產生消極的影響? 1.愛的平衡被打破 ; 二胎的出生導致家庭結構改變,會打破之前形成的愛的平衡。 二胎出生前,老大是家庭的中心,父母長輩對孩子的愛都集中在他一個人身上。 而二胎出生后,父母長輩的關注重心會轉移到更需要照顧的嬰兒身上。 孩子都是很敏感的,老大覺察到這種關注重心的變化,產生被父母拋棄的感覺,以及對二胎的嫉妒感。 他們甚至還會覺得,爸爸媽媽有了二寶就不愛我了,認為二寶是自己美滿家庭的“入侵者”。 Kolak 等人發現,對于不同年齡的長子女,如果父母更關注二孩,那么長子女將表現出更高的妒忌情緒。 薩洛韋博士認為嫉妒通常與情緒穩定性緊密相聯,在家庭中老大通常會更擔心自己的地位,對二胎產生更多的嫉妒情緒,因此老大更容易出現一系列情緒問題。 2.資源危機; 在《奇葩說》中詹青云說,小時候她問媽媽:為什么我沒有一個哥哥或者弟弟? 媽媽當時的回答讓她印象非常深刻。 她媽媽說:“還好沒有,否則,爸爸媽媽會把所有時間都給你嗎?會把所有最好的東西都給你嗎?” 二胎通常跟老大之間存在著資源競爭的關系。 比如二胎剛出生通常會贏得父母更多的關注、自己喜歡的零食也總要分給弟妹、自己的玩具也總是被拿來給弟妹玩。 研究顯示,在家庭中晚出生的孩子通常會獲得更多的教育資源,尤其是出生在農村地區的男孩。 處于資源競爭關系中的老大會對二胎有更強的敵意,如果父母不能做到資源分配的完全平等,老大就很容易出現各種心理問題。 3.缺乏安全感。 傅首爾在《奇葩說》里曾說過,我一直想要個二胎,大兒子上小學時就跟他商量能不能多生個,你猜她兒子怎么說的? 他說:“我覺得你得考慮清楚,萬一二寶跟我一樣不爭氣怎么辦?” 傅首爾抱著兒子猛親了一口,說:“你是最棒的,怎么會不爭氣呢?” 兒子說:“既然我這么棒,你還要二胎干什么?!?/span> 這段話的重點是“如果像我一樣不爭氣怎么辦”,他內心想表達的是:媽媽,是不是我在你心里不夠好? 這是很多二胎家庭長子女會有的想法。 這樣的經歷使得老大通常安全感更低,而缺乏安全感被認為是很多心理問題的根源。 父母如何跟大寶溝通, 降低二胎對大寶的心理影響? 讓孩子參與決策 詹青云在《奇葩說》里說,老大害怕二寶的出生,很大一部分是因為害怕存在感降低、被忽視; 而父母告訴孩子,重要的家庭決策你有權參與,這是化解這種恐懼最好的方法。 當把大寶放在家庭決策者的地位,他在家庭中的地位就會超越二胎,這樣就會沖淡他們之間的競爭關系。 很多二胎家庭老大都有這樣的經歷,媽媽消失了一段時間,然后突然抱了一個小孩回來了; 他們說這是我的弟弟/妹妹,以后你就是大孩子了,要懂事點,幫媽媽照顧弟弟/妹妹。 彼時年幼的長子女還不知道這會是他們一生遭受“道德綁架”的開始。 “你是比他大,你就得讓著他。”這種話是很多老大的噩夢。 “為什么我就一定得讓著她照顧他?我是比他多活幾年,但這不是我的責任。 他明明是你們的責任,是你們要生二胎的,是你們把他晚生了這幾年。 他的出生你們問過我嗎?你們都沒問過我,我憑什么要對他負責?!焙芏嚅L子女都會有這樣的困惑跟委屈,這強加的責任給他們的童年蒙上了抹不去的陰影。 讓孩子掌握決定權 讓孩子參與決策不是簡單的通知,而是要讓孩子擁有決定權。 很多父母跟孩子的溝通都不能稱之為溝通,大都是簡單粗暴的直接告知。 比如,夫妻打算生二胎,大家圍著桌子坐好,父母嚴肅地說:“寶貝,媽媽懷孕了,要給你生個弟弟/妹妹了。你開心嗎?” 大寶看看爸爸媽媽期待的樣子,點了點頭。 這就算是很多人認為的溝通過了。 這樣的溝通只能說是給大寶一個二胎出生的心理準備。 真正的溝通應該是讓大寶發表自己的意見,擁有事情的決定權。 在真正平等溝通的基礎上,如果大寶同意了,二胎的出生對大寶造成的心理沖擊就會很小。 如果大寶不同意,一定要認真跟大寶溝通,了解大寶為什么不同意,是不是我們哪里做的不好。 傅首爾說,父母生二胎跟大寶商量這個過程是必須的,是不能省略的。 大寶不同意我們可以想辦法讓他同意,這個想辦法的過程就是修復問題的過程、就是補償安全感的過程、是表達愛的過程。 費孝通在《鄉土中國》說,中國人的家庭關系像石子投到水面后水面上的漣漪,是一種由己推人的模式; 你很難分清楚彼此之間的界限; 家庭的任何改變,都會對家庭的每個人產生影響,溝通是維系家庭關系的重要紐帶。 所以,在生二胎之前,千萬別忽視大寶的心理健康哦! 參考資料: [1]羅震雷, & 李洋. (2017). 論出生順序對個體發展的影響. 校園心理, 15(003), 193-197. [2]Sulloway, F. J. . (2011). Birth order. Encyclopedia of Creativity (Second Edition), 149-158. [3] Argys, L. M. , Rees, D. I. , Averett, S. L. , & Witoonchart, B. . (2006). Birth order and risky adolescent behavior. Economic inquiry, 44(2), p.215-2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