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新朋友嗎?記得先點筆記俠關注我哦~ 

《復利思維》,王智遠著
輪值主編 | 君莫笑 責編 | 小師妹 值班編輯 | 金木研第 5759 篇深度好文:8390 字 | 19 分鐘閱讀 著名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曾經說,世界上最強大的力量,是時間和復利。在我看來,基于時間產生的復利效應,擁有著最強大的力量。 網上曾有一個廣為流傳的段子:每天多做0.01和每天少做0.01 一年后會有什么差別?
答案是,
1.01的365次方約等于37.8,而0.99的365次方約等于0.03。
結果驚人。
古人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不要小看任何看似微小的進步,積累后都會成為龐然大物。 我認為,讓人實現復利的思維方式,是持續向上學習的動力,只有擁有復利的基礎思維,大腦的認知才能不斷被迭代,才能讓人生在各個方面實現躍遷。
一提到復利,多數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財富。從事物本質的角度來說,復利不單是指財富。 在我看來,復利的內在核心其實是思維方式,是對知識的認知。
1.如何擁有復利思維?
擁有復利思維最重要的是建立知識體系。決定思維是否持續成長,知識體系的輸入產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知識體系可以分為底層、中層、應用層三個層面。
① 底層
底層是思維進化的過程。從成長的角度來說,我們每天都在更新大腦,通過新知識的輸入,不斷為大腦下一次思考積累素材,從而讓知識能夠不斷以復利的方式迭代,最后達到自我認知的提高。
大腦學習的過程是外界信息經過短期記憶(思考)后,進入長期記憶的過程。短期記憶過程中會把外界信息和長期記憶的信息放到一起進行加工,然后儲存到長期記憶中。 這時,如果大腦里沒有相關內容的基礎概念和認知,就無法對新信息進行有效的加工,呈現的形態便是“難以理解”。 舉個例子。
小時候我們死記硬背的文章、復雜的物理公式等。如果我們有很多相關的背景知識,理解和思考的時候就會容易得多,學習新東西的速度也會更快,這整個過程就是一個正面反饋。
② 中層
中層帶來能力圈的放大。知識體系就像一張蜘蛛網,在網上你可以清晰地看到每一個知識點的串聯和它們所起的作用。 而自己知識體系的擴張能讓碎片化知識不再成為孤島,可以在大腦中進行更多的排列組合,這一系類的過程就像是打地基,一旦基礎打牢,后面的認知升級就不再是線性級的增加,而是指數級的發展,從而構建起你的中層知識體系。
知識體系越廣,能力圈就越大,所能做的事情也就越多。當自己從“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升級到“知道自己知道”的時候,自己的認知能力便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
③ 應用層
應用層帶來知識的變現。能力圈背后是知識的儲備,在知識結構中,學習的底層知識和應用知識要有一個合理的比例,在此劃等號的是時間。 舉個例子。
你有一個投資理財的規劃,每年賺10%左右,年底就會有一個利潤分配的問題,通常你會拿出一部分花掉,然后再拿出一本分繼續進行投資。
而花掉的就是應用層的知識,再投資的部分就是你的底層知識,這個比例在你人生不同的階段中屬性也是不同的。
隨著時間的拉長,你的底層知識可能是不變的,但應用層知識在不斷地增加。比如,在工作中你學會了怎么做運營、怎么做營銷、怎么搞定客戶,但這些只能作為你能力的表現。 那么,如何讓你能力的表現變成底層知識呢?
答案就是打造高效的體系,成為某領域的專家。同一個領域,新手和專家的知識區別其實很大,新手往往看到的是表面特征,專家看到的是本質能力。
所謂的專家,就是學習事物背后的基本邏輯,然后歸納體系進行輸出,最后達到放大的效果,同時應用層的知識變成了底層知識,能力圈也就增加了。
隨著能力圈的增加,再回歸到應用層,其變現的方式也就多樣化了。
從原本只能靠“單一販賣時間”的形式,發展到可以多元化“販賣時間”,比如顧問、咨詢、培訓等。
有的人則是通過更多的收益,進行資金的再分配,比如買股票、基金、開店等。
這一切的原理其實就是“底層 應用層知識”分配的機制。
2.構建牢固的底層認知。
底層知識不扎實,靠努力給自己帶來復利的可能性是很小的,所有的事物都如此。那如何打好基本功,讓基礎能力更扎實呢?
先了解每個領域知識的分層,找到有效的知識進行學習。每個領域的知識可以分為四層。
第一層知識。
一般由不同領域的研究者、博士、學者所掌握。這類知識還正在被研究、被驗證,是新鮮的思考。有的甚至還沒有加工完成,但新鮮度很高。
第二層知識。
一般含金量較高,是第一層知識的轉述。比如,一些底層邏輯的圖書,一些權威機構發布的行業研究報告,一些經過系統整理、提煉后的培訓教材等。
第三層知識。
往往是為傳播而簡化或極端化觀點的陳述。比如,一些領域內的權威理論,被改編為方便公眾理解并傳播的書籍,但因為被簡化并加入了一些案例、故事,可能在表達層面上就會出現不精準的問題。
舉個例子。
在市場營銷圈內,多數人都看過一本叫《定位》的書,主要講的是滿足顧客需求、搶占用戶心智。這本書是“定位之父”杰克·特勞特的成名作。市面上除了這本書之外,還有一些類似的書籍,本質內容都很相似,這些書往往是為了讓大眾更容易理解營銷。 第四層知識。
各種充滿個人情緒的表達,比如你經常看到的碎片化的微信公眾號文章,很多名人解讀的“一萬小時定律”,告訴你任何人只要努力都可以成功等。 其實任何一種信息都是有效的,核心在于利用的方式。若從底層復利的角度來看,我們更應該掌握第一層知識,這樣加上應用層的知識實踐,基本功才會更加扎實。但第一層知識比較難以讀懂,所以建議你選擇第二層知識去學習,這樣會更有效。
1.用“知識樹”打造高效系統的方法論 知識是有結構的,工作內容也是有體系的,學習應當先掌握“主干框架”,然后再將內容補充到大框架中。
知識樹就是這樣一種能夠解決復雜問題的學習方法,它是一種包容性極強的學習方法,可以幫助我們在短時間內快速理清知識體系、掌握底層邏輯。
① 關于定義
(1)知識樹:本質上是一個層級式知識圖,它表達了為實現目標所相關知識間的因果關系或者從屬關系。
(2)知識體系:作為“知識樹”上的一個枝干,隨著時間的變化而發展,它是動態的,而非靜止的,會隨著社會的發展或組織的變化而變化。
(3)知識結構:是由多個知識點組成的體系化的方法論。將不同維度體系化的方法論儲存在大腦中,就形成了一個人大腦思考問題的方式。你掌握的知識點越多,結構分類越系統,遇到問題時,大腦可以搜索和鏈接知識點也會越多,從而備選方案也就越全面,而且效率也會越高。
(4)知識點:是構成所學技能的最小化單元。比如“我今天學習了如何演講”,這不是一個知識點,而是一個知識面,別人并不知道你具體學習了哪些模塊。如果我說“我今天學習演講的時候,老師告訴我不要小動作太多,不要隨意晃動”。那么這就是一個知識點。
② 用“知識樹”結構去思考
我個人一直推崇的學習核心不是精通,而是先掌握基礎。因為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東西變化得非常快,每個行業本質上在賺取的是認知差,如果想要對很多事情都精通,就要大量的花費時間和精力進行學習。
我們學習的目的大多是為了找到某個問題的解決方案,因此,也會把大量的精力用到鉆研上面,其實這是不對的,更好的方案是找到崗位匹配的人才。
我尊崇的一個理念叫作“專人做專事”。自己只需要精通自身領域就夠了,其他領域肯定有學者、專家等不同維度的人在做。向這些人請教比自己鉆研更有效,是最節省成本的方式。所以有效學習應該是更深層次的了解本質,應該從體系化掌握到挖掘背后的邏輯。
(1)學習與思考的2種方式
孤立式。每天打開社交媒體,面對各種文章筆記,看一篇收藏一篇,看一篇覺得屬于“干貨”,就馬上記錄,像這些屬于“孤立式學習”。
結網式。我們所學的東西都是有體系的,但體系分為兩種:別人的體系和自己的體系。當學習別人體系中的某個知識模塊的時候,我們結合自己當下所需,然后通過定向的學習和提煉,讓這個模塊的知識成為自己體系化當中的一部分,這就是“結網式學習”。
結網式學習的好處是不會讓自己陷入知識陷阱中。每個人的學習其實就是讓舊知識和新知識串聯,不斷學習新的知識,然后和舊的知識進行類比、提煉,最后讓其成為自己的體系。
“知識樹”的思考模式就是讓我們懂得學習別人體系化的東西,尋找方法論背后相通的本質模型,融合成為自己的方法論,然后梳理打包成為一個新的知識體系,這樣思維才能足夠清晰。
③ 構建“知識樹”的方法論
歸納法和演繹法告訴我們,經驗是用來歸納的,通過歸納的方式,總結出本質層面的東西,然后通過演繹尋找出新的賽道,這整個的環節就是創新。創新是基于原有的知識之上的。所謂原有的知識,也稱為方法論。
(1)靜態學習VS動態學習 什么是靜態學習?
舉個例子:你去考駕照,在考試前需要學習駕駛的基本理論知識,教練也會教你怎么打方向盤、側方停車需要看哪里、坡起什么時候拉手剎等,這就屬于靜態學習。 靜態學習的本質是學習方法論背后的邏輯,先讓自己知道邏輯如何,從而提高自己的認知。
靜態學習要求自己尋找領域內的精英視角,然后將別人分享的見解、認知轉化成為自己的視角。其實這種學習場景就在身邊,只是多數情況下自己沒有意識到。
比如,你假期開車去張北大草原參加音樂節,這時車載導航一般都會給你指出好幾條不同的路線。有走高速節省時間的,有走小路避免高速收費的,而這兩個視角都是別人走出來的經驗。如果完全靠自己去摸索,你可能就會走彎路;如果按照導航的指引,你可能節省一半的車程和時間。 什么是動態學習?動態學習的本質是要求自己刻意練習,比如化妝、打籃球、做市場營銷、進行社群運營管理、進行用戶管理等。這些都需要自己去驗證才能得出真理、提煉出自身方法論的東西,所以稱之為動態學習。
(2)動靜結合構建自己的方法論
大多數方法論的學習都是動靜結合的,先理論后實踐是最容易掌握一門學科的。很多人為什么會越學習越焦慮呢?他們往往缺少的就是動態的刻意練習。
你經常可以看到很多的付費課程,比如“社群運營50節精選”、“產品運營從0到1”等。你聽完這些課程之后,大腦中的理論知識增加了,但理論始終是別人的,自己沒有通過動態的方式去提煉這些理論中的核心內容,所以最后就會造成眼高手低。
總之,動靜要結合,多數人以為讀完書就懂了很多,其實這是錯誤的,要提煉、刻意練習、執行打磨,最后總結出來的方法論才是自己的。
2. 學習力就是刺激大腦
① 腦(CPU)的反饋原理 從深層意義上來說,我們每天所做的事情是在訓練我們的大腦。準確來說,你傳遞給大腦什么,大腦就接受什么,你每天越刷各種視頻信息流,越喂它懶惰無趣的事情,它就越不想思考。
你每天傳遞給它復雜的東西,需要各種推敲、反復琢磨的內容,它就會調整處理速度,嘗試改變,直到能滿足你的各種需求。
大腦不僅能處理外界信息,同時也能處理屬于自己本身不依賴外界產生的信息,它會在進化的壓力下,不斷演變信息的處理,從而與我們的身體和其他部分密切配合,讓自己可以適應新環境,產生合適的行為。
所以終其一生,大腦都在做一件事,即通過不同感覺器官接受外界的信息輸入,經過處理和解讀,轉化成行為的輸出。這一切的過程叫腦的反饋機制。
那如何讓反饋機制變強呢?
從底層的角度來講,我認為人變強大的核心在于自己的心智與現實的磨合。只有改變了固有的系統結構,對我們的內心進行不斷的探索、追求,才能實現對社會、世界進行認知-吸收-接受反饋-內心演變-使用環境,這一切的過程就是人變強大的過程。
② 重新設計大腦操作系統
PDCA是一個管理學中的閉環模型,包括策劃(Planning)、實施(Do)、檢查(Check)、處置或改進(Action)四個部分。大腦也一樣,怎么讓大腦深度思考呢,我認為可分為以下三個步驟。
第一步,訓練它接受困難的事情。
你需要做的是先“訓練它(CPU)”,即PDCA的第一步,重新設計這個系統。當你讓它實施(Do)的時候,讀那些結構復雜、難以理解的內容,就是在瘋狂的攝入,思考就像齒輪一樣,急速地發生了變化,若通過外界環境的刺激,再給它來個“油門”,它的轉速就會不斷地上升。
第二步,設計思考模式。
深度是建立在思考之上,怎么算是思考,答案依然是反饋機制。我把它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第一種:行念型思考。通俗來講,就是我們平時的念頭型思考,屬于比較淺薄、隨機的想法,不加依據的分析,是大腦的節能模式。
第二種:認知型思考。基于自己的知識儲備進行思考。我們一般認為是大腦在主動思考,其實不過是過去信息累積加上邏輯的結果。
第三種:觀照型思考。簡單來說,就是走出去,擁抱世界,以自然規律、人性、人道為核心,審視自己的底層理念(過去信息積累所得)、使命,停止局限式的思考方式,形成“無我狀態”。
有句話說:拆掉你思維的墻。即人們所說的一切我都會采納,我有一套自己的評判標準,所有的信息在我這里不分好壞,只有是否有用,能否迭代認知,能否摘掉它的遮蔽性。
第三步,改善處理“自由能”方式。
有意訓練“動腦”的運作方式后,給它攝入新的認知思考方式,那么下一步便是建立新的“自由能最小原理”的處理方式,最后用迭代的習慣、方式刺激上述過程。
1.馬蠅效應——給自己一個競爭對手
自然界遵循“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法則,而競爭則讓你始終保持危機意識,正是在競爭的推動下,世界才會不斷發展。
① 個人需要馬蠅效應
馬奔跑的速度從慢到快是由于馬蠅的叮咬,我們個人的發展由弱變強也需要叮咬。這些叮咬的來源,一是社會環境的壓力,二是團隊組織內部的壓力,三是競爭對手和同伴的努力。
對于個人而言,如果想要達到某個目標,就要學會給自己階段性地施壓,并且找到一個核心競爭對手,這樣才會有“比學趕幫超”的精神。
大量實驗證明,在階段性的施壓或者利益誘惑下,人的成長空間是巨大的。你看到別人不停地奮斗就會莫名地感到焦慮,就會保持旺盛的勢頭加速前進。
這是一個70%靠能力、20%靠人脈、10%靠運氣的時代,三者缺一不可。打鐵還需自身硬,把專業能力做足才是生存之本。
年輕時要不斷地給自己施壓,除了工作以外,還要不斷學習,才能達到某個高度。適當的壓力可以讓自己快速成長,但是也要注意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否則容易變得焦慮,讓自己失去信心。
② 團隊需要馬蠅
馬蠅效應說明,環境會影響個體的行為,合理地制造沖突是非常重要的。而做管理,就是要挖掘員工的核心訴求,尋找正向的激發條件,最大化地激發員工的潛能。世界上沒有懶惰的員工,只有不懂激發的領導者。
一個企業或者團隊如果長時間風平浪靜、一片和諧,實際上孕育著的是一潭死水,會使員工失去激情和戰斗力。因此,管理者通常會關注員工的情緒狀態,通過改變環境來激發員工的斗志和潛能,比如擴大工作內容、樹立標桿、舉辦內部競賽或者讓兩個人最相同的工作來PK。
每個人的需求都不同,所以,針對不同的人,要對癥下藥。
第一,主觀角度較為通用的鼓勵方式,即員工在工作中做得好就點名表揚,這樣能讓他獲得榮譽感,但起不到核心激勵作用。
第二,如果有些員工工作表現很平庸,但并不畏懼更高的目標,那么可以交給他們有難度的任務,等他們完成后提出表揚,以便他們為自己贏得更多尊重。
另外,還有找員工談心,做思想工作;給員工找一個標桿示范;對于好勝自負、進取心強的人,在分配任務時用簡單有效、能刺激他的話來引導,比如:“這個任務對你來說有那么難嗎?”
③ 化壓力為動力
企業與企業有競爭,才會出現巨頭;個人與個人有競爭,才能顯出能力高低。如果公司沒有競爭對手,就不知道該往哪個方向發展;如果個人沒有競爭對手,絕對不會干勁十足。 從社會主體角度而言,競爭能激發人的潛力,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從資源角度來看,競爭比合作能更有效地促進資源配置。
沒有對手的生活,會讓我們慢慢變得懈怠。不要對對手感到憤怒,也不要覺得他們礙眼,坦然地面對他們、接納他們,才能讓自己取得進步。
2.內驅能力——找到內在成長的動力
內驅力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能力,我們無論做什么事情,要想長久地堅持下去,最終都離不開內驅力的推動。
那什么是內驅力呢?內驅力就是我們發自內心地想要去做一件事,為此我們會調動一切時間、精力和資源,這種為了達到結果而努力的能力,就是內驅力。
與之對應的是外驅力,外驅力是我們為了得到某樣東西而不得不付出的努力。
相比之下,內驅力是我們心甘情愿去努力,而外驅力則是我們被迫去努力。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反思是一面鏡子,可以把我們的錯誤清楚地照射出來,使我們有改正的機會。通過內驅能力,進行日常思考,會讓一個人在工作中快速進步。反之,沒有內驅力,就不可能擁有高效的執行力。
① 內驅力是成長的根本
內驅力好比“小馬達”能夠自發運作,外部驅動力是受外部壓迫或者某件事物牽引的力量。內驅力和外驅力是事物的內因和外因,內因是事物發展的基礎,外因是事物發展的條件,事物發展史內因與外因相結合的結果。
如果一個人的內在動力不足,那么他的外在驅動力也不會太強。
舉個例子:你肯定知道堅持一個月不吃辣椒和油膩的食物,臉上的痘痘會消失,但是某一天如果沒有做到,前期的付出就可能會前功盡棄。 我想你會愿意堅持到最后一天,這就是驅動的力量。通過“大腦幻想的結果”,自己腦補吃到“豐碩的果實”,然后來倒逼自己通過“外驅”強迫自己,制定可行的計劃,直到堅持事情有自己想要的答案為止。 外部動力很難長期穩定地存在,隨時可能消失。
例如:如果你在一家公司工作,需要每天7點起床,你可能就會其起來,但如果你不去這家公司上班了,可能就會睡到8點。 假設沒有內在動機,當外在動機消失時,人們就很容易陷入無精打采的狀態。如果有內在的驅動力,內心就像充滿能量的發動機,驅動著自己前進。 內驅動力要靠自己不斷從心里改變和鍛煉,而外驅動力則是來自領導、工作壓迫等,這些壓迫只是為了“完成任務”。內在驅動力也是可以慢慢地訓練和培養的,與其依賴他人,不如靠自己,訓練自己的內在驅動才是正道。
② 內驅力培養的六個方面
網上曾經有一句很火的話:我看不出來混一天和認真工作一天有什么不同,三天可能也是差不多,但一個月、三個月、半年、一年后就會呈現出完全不同的差距。
努力和混日子的差距在于是否擁有“內驅力”。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很多人都忽略了對內驅力的管理,事實上,它非常重要,因為它可以有效地管理我們的大腦,當我們把想改變的東西變成享受和喜愛,讓享受和喜愛成為驅動力時,事情可能就會變得容易多了。
培養強大的內驅力,我認為可以從六個方面來入手。
第一,內心求知的欲望。
鍛煉自己求知欲的方法有: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即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狀態;為自己設定新的目標,并制定有效合理的計劃;讓自己走出舒適區,進入學習狀態。
第二,關愛的欲望。
鍛煉自己關愛欲望的方法有:關心別人的前提是關心自己,比如讓自己保持充足的睡眠,身體、飲食健康,注意勞逸結合等生活方面的細節; 允許自己接受來自外界的關心;要更多地關注在時下對別人說的事情自己是否感興趣,是否在乎別人的狀態。
第三,人際交往的欲望。
每個人都需要社交,人際關系可以幫助我們保持活力,增強生活的幸福感。 鍛煉自己社交欲望的方法有:重新定義自己的社交圈,設計自己理想的人脈關系;用積極的眼光看待周圍的人和事物;尋找并培養自己的“合作伙伴”,并且成就彼此。
第四,改變現狀的欲望。
每個人都需要有改變現狀的欲望,不僅是生理上的,還有對新事物的認知。每個人要清晰地知道改變才是通往夢想、追求高品質生活的唯一途徑。 鍛煉自己改變現狀欲望的方法有:未獲得而改變,而不是為了失去而改變;盡可能制定詳細的目標,勇敢行動;每天逼迫自己進步一點點。
第五,挑戰事情的欲望。
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能讓我們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并調動內在的潛力,這也是我們身心成長的最重要的源泉。鍛煉自己挑戰事情欲望的方法有:盡可能選擇一些有成就感的挑戰;專注于挑戰的過程;嘗試“七天計劃”等。
第六,成就貢獻的欲望。
貢獻自身價值是獲得生活目標和人生意義的源泉。我們做出貢獻,會讓我們感覺自己有價值、有成就感和存在感。 鍛煉自己成就貢獻欲望的方法有:分享自己的方法,并在做好自己的同時幫助別人;有目的地為重要事情做貢獻,發揮自己的價值;發自內心地幫助并指導別人,也能調動自己的貢獻欲望。
在這個充滿著未知與不確定性的時代,我們唯一可以做的就是讓自己的思維可以不斷進步,核心方法論便是掌握大腦最重要的東西——思維方式。 讓大腦中的思維模型持續增加,并刻意練習,讓自己擁有匠心的精神,專注于當下每一件小事,相信假以時日,我們都能收獲復利人生。
愿我們都能擁有真知灼見。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