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字漢卿,號毅庵,乳名雙喜、小六子。籍貫遼寧省盤錦市大洼縣,生于遼寧省鞍山市臺安縣,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的長子。國民革命軍將領,中國近代著名愛國將領。1920年畢業于東三省陸軍講武堂,先于奉系軍中擔任要職,“皇姑屯事件”之后,他繼任為東北保安軍總司令,拒絕日本人的拉攏,1928年12月29日堅持“東北易幟”,為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做出了貢獻。后任中華民國陸??哲姼彼玖?,陸軍一級上將。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后遭蔣介石父子長期軟禁。1990年恢復人身自由,1995年起離臺僑居美國夏威夷,2001年10月14日病逝于檀香山,享年101歲。張學良積極主張抗日,反對內戰,曾同楊虎城將軍一起發動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促成國共二次合作,結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另外,他風流倜儻,是民國四大美男子之一,人稱“少帥”,他和趙四小姐(趙一荻)的愛情也成為一段佳話。 《謁延平郡王祠》(其一) 孽子孤臣一稚儒,填膺大義抗強胡; 豐功豈在尊明朔,確保臺灣在版圖。 王若水點評: 1936年西安事變,張學良送蔣介石回南京后就被秘密軟禁起來,失去了自由。1946年,張學良從貴州轉羈臺灣,直到1990年才恢復自由。蔣介石政府敗退臺灣后,在1955年5月召張學良到臺北士林官邸,他們倆人見過一次。這是他倆分手十八年后的第一次相見。蔣介石一見到張學良,就說:“漢卿你老多了!”張學良用低沉的語調回應:“都十八年了,我該老了?!笔Y介石揚緩緩地說:“才五十幾歲嘛,何言謂老?你再忍耐些,國家會有需要你的時候,你要多保重身體……”對何時恢復張學良的自由,則未置一詞。張學良回到井上溫泉,依舊是只能在幽悶中苦苦等待。他心緒一直不佳,只有靠時常外出游覽,來排遣心中的不快。1964年,張學良在游覽臺南市延平郡王祠(鄭成功祠)時寫下了兩首詩,這是其中一首。 詩中首句稱鄭成功是“孽子孤臣一稚儒”:鄭成功在他的父親鄭芝龍投降清朝之后,帶著部分士兵出走金門繼續抗清,對父親不孝,是謂“孽子”;鄭成功抗清收復臺灣的時候,明朝正統已經終結,南明的許多小朝廷也不復存在,被鄭成功擁為正朔的南明永歷帝也已經迫居緬甸了,所以說他是“孤臣”;崇禎十一年(1638年),15歲的鄭成功曾經考中秀才,是“稚儒”。二句“填膺大義抗強胡;”是說鄭成功一生領兵,抗擊滿清,義憤填膺,大義凌然。三四兩句對鄭成功為國家民族所作出的豐功偉績做出評價:他一生的戰斗,一生的努力,不僅僅在于抗清復明,尊從明朝的正朔,更因為他驅逐了荷蘭人對祖國臺灣的侵略,收復了寶島臺灣,確保了祖國的領土完整,是一個民族英雄。 張學良在1928年的改旗易幟完成了國家統一,曾經為東北的建設,為祖國和平統一立下了歷史功績。但他又經歷了慘痛的“九一八”事變,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對我國沈陽北大營的中國駐軍發動武裝進攻,張學良領導的東北軍執行蔣介石“不抵抗主義”的命令,未進行有組織的抵抗,導致東北三省很快全部淪陷。他內心的愛國情懷使他終生有愧于祖國和人民。1935年秋他登華山時就曾感懷:“極目長城東眺望,江山依舊主人非。深仇積憤當須雪,披甲還鄉奏凱歸。”他晉謁延平郡王鄭成功祠的時候,面對這位驅逐侵略者,守衛祖國領土的民族英雄,一定是百感交集,自愧人生的。 《花溪答詩友》 犯上已是罪當頭,作亂原非愿所求。 心存廣宇壯山河,意挽中流助君舟。 春秋褒貶分內時,明史鞭策固所由。 龍場愿學王陽明,權把貴州當荊州。 李都蔚點評: 西安事變后,蔣介石秘密軟禁張學良和楊虎城。日本侵華南京淪陷后蔣介石將大批政治犯(包括楊虎城將軍)遷徙到貴州息烽縣的山里。1938年11月長沙失守后,被幽禁在湘西沅陵鳳凰山的張學良也被遷往貴州,張學良沒有被關押到息烽集中營,而是被秘密轉移幽禁于貴州修文縣龍崗山上的陽明洞王文成公祠,蔣介石要張學良在此潛心研讀《明史》,陪同張學良的是趙四小姐——趙一荻女士。1941年5月,張學良突發急性闌尾炎,在醫院動手術后,移居貴陽黔靈山麒麟洞。1941年夏,為替張學良解悶,時任貴州省主席的吳鼎昌約請了當時貴州一些名流學者在貴陽城南17公里的漢云樓舉行詩會,特邀張學良參加。與會的名流學者紛紛從不同角度以詩詞慰勉張學良。張學良很激動,他站起身,悲憤地吟出這首七律《花溪答詩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