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大家買的東西應該都收到了吧?不知道你給自己主子(阿貓阿狗阿兔阿鼠阿蜥蜴等等啦~)花了多少錢,又給自己花了多少錢呢…… 先說我自己,雖然本身年終并不是特別有購買欲,但是給我家貓主子的花費已經超過700+人民幣,而給自己僅有三分之一。 同時我還拉著小姐妹,以及蹲守直播間,去買貓糧貓砂貓玩具,甚至還后悔,貓糧沒有多屯一包,哎~ 圖片來源:波奇寵物 我可絕不是唯一這樣“孝敬主子”的人。 根據京東的618戰報顯示:今年京東618累計下單金額已超3056億元,而其中寵物消費更是異軍突起,增長飛快,僅僅開場2小時,各品類寵物相關商品的銷售已經超過了去年618全天的成交額。 特別有趣的一點是,除了一般吃的拉的用的玩的,今年的寵物保健品銷售也是相當“夸張”寵物腸胃調理產品成交額同比增長5.3倍,強化免疫力相關產品成交額同比增長6.1倍。 可見,各位小伙伴對于自己寶貝似乎不是吃飽了、住暖了以外,開始更加關注他們的健康了,可喜可賀,可喜可賀! 除此以外,還有帶寵物出門的貓包、狗狗汽車安全座椅,觀察寵物在家情況的監控攝像頭,讓寵物可以健康定量進食的定量投食器,幫助獨自在家的狗子緩解焦慮情緒的溫度抱枕玩具…… 這些,足以讓我們“獲得不如狗”的好產品,也逐漸被越來越多人接受,特別是90后,已經成為了寵物類消費的最大主力軍。 不只中國這樣哦! 外國的研究者也早就發布過研究,《經濟學人》指出2020年主人們寵物品類的消費已經超過了1000億美元。 這種趨勢也被心理學家們給出了合理解釋:當我們為寵物花錢的時候,所能收獲的幸福感,往往比給自己花錢要多。 正如很多心理學家認為的那樣,我們到底幸不幸福,可能不是由我們賺了多少錢決定的,而是我們如何花錢決定的。 韓綜《空折搜查隊》 給別人(寵物)花錢更幸福? 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心理系的Elizabeth Dunn、西蒙弗雷瑟大學的Lara Aknin和哈佛大學商學院的Michael Norton三位研究者通過一系列研究指出,把錢花在別人(或者不是人)身上會讓我們得到更多快樂! 實驗在一群大學生中給他們5或20美元,并要求50%的人為別人(他們的家人、朋友、男女朋友)花錢,而另外的50%只能花在自己身上。 結果顯示把錢花在別人身上的學生,感覺更加快樂,并且,花費與花費錢的多少無關。 這也就驗證了為什么女孩子們,明明有足夠的經濟實力可以自己給自己買包,卻還是更加期待男朋友or老公送包包,并會覺得更加幸福的合理性。 但是這個實驗依舊得到了一些質疑:這種“親社會花費的紅利”是不是和北美較高的經濟水平,或者教育背景,大學生所處的年齡段有關? 因此研究者們有針對136個國家,其中包括諸多非洲及亞洲的貧困國家,通過“糖果袋”作為媒介,證實了,即使在經濟、教育水平都較低的地區,當人們和他人一起分享,或者對他人饋贈時,這種親社會花費都可以令人們得到很大的幸福感,這種心理似乎是整個人類群體的共識。 那么那些沒有“過度社會化”的嬰幼兒是不是也具備這樣的特性呢? 研究者選擇了多名2歲以下的小朋友,給他們小點心,并邀請他們和玩偶娃娃共進下午茶。結果人們通過采集孩子的面部表情變化發現,當小朋友用點心款待娃娃時的開心程度,都超過了他們自己收到餅干時的表情。 可見,饋贈和分享能帶給人的快樂感,可能是流淌在血液里了。 寵物為什么那么重要? 寵物作為現代人生活中重要的家庭成員,似乎成了不少獨自在外打拼的年輕人最親密的家人。 比起在遠方的家人、即使傾訴了也不一定能理解你的男女朋友,每天戀戀不舍目送著你上班,下班眼巴巴等你回來的貓貓狗狗,所能帶給我們的情感反饋往往更多。 胡歌演貓代言衛仕 也正是因為這樣,當我們為寵物花錢的時候,那種幸福感也會是最大的,甚至超過了給你的對象兒花錢。(很遺憾,畢竟你選的口紅她很可能翻個白眼,說“丑爆了”,不是嗎?) 因為,我們可以更直觀地看到,寵物吧唧吧唧地大口吃著我們買的糧食,或者開心到飛起地跟我們互動追求。 這種“反饋”的重要性,也經過了心理學研究者的證明:當我們送出的禮物得到正面反饋,我們的幸福感會比僅僅送出,或者僅僅花了錢,更多。 我們花出去的錢,不僅僅是買來了某件物品,更是一種情感體驗和互動。 如果這種消費行為被加入了更多情感含義,或者建立在某種關系上,它所能帶來的幸福感,就會好過單純購買所能得到的程度。 共處一個屋檐之下,對于寵物的主人來說,令他們與自己的寵物關系變得更好,或者令寵物更快樂,是滿足了他們的歸屬需求的,而“歸屬感”也正是我們幸福感來源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當代年輕人,往往最缺少的部分: 我每天這么累的搬磚,被老板折磨到底為了什么? ——是為了那個每天都深愛著我的,等著我回家的你(寵物)啊! 如何從“親社會消費”得到幸福? 最后,還想再說幾句如何從給別人饋贈來得到幸福這件事。 確實人類傾向于從饋贈他人中獲得幸福感,但是為什么有時候我們送了別人東西,卻不是那么開心(反正肯定不如給寵物花錢那么開心,嘿嘿嘿)? 這是因為研究發現,親社會消費所獲取的幸福感,可能與人類幸福的三個基本需求相關與他人的聯結(RELATEDNESS)、自主性(AUTONOMY)和能力(COMPETENCE)。 所以,首先當我們的能力足夠,并感受的幸福的可控性時,我們的饋贈行為所能得到的正面影響也就最多(研究發現,當告訴捐贈者每捐出10元,慈善機構就會捐贈100個蚊帳給貧困兒童時,比起不知道自己的捐贈被具體如何使用的捐贈者,感覺更加滿足和快樂)。 韓綜《實話探查隊》 其次,自主性也非常重要,只有這種贈與是自愿的,幸福感才會產生(所以,被要求送禮物給女友的男孩子,并不會覺得幸福哦) 最后就是我們與被贈與對象的“聯結方面”,就像是我們花了錢,于是可以欣賞到狗子大口咀嚼糧食時悅耳的咔嚓聲,或者一起追球的歡樂互動一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