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畫:焯焯 生活案例—— 我爸媽在我很小的時候就經常吵架,都是當著我的面吵,甚至動手。現在我長大了,家里也一直在催我找男朋友,但是我一直怕我會找到一個性格像我爸的,或者我怕我以后性格會變得像我媽一樣,然后對于談戀愛就一直處在逃避的狀態,我甚至還想過這輩子就一個人過,我這是心理出現問題了嗎?該怎么做呢? 明鏡解析…… 父母對于孩子來說是這個世界上最早接觸的人,也是最直接信任的人。由于血緣的關系,也會有一些遺傳的因素存在,比如性格,長相,思考方式……但是,更重要的部分卻是無法遺傳的,那就是各自的人生經歷、選擇和決定,也就是自我價值實現的過程。 對于父母的互動模式和相處方式是否影響了孩子的正常認知,答案是肯定的,但又不是絕對的。因為每個人的人格養成的過程中,先天的部分是與父母有關的,而后天的經歷則會形成另一套人格體系,因為,隨著人的大腦不斷地發育,成年期的人一定會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但是如何呈現或者要不要呈現這部分就需要根據個人的自身心理發展的程度而定了。比如有的人被父母安排慣了,包括基本簡單的選擇和決定都需要征詢父母的意見,這就是明顯的依賴性養成,其實本人不是沒有做選擇和決定的能力,而是從內心已經失去了做選擇和決定的意愿了,簡單的理解就是喪失了意愿度,這是有心理問題的前期表現癥狀;還有的人把自己決定之后的負面后果歸咎于父母,這是逃避的心理,也是不愿承擔責任的表現,而造成這樣結果的起因也是早期父母過度干涉孩子意愿造成的。父母認為孩子還小,不能做任何的選擇和決定,有的父母會詢問,但是結果還是有點強迫孩子聽從自己的建議,這也是一種隱性的干涉,只不過看起來比直接干涉要柔和些,也沒有那么粗暴,不過也只是形式的表現不同罷了。完全地尊重孩子就是給孩子提供他選擇之后的一切有效支持和幫助,比如信息收集,把決定權交給孩子的同時,只提醒孩子可能出現的結果,就是給孩子打個預防針,做心理建設(心理準備),這樣孩子在做的時候也會有所保留,即使結果與自己期望的不同或和父母提醒的一樣,也不會抱怨父母。而當結果真的出現了大家不愿意看到的時候,此時,父母需要給孩子在這段時間里消化這個過程。另外,還可以和孩子一起分析造成這個結果的原因,分享經驗并做好整理工作,變成孩子成長的數據庫,不但讓孩子從中能學習和收獲,對于父母也是一段別樣的經歷,更是促進親子關系的有效記錄。 一個人是否成熟(長大)的一個主要標準就是是否建立了合理而有效的的認知體系。雖然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格,也就有各自對相同或不同事件的看法,但是,這部分只是存在于獨立個體的之間,也就是一個人的信念系統。但是,還有一部分是大眾認知的,比如法律的制定,一定是針對大部分人都需要遵守的法律法規,這里也包括企業、公司和某個團體制定的規章制度,目的也是在大家統一執行下可以有效完成共同的目標,完成某項任務。如果此時大部分人都是保守自己的信念不放,結果可想而知,一定是一盤散沙,毫無成果可言。那么,對于個人的婚戀該怎么理解呢?很明顯,這是屬于獨立個體的事情,只要按照自己的信念去做就可以了,因為只有自己才是最相信自己的人,哪怕結果是自己不愿意看到的,也是因為相信自己才做的當初的決定,因此,這個邏輯梳理通順后,就知道自己的想法是很重要的!尤其是自己的幸福生活!那么,既然自己有想法了,事情發展的任何結果都是需要自己去承擔的,同時,也需要發現這個過程中屬于認知偏差的部分,比如案主說的“怕”,也是擔心。至于有限的擔心是為了達到提醒保護自己的目的,是可以接受的,如果是過度擔心,就會影響正常的思考、認知和理解,也就是偏差行為,那么,無論是對生活還是工作都會有很大的負面影響,因為,偏差行為的一個特征就是偏執,也可以理解為極端主義,這種情況是很難從自己頭腦的想象中跳出來理智的看待事情的,只有一次又一次的現實反饋給自己時,發現這些都不是自己想要的,才有可能讓自己覺醒、感悟,否則,會在這種痛苦中循環,直到自己無法忍受,那時誰也說不好到底會有怎樣的情況發生,也沒有人知道真實的過程是什么,所以,偏差行為也可能導致精神病或神經質的患病,這就更麻煩了。因此,讓自己重建認知體系是最有效的預防方法,而做起來也很簡單,只要意識到自己有可能存在認知偏差的情況,就問自己:這是真的嗎?一定會這樣嗎?沒有別的可能性嗎?只自問這三個問題,并思考對自己有效的答案,有效就是讓自己接受和理解的答案,至于結果只能尊重,畢竟你已經做了你能做的最好的! 總結,個人婚戀關系雖然容易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但是,這個影響只是對當時那個無力反抗的“內在小孩”有作用,而現在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時,已經說明自己長大了,可以給自己做主,也可以建立自己的幸福人生!只要自己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