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畫:焯焯 生活案例—— 我的兒子今年12歲,我已經意識到自己因為干涉過多的原因造成兒子在跟我講話時只選擇說事情的部分,但不說事情的全部。在很多時候用語言引導我們了解對他有利或者責任較輕的部分,,逃避一些事實。有時等到老師找上門我才發現原來事情的全部跟我了解的不同,又沒法在老師那里說我不知道他的這個情況。畢竟他回來確實說了。我在想是不是我對于事情好壞太過執著,在以往他說出全部真話的時候我給到他的反饋不積極正面,以至于他之后會用這種方法來逃避。可是事實上如果他真的全部告訴我事實,我要怎么在第一時間不被負面情緒左右,冷靜下來不做出錯誤的反饋呢? 明鏡解析…… 當父母能夠意識到自己的某些做法影響了孩子某些反饋時,這就是需要“轉彎”的信號了。這是好事情,比起無知無覺的狀態要省時省力出效果的多,因為,這是在解決的路上了,已經開始行動了,只是暫時沒有找到更有效的方法而已,但也知道了哪些方法是無效的,這就給后面調整親子關系做了很好的經驗積累,而無知無覺還是在自認為的狀態中循環,也不想找新方法,甚至也放棄了找新方法,對此種情況已經抱定了沒有辦法、不相信有可能性的態度了,那么,解決問題的方向只有一個,就是消滅問題,可是,我們又能消滅多少問題呢? 在我們問出一個問題時,其實答案就在問題中。拿此案說明:“自己因為干涉過多的原因造成兒子在跟我講話時只選擇說事情的部分,但不說事情的全部。”“對于事情好壞太過執著”“怎么在第一時間不被負面情緒左右,冷靜下來不做出錯誤的反饋”這都是問題的答案,照著這個做就問題就解決了,只是對自己的想法還不敢肯定,這是信念的部分需要完成的事兒。簡單來說,你感知到了是這方面的原因,直接去問,去做,以此來驗證自己的感知是否正確,正確了就繼續做,不正確就不做,這不是最簡單的做法嗎?做其實不難,只是自己不敢確認是否有效,更是對自己不愿承擔后果的一種逃避。而不逃避的時候就是在氣頭上的時候,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打罵一頓再說,這個時候肯定是想不到要承擔什么后果的,更不會覺得后果能產生什么影響。所以,不管三思而行還是先行后思,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沒有一個準確的定理,畢竟人的思維都是活躍的,怎么做都是可以理解的。這樣看來,再多的問題,只要自己稍微分析一下就能找出答案,這個答案恰恰可能是適合你的,再去通過做出來檢驗是不是有效果,最后才是自己的經驗了,有效使之,無效止之。 父母在自我反省的過程中不用過多的愧疚,沒有人能夠說明白父母應該怎么做,孩子應該怎么做,標準自在人心,而人心各異,所以發自內心做的事兒就是合理,走形式都是暫時有效,時間長了,對方都覺得乏味無感,就像套路孩子一樣,很多父母都在學育兒方面的管教方法,而真正的“心法”卻避而不談、視而不見,方法是因人而異的,方法只是給父母提供一種可能性,方法絕對不是依賴和崇拜的,方法是靈活的,因為,人就不是死板的。而這些方法背后都是自己的信念驅使的,父母對孩子的任何要求根本就是對自己的要求,這里就是投射現象,你想讓孩子做到的實際是你對自己的一份需要,你想讓孩子聽話也是自己對自己的一份認可,你想幫助孩子成為你覺得理想型人才,更是你心目中塑造出來的“孩子”,而做了這么多事兒之后,我們才發現眼前這個孩子根本和我們想象中的無法合一,因此就有了矛盾和沖突,這也是自己和自己較勁,因此,我們才說,對孩子一切行為都是對自己的內心需求的一份滿足,恰恰忽略了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人的存在,這就不是尊重,而是控制,是自私,更是自我人格的缺陷。只有在不斷地完善父母自我人格部分的時候,才有可能看到孩子作為個體存在的優劣勢,才能更好的支持和引導孩子成為他自己,否則,只不過是另一個父母翻版的自己而已,這個難道不是愚昧的嗎? 總結,反省的父母固然好,但反省之后能夠真正做出改變的不多,形成的思維模式不是很容易能夠改變的,何況改變就是自己認錯了呢?每個人自從當上父母就很容易變成“獨裁者”,都會覺得在孩子面前做的事兒都是對的,因此,思辨容易,改變難,這還是內心的認同出現了排斥的現象,所以,自我修養就變得尤為重要了,既然開始反省,為什么不讓反省的結果呈現出來呢?否則,反省又有什么用呢?一切的關系都是從自己開始的,而一切的對外表現也都是自己內心的呈現,更多剖析自己的內心世界,在面對任何關系時都不會猶豫不決,搖擺不定,何況是親子關系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