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畫:焯焯 案例—— 高一的孩子,因為身體不舒服,開學之后長時間沒有去學校,現在不愿意去學校,不想上學,想休學,想留級,不清楚是學習跟不上害怕別人的眼光還是別的原因,感覺心里承受能力有些差。現在不吃飯也不說話不溝通,有輕微不好的念頭。想問一下老師有什么可以解決的方法嗎? 解析…… 當孩子向父母說出真實想法時,父母需要及時的給出自己的理解和建議,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討出卡點和盲點,會是非常好的解決方法;如果溝通不暢,則需要父母一方(與孩子較為親近的一方)先找出孩子拒絕溝通的原因,再根據實際情況選擇繼續還是停止。 1、尊重彼此。 尊重是平等相處的基本原則,無論是父母控制孩子還是孩子要挾家長,各種緣由離不開從尊重彼此開始,如果尊重不到位就會發生案子里的情況:孩子厭學,拒絕溝通,父母多慮猜忌,雙方都在朝著負面的方向走,結果肯定是一段黑暗的歲月。當孩子有“不想上學、休學、留級”的想法,不要猜忌“害怕別人的眼光”之類的,直接去問孩子,這時需要聆聽孩子的真實想法,并抱著理解的態度,解決問題的心態和孩子一起來梳理,這時,孩子會覺得父母和自己是一邊的,而不是對立的,同時,保留自己的建議,要覺知孩子的狀態,如果孩子的解決方法合理,支持即可;若是不合理,再給出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強加給孩子,需要孩子自行理解),孩子也就能冷靜而客觀的看待你的建議了。 2、正向信念。 事情都分兩面看,光看不好的,總想負面的,離病就不遠了。孩子學習出現的任何問題都只是提醒父母的一個信號,關于孩子心智的信號,表面看是不好的事兒(和學習的孩子比較),從深層看是孩子開始深度思考自己需要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學習之路,只是暫時沒有找到,需要嘗試,需要得到旁人的支持,尤其是父母師長,所以,從這個角度看這件事,解決起來就會輕松很多。只要去思考正面積極的因素,一定會比負面的多,因為人都是希望越來越好,不是越來越差。孩子想留級,是不是可以理解為孩子需要夯實知識根基,想換一個學習環境,再學一遍也是溫故知新的行為,這不都是正面積極的嗎?而這樣做的好處不就是可以達成自己設定的目標嗎?更有把握去實現嗎?這么謹慎的決定有什么不好的嗎?孩子覺得沒有問題,就真的沒有問題。父母能做的就是在孩子的抉擇上輔助能輔助的,因為你的控制可能會導致孩子的放棄!當然,無論是怎樣的決定,都是一次歷練,也是一次成長的機會,父母自己的成長之路是怎么走出來的呢?將心比心,換位思考!想要孩子好,常做好念想。 總結,孩子一旦厭學,做父母的第一反應就是不接受現實,不理解孩子為什么厭學,而很少去思考孩子是怎么一步步走到“厭學”這一步的。這其實一次非常好的親子溝通的機會,物質可以讓我們滿足物質方面的需求,但是精神方面的需求就不是物質可以解決的了,需要用心,用情,用意,只有這樣,學業有成才不是一句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