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畫:焯焯 案例—— 總是擔心工作中有問題,一點小事都會拼命思考,反復想,已經持續二十天左右,沒辦法做其他任何事,所有時間都用來反復想問題,想完一個問題想下一個問題,同時心跳,胸悶,手腳無力,很恐懼發生問題。 解析…… 對于問題不斷地的思考,本是一種非常好的反應。這是積極面對解決問題的態度,只不過需要區分的是這個“問題”是否是真的問題,也就是真的需要花精力去處理嗎?因為,如果我們定義“問題”的時候太多,就會不停的思考,也就會繞在問題里出不來,看似想清楚一個問題再進行下一個問題,而實際情況卻是在某一個問題里就沒想明白,理清楚,所以,問題裹著問題,就不停的思考。那么,當能夠確定真正的“問題”時,才是要投入精力去解決的,而其他的所謂的問題只是稍加分析就行,這里有個方向可以參考,只有跟你要完成的設定目標一致的困惑和難題,就可以定義為要解決的問題,比如你的目標是跑一百米,而在過程中鞋子出現問題影響了前進,就需要解決是否修理鞋子,還是脫掉繼續跑,同時,發現這一百米的路況不是很好,坑坑洼洼的,這種情況就無需理會,直接向終點前進才是當下合適的選擇,但如果你邊走邊修路,又耗費精力了,雖然最終也能到達目標,但這個節奏你能接受嗎?當然,要是設定一個達成目標的時間線,可能就更容易做決定了。所以,在確定是不是真正的“問題”之后,一定要給自己評估完成這個目標的時間限定,在限定的時間內要不完成,要不就放棄,等有機會再解決,這樣至少在解決問題的選擇上可以理清主次,也就可以管控住一部分精力的投放了,刻意的讓自己有所節制而不是“過勞死”。 停不下來的思考,這個行為有可能還是一種強迫性行為,自己的大腦不受控制,就像案主說的情況:沒辦法做其他任何事,所有時間都用來反復想問題,想完一個問題想下一個問題。這個除了要分析問題以外,還要有意識的管控自己的注意力,因為這樣停不下來的思考會讓當事人很困擾,糾結,焦慮,自責,懊悔,暴躁等負面的情緒,嚴重的會出現妄想,幻想的精神疾病。這樣的話就需要有意識的做阻止的行動,比如轉移自己的注意力,越是不能自拔,越要把自己從思考的問題中分離出來,簡單的方法有:隨意走動,看窗外,活動手腳,靠在椅子上,發呆,轉移視線,聽其他的聲音,看手機等等,總之一切暫時讓自己能轉移注意力的事情都可以做,只要簡單操作的就行,不需要有任何的儀式準備。這樣做之后,對于大腦也是一種反向刺激,偶爾的轉移注意力反而能給自己更多的靈感去處理那個問題,這也是讓自己可以跳出問題,站在縱向和橫向兩個維度來看待問題,自然就清晰的多,解決的輕松些。而這不是說不能專注,反而是更好的專注。 對于擔心工作中出現問題,其實就是怕出錯,屬于完美情結的表現,這個簡單了,就是做最壞的設想,比如還有比這更壞的結果嗎?一直問到對你來說“最壞”的那個結果,分析它,接受它,解決它。當然,你的選擇可以是做,也可以是不做,其他的事情可以參考上面說的去做。無論你選擇做還是不做,都會有一個結果,只不過這個結果的效果是不是能夠讓你滿意罷了,千萬別較真,放過自己,來日方長。 總結,對于權威的恐懼往往都會影響我們做事情的心態,主要是自己對于權威的懲罰方式的顧慮,再深一點的講就是內心從小對于父母的恐懼。父母不允許自己犯錯,犯錯就會懲罰,而方式可能是極端的,因此造成心理陰影,就好像被拴在樁子上的大象那樣,無形的牽引力總是比有形的牽引線更有影響力,所以才需要我們不斷地完善自我意識,當知道當下的自己是怎樣的生命狀態,擁有怎樣的能力的時候,也就看清了真相,你再去付出努力做事情的話,結果定然如你所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