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在線上線下咨詢,孩子出現了精神心理問題,尤其是確診了抑郁癥、雙相障礙之后,情緒非常不穩定,煩躁易怒。 父母一個不經意的眼神、動作或一句話,很可能就把他們惹怒了。孩子輕則把自己關在房間里,重則砸東西、打人,甚至要自殘自殺。 跟他們相處時,父母非常緊張,大氣都不敢出,猶如驚弓之鳥。 對于這種情況父母如何有效應對,避免刺激到孩子而導致病情惡化,甚至達到加快康復的效果?我們曾多次撰文提供建議。以下再通過視頻的形式作簡要的分析和建議。 點擊可瀏覽,歡迎關注視頻號“晴日心身” 關于該話題,我們曾在【家長自助指南】專欄中詳細撰寫過文章分析,需了解可點擊回看:孩子得了抑郁、雙相,父母怎么科學應對,才能盡量避免刺激TA? 我在視頻中講到了一個大學生患者在家情緒失控,拼命砸東西的例子。 如果你是這位孩子的家長,打開家門發現盛怒的孩子,一片狼藉的客廳,你會作何反應?過去的反應可能是怎樣的,學習了科學的精神心理學知識后又應該是怎樣的,各位家長可以設想一下。 在“如何避免刺激孩子”的這個問題上,臨床中我們見過很多父母作出錯誤示范,簡單來說可以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第一種是最嚴重的。孩子已經出現精神心理問題了,但父母仍然處于無知、忽視的狀態,不但不自我反省,還認為這是孩子的問題。認為孩子“懶”、“自私”“玻璃心”“矯情”“叛逆”“裝病”。 這樣的父母不但會延續一貫的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還可能認為是過去把孩子慣壞了,所以變本加厲,對孩子更加粗暴。他們會頻繁地激活孩子的心理創傷,甚至加劇了心理創傷。孩子有可能陷入恐懼中,表面溫順,但實際上病情在加重,更常見的情況是孩子的情緒波動非常劇烈,家里就像個火藥庫,隨時都可能鬧個雞飛狗跳。 第二種則相對更多見。孩子罹患精神障礙后,父母知道孩子病了,要適當放寬要求,但他們對癥狀的心理根源仍不清楚,所以經常處于迷茫、無助的狀態。 他們覺得孩子的部分問題是心里想不開,鉆牛角尖,過分擔心,不夠寬容、過于好勝等等。所以容易跟孩子講大道理,講“正確的廢話”,這些話在孩子看來無異于貶低,很容易把他們激怒。 圖片來源于網絡 第三種父母則更加痛苦。孩子確診后,父母通過一些途徑學習了科學的精神心理學知識,意識到孩子的情緒波動其實是創傷被激活了。而且有很多心理創傷是自己過去因無知而造成的。 在這種情況下,父母本來就內疚、自責,甚至認為自己是罪人。有部分父母已經出現了明顯的焦慮癥、抑郁癥癥狀,也成了半個病人。 所以他們面對孩子時非常膽戰心驚。可是那么多年的習慣、行為、語言風格不是說改就改的,他們可能一不小心又回到老路上去了,難以避免地刺激了孩子。 這種情況的父母相對好一些,他們已經有自我反省的意識,也有一些知識儲備,只是還不知道一些具體的方法,以及缺乏積極的心態。 很明顯,以上大部分父母錯誤做法的背后都有不理性的認知,對抑郁癥、雙相障礙的癥狀和孩子的情緒波動有偏頗的理解。 那這些不理性認知又是從何而來呢?這包括了幾個來源。 一方面,可能來自于與傳統心理流派相關的信息和人士。比如一般的心理咨詢師,網上的心理學文章、心理方面的著作等等。這些信息非常多,可對于精神心理障礙來說,有不少是低效的、落后的知識,而父母們缺乏辨別的能力。 比如人本主義心理流派,一些“心靈類”的書籍,如在情緒療愈、心靈成長領域頗有影響力的張德芬的著作,著有《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活出全新的自己》等。 人本主義心理流派和這些心靈書籍的內容不是不好,但有兩個重要的前提。一個是這些內容的來源,它們主要出自傳統的心理流派,對于精神心理障礙的作用來說是非常低效的。 二是這些內容的對象,它們更加適合有一些心理困惑的成年人,而不是青少年、兒童,更不是青少年、兒童精神心理障礙患者。 青少年、兒童精神心理障礙患者不但心智尚未成熟,三觀尚未穩定,而且遭受了大量的疊加性心理創傷,還處于人生的快速學習成長期,面對著升學、復學的壓力。 所以那些話對于他們來說,不光是“心靈雞湯”,還可能是“心靈毒湯”。 另一方面可能來自于精神科大夫,或者網絡上的相關知識,這些信息只從精神醫學出發,有很大的局限性。尤其是涉及抑郁癥、雙相障礙病因時的遺傳問題。 還有就是父母各自原生家庭的影響,我們所接受的教育方式、成長經歷、經驗,還有職業因素。 越是事業有所成就的父母,就越容易對自己的經驗和心得深信不疑,反而容易給孩子帶來傷害,一言一行很容易透露出不屑、自以為是。 而且很多父母忽略了角色的切換,回家后仍以職業角色自處,無意中把孩子當成了學生、下屬,習慣性地發號施令、布置任務,自己還沒有覺察,就很容易激怒了孩子。 還有一個常見的來源是父母們掌握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式的層次。這往往受到傳統文化、主流觀念的影響,不一定是僅限于國內社會的影響,有可能全世界都有一樣的認知誤區。 比如很多父母覺得幼兒、小童對大人討論的事情聽不懂,“小孩子,懂個啥呀”。他們對孩子的心理活動缺乏覺察,對孩子在精神方面的訴求缺乏尊重意識。 臨床心理干預發現,尤其是深度催眠下心理創傷修復技術(TPTIH)發現,很多患者的心理創傷就是父母在其幼年、兒童時期說話不注意而造成的。 一旦這個“病根”埋下了,后續當父母再在孩子面前說類似的話,就很容易引起孩子的煩躁、厭煩,其實就是創傷被激活了,但他們自己往往也說不清緣由。 如果想盡量避免刺激孩子,父母最好學習更高效的、更科學的精神心理知識,提升自己的知識體系和家庭教育層次,并可以生活中多在腦子里、行動上練習,將知識轉化為行為模式,將行為模式升華為感悟,成為有智慧的父母,會加快孩子的康復! 家長怎么幫助抑郁、雙相孩子加快康復? 掃碼加入“晴日知識課堂” 熱門文章: - 繼北大后,又有名牌大學教授也教不好女兒,問題到底出在哪里? - 學生投毒案8年后再現教師殺人案,復旦大學該如何防止悲劇重演? 熱門視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