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的內容是我復制自己的文章(2篇),來解釋什么是經方和傷寒卒病論。(為何不用雜,后文解釋)。 什么是“經方” 廣義的經方:漢代以前臨床醫方著作及方劑的泛稱。 《漢書·藝文志》,“方技略”:“經方十一家,二百七十四卷。經方者, 本草石之寒溫,量疾病之淺深,假藥味之滋,因氣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齊,以通閉結,反之于平。” “經方”源于殷商時代伊尹所著的《湯液經法》。據梁·陶弘景說 : 依《神農本草經》及《桐君采藥錄》上、中、下三品之藥,凡三百六十五味,以應周天之度,四時八節之氣。尚有圣相伊尹撰《湯液經法》三卷,為方亦三百六十首。 上品上藥,為服食補益方者百二十首; 中品中藥,為療疾祛邪之方,亦百二十首; 下品毒藥,為殺蟲避邪癰疽等方,亦百二十首。 凡共三百六十首也。實萬代醫家之規范,蒼生護命之大寶也。 所以“經方”最初的含義是這經方十一家,即十一部古籍中所記載的方劑。因為《湯液經法》遺失,而《傷寒雜病論》得以“失而復得”,所以,后人用“仲景方”,替代“伊尹方”。 狹義的經方:專指《傷寒論》、《金匱要略》中的方劑。即張仲景方。 《金匱心典·徐序》:“惟仲景則獨祖經方,而集其大成,惟此兩書,真所謂經方之祖。”通常所說經方,多為此指。 仲景的中藥處方是指中國漢朝醫學著作《傷寒雜病論》(后世分為《傷寒論》及《金匱要略》二書)所記載之方劑。因為是失而復得,于是相對于宋、元以后出現的時方而言,《傷寒論》的處方,就是“經方”。“仲景方”為經方,是中醫學界普遍和公認的說法。 《傷寒論》載方113首,《金匱要略》載方205首,除去重復的38方,共計280方。 《傷寒論》載藥90味,《金匱要略》載藥192味,除去重復的76味,共計206味。 經方是“醫方之祖”,后世中醫學家稱《傷寒雜病論》為“活人之書”、“方書之祖”,贊譽張仲景為“醫圣”。古今中外的中醫學家常以經方作為母方,依辨證論治的原則而化裁出一系列的方劑。 換句話說,280個處方,206個藥,只要是精心的辯證思考,就可以治愈大部分的疾病。藥不在多,方不在偏。藥和方,在精專,需辯證,這才是經方藥簡力專的核心。 特別解釋下“仲景方”的來源。仲景先師在《傷寒論》的序言部分中說: 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采眾方,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并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以見病知源,若能尋余所集,思過半矣。 那么,您一眼就發現了,仲景先師的“參考書”,有《陰陽大論》和《胎盧藥錄》。這兩本書可以說是“造物主”思維的核心。那么,仲景方為何如此神效,理論根源就來自于此。但是,如此重要的“參考書”,早就遺失了。所以我們才知道后世學子不能夠靈活應用仲景方的原因了。 傷寒雜病論 《傷寒論》突出成就之一是確立了六經辨證體系。運用四診八綱,對人體和病態的各階段,辨脈、審證、論治、立方、用藥規律等,以條文的形式作了全面、深刻的闡述。 對傷寒六經病各立主證治法,如“太陽傷寒”用麻黃湯;“太陽中風”用桂枝湯;陽明經證用白虎湯;陽明腑證用承氣湯;少陽病用小柴胡湯…… 歸納總結了不同的病程階段和癥候類型的證治經驗,論析主次分明,條理清晰,能有機地將理、法、方、藥加以融會,示人以證治要領。 《傷寒論》中的藥方,非常簡單,但是,最為神奇的是大多療效可靠,切合臨床實際,一千多年來經歷代醫家的反復應用,屢試有效。后人甚至用“一劑知,兩劑已”來形容經方的速效。 在經方界,對于外感風寒,也就是如今的感冒發燒,能夠做到精確辯證,靈活使用《傷寒論》的經方,就可以做到一副藥治療“感冒發燒”。這種“神奇”的“速效”,對于早已習慣“中醫中藥慢騰騰”的國人來說,基本上是“不科學”的夸大其詞。 因為《傷寒論》非常難以研究,傷寒家非常的少,傷寒學子也后繼無人,臨床中,感冒發燒基本都被抗生素截流,所以,能夠體驗“一劑知,兩劑已”的人,就非常的少。 這種現象,跟中醫的針灸治療中風偏癱的人,30分鐘后患者可以“自由活動”一樣的神奇。日本經方家,大塚敬節先生也曾說,經方家可能施展經方療效的機會不多,但是,對于親朋好友,對于自己,在感冒初期,一副藥,是絕對可以做到的。 “用的少,見識少”,不代表“經方無能”。 在《療效,是振興發揚中醫的唯一方式》一文中,我們也把“感冒經方療效”作為經方家的評價標準。不會一碗藥解決感冒的醫師一定不是經方家,這句評價,正是對療效的看重。最重要的是,“太陽篇”,是整個傷寒論最難理解的。于是,從理論,到實踐,全部都在考驗“經方家”的水平。更多關于《傷寒論》的難點,我們日后陸續推送。 今時今日,時方,偏方,中西醫混合方大行其道,能夠完全依照《傷寒論》的六經辨證進行思考,給予患者“經方”藥物的醫師,已經不多了。 今時今日,中醫西醫都無法真正解決患者病痛的尷尬局面下,能夠用中藥治病,還能夠“一劑知,兩劑已”的,只有經方家了。 在有關仲景先師所著的《傷寒論》一書的歷史研究中,似乎很少有人注意到一個現象,那就是,這本曠世奇書,究竟叫做什么名字?是《傷寒論》,還是《傷寒雜病論》,亦或是《傷寒卒病論》? 因為這是一個“歷史謎團”,涉及了漢唐之間的斷代,唐宋以后《傷寒論》各版本的變遷,甚至還有“日本藏書回流”問題。所以,《傷寒論》一書“本名、原名”的考辨,其實是一個極其復雜,難以論證的事情。 歷史考證 在各個官方認可,歷史考證學者推薦的版本中,我們有一些共同的結論,尤其是敦煌版書籍的出土: 1.《傷寒論》在流傳的過程中,是以“抄本”的形式存在的。而“抄本”,本身就有不同的版本。各個版本之間有一些差異。 2.根據出土的《敦煌本傷寒論》的殘卷,我們知道《傷寒論》中的《傷寒例》和《辨脈法》,絕不是后人杜撰的。所以,這2篇內容,應該被我們作為基礎內容而研究。 3.將《敦煌本傷寒論》和《康平本傷寒論》(日本)進行對比,可以明確的作證出,《康平本傷寒論》不但不是偽書,反而是隋唐時期流傳的真本的手抄本,從而流入日本。 4.《敦煌本傷寒論》的殘卷照片回流中國是1957年,但是,對《敦煌古醫籍》的研究,其實是新世紀的事情。所以,許多宋元明清的學者,他們的一些猜想觀點,恐怕真的就是“胡猜”的。 5.各主要版本《傷寒論》都帶有“疑似仲景親筆”的自序,但是,經過后人考證,其實是部分自序的內容,可能是后人添加,破壞了文本內容的一致性,從而讓我們懷疑“自序”的真實性。 6.《傷寒論》自序的內容,一看就是仲景先師根據他自己的經歷而寫。而歷來的懷疑對象,尤其是根據正版古本醫經排列方式不同而懷疑為后人添加的部分,其實是“夫天布五行,以運萬類,------余宿尚方術,請事斯語。”而本文考辨的內容,恰好不需要這段內容的真實性作為依據。《傷寒論》自序的內容前部分,即“論曰:余每覽越人入虢之診,望齊侯之色,未嘗不慨然嘆其才秀也。----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以見病知源,若能尋余所集,思過半矣。”這部分,才是本文的核心。而這部分的文筆,內容,歷史,以及第2條證明的《平脈辯證》,均是仲景所寫,毫無異議。就算有質疑,暫時也沒有有力的證據。 7.后世學子,大部分人使用的《傷寒論》官方正版,其實是宋代的趙開美版本。但是,因為流傳(傳抄)太久,更因為考古發掘了更近的版本,所以,這部廣為流傳的正版書籍,不作為考辨的參考書。更加重要的原因是,從宋版開始,《傷寒卒病論》和《傷寒雑病論》的問題,赫然在目。 一書兩字 在《傷寒論》自序部分,您會看到非常重要的2個漢字。 第一個字:標題處,〖傷寒卒病論〗 第二個字:第二段,〖卒然遭邪〗 第三個字:末尾處,〖傷寒雑病論〗 在所有的版本中,尤其是官方正版中(繁體字),這樣的“矛盾”都是存在的。 在自序中,仲景先師回顧了家族的悲劇,明確了學醫著書的原因,提及了核心的醫經古籍,最后明確了自己的著作為《傷寒卒病論》。那么,究竟是哪個字,才是準確的? 漢字象解 卒,雑,這兩個字,在甲骨文和漢代的篆文中,是完全不一樣的。同為漢代的書籍,《說文解字》里,就有這2個字。 卒,zú,隸人給事者衣為卒。本義:古代供隸役穿的一種衣服。衣上著有標記,以區別于常人。 小篆、金文、甲骨的象形:在“衣”上加一點標記,表示穿這種衣服的人。 卒,隸人給事者為卒。卒,衣有題識者。——《說文》 另外,卒,還同“猝”。倉促,急速,突然的意思。 興卒暴之作。——《漢書·成帝紀》 卒然遭邪。——《傷寒論》 卒,作為“猝”,在《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出現的次數很多。很顯然,同樣的意思,同樣的漢字,應該就是一個“字體”,不會寫錯。 雑(雜),zá,象形會意字。雜隸書又有寫法:襍。 本意是指“非主流、非標準”,地位附屬、性質不正,《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和南朝梁丘遲的《與陳伯之書》均有記載。 篆文、金文和甲骨的象形:不論是左右結構還是整體結構的象形,均有一個核心的部件,“隹”zhui。 “隹”zhui,甲骨文象鳥形。隹是漢字的一個部首,從隹的字與禽類有關。本義:短尾鳥。《說文》:鳥之短尾之總名也。 而雑字的其余部分,真的十分難以猜測造字者當時繪制了一個什么圖像。能夠“識別”的部分有:“木”,和“從”。《說文解字》顯然把左側的部分解釋為“衣”部(衣的甲骨文如下圖),這是完全錯誤的。所以,不予采納。 通過我個人的想象,雑字當初的構想,應該是不同的幾個鳥,棲息在樹木上或者干脆就是不同的鳥在一起,從而這個場景,顯得“雜亂、繁雜”。 我們對“雜”的含義,最直接的理解就是:次要、混合。而“雜”字,還有一個常用的意思,即“匯聚、聚集”。 雜,聚也。——《廣雅》 四方來雜,遠鄉皆至。——《呂氏春秋》 通過《傷寒論》和《金匱要略》的全本檢索,雜這個字,只有3個地方出現。一個就是自序中。另2個來自《金匱要略》的《婦人雜病篇》和《雜療方》。 解決《傷寒雜病論》和《傷寒卒病論》的爭論,其實很簡單,對比下原文用字的字體,就清晰了。 邏輯核心 漢代,同樣的書籍,《說文解字》中,這2個字,單獨存在。 《傷寒論》這2個字,仲景先師,絕對不會用錯。這是他老人家畢生的心血,竟然把書名搞錯了,絕對不可能的。 在后世流傳過程中,不論是中國學者還是日本留學者,他們對于古籍的抄本,都是“原文”照抄的。不排除有的人呢,手寫體太差,或者自己胡亂猜想,從而改變了字體。但是,絕大多數的“抄本”,就是“原書原文原字”照抄。 《傷寒論》的兩個不同字,《傷寒論》自序中,仲景先師自己給所著之書的取名,其實,就在一個字上。后世的《金匱玉函經》《仲景全書》《傷寒論》等書名,都是后人的改編。 研究過《傷寒論》的人,會發現仲景先師惜墨如金,用字極其考究,他的“簡略”,其實毫不“簡單”。這么一個邏輯縝密,治學嚴謹,用字考究的人,絕對不會在“書名”上,犯下大錯。 仲景先師給自己的“孩子”取名,此書的原名,只有2個可能: 1.《傷寒卒病論》,可能性90%。 2.《傷寒雑病論》,可能性10%。 到底,是誰? 真相乍現 《傷寒論》的各版本書籍,全部成了珍貴的歷史文物,我一個野草、草根,無法翻閱真品。但是,慶幸自己生活在新的世紀,我們的“影印版”書籍和網絡的發達,可以彌補這個重大的缺憾。 仲景先師當初寫書的時候,是《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一起撰寫的。這2本書,是后人拆分的。而在書籍里面,卒,也就是使用了“猝然”意思的“卒”,比比皆是。而“雑”,只有婦人雜病篇。 那么,只要比較一下原書中,尤其是考古發掘的早于唐朝版本的,婦人雜病的雜,使用的哪個字,就知道了。 很顯然,雑和卒,在漢代是2個不同的字。仲景先師不會隨意使用。所以,我個人的研究和考證,以及提出的邏輯和證據,是支持《傷寒卒病論》的。 深刻內涵 仲景先師撰寫的《傷寒論》,顯然是一本醫書。但是,他的醫書,取名很有意思。為何用“傷寒”作為病名或者疾病的代名詞?而不是取名“辯證論,或者辯證施治醫經,或者三陽三陰辯證論”等等? 歷史上,因為《傷寒論》的傷寒二字,還誤導了不少醫家,他們紛紛認為,這個書,就是針對“傷寒”,解決不了“溫病”和其他疾病。 (這些醫家如此狹隘的理解,思維也沒有邏輯,是不配學習《傷寒論》的) 《傷寒論·傷寒例》 陰陽大論云:春氣溫和,夏氣暑熱,秋氣清涼,冬氣冷冽,此則四時正氣之序也。 這一段的意思非常明確,仲景先師在致病因素中,挑選了一個傷人最狠的,作為“代名詞”。他老人家怎么可能不知道有其他致病因素,有溫病熱病等。 同時,在自序里,仲景先師提到了一個重要的數據: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紀年以來, 猶未十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 所以,他寫的醫書,就是專門針對“最嚴重,比例最大”的疾病。 另外,仲景先師所處的漢代,其實醫學非常的完善,醫經也比較豐富,但是,醫師治不好人的事情,比比皆是。仲景先師,在痛定思痛中發現: 這群庸醫,治不好人,是因為他們完全不會辯證。 這群庸醫,省疾問病,只顧賣藥,毫無全局辯證。 這群庸醫,從不刻苦鉆研醫經,只顧著口頭忽悠。 于是,仲景先師一聲怒吼,你們不做的事情,我來! 從而,《傷寒論》不僅僅是病理書、藥劑書,本質上,是人體生理書,是辯證書。 傷寒,作為疾病的代名詞,不僅僅是“仲景獨用”。在同時代或者早期的另外一本醫經,《難經》中,也可以佐證。同時,仲景自序中明確表示,《八十一難》就是自己的參考書之一。 《八十一難》 五十八難 曰:傷寒有幾?其脈有變不? 《難經·五十八難》中的2個傷寒,絕不是一個意思。第一個“傷寒有幾”,是致病因素有幾類。而后文回答中的“有中風和傷寒”,就是特指感染寒氣或者寒邪侵襲,所表現的疾病。 使用“代名詞”,而特指擁有“原名、直接名稱”的事物,絕不是醫學獨有。眾所周知的“歷史書”,《春秋》,你難道沒發現,他們竟然用“春秋”替代了“魯國歷史”? 按照一般的理解,春秋,應該是“節氣”書的名稱或者“農業”書的名稱啊。因為它直觀的體現了四季,直觀的描述了播種和豐收兩季啊。 春秋特指歷史,傷寒泛指疾病,這個現象,不可不知曉。 很多后世醫家對《傷寒雜病論》的“雜、雑”字,情有獨鐘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他們覺得仲景先師的“三陽三陰(六經辯證)”太完美,雖然看不懂,但是,這不像一個論述疾病的書,怎么能包治百病,一定有所遺漏,尤其是許多雜病。所以,他們想當然的就認為,一定是“傷寒”和“雜病”混合一起。或者他們以“雑”作為“匯聚”的意思來理解。 這個邏輯是站不住的,因為,雑病這兩個字,在婦人篇體現了。婦人篇的疾病,仲景先師分了三篇: 妊娠篇,產后病和雑病。 同時,《金匱要略》中的其他篇章,全部都有各自的名稱,比如,水氣病,黃疸病,濕病等等。 按照仲景先師的邏輯,您會發現,這些一般意義上的雑病,仲景沒有歸為雑病,而是“類病”。而真正的“雑”,卻出現在“雑療方”里。 于是,仲景先師把自己的書分了三個部分: 1.三陽三陰。 2.二十二類主要疾病。 3.雑病雜療和飲食禁忌。 從而,取名的時候,挑選1 3,而不是常人的邏輯1 2,您覺得,可能么?如此“重點不清,詳略不當”的邏輯錯誤,仲景先師是不會有的。 顯然分析是不支持“傷寒 雑病”的。這樣取名不合邏輯。 如果是上述邏輯,《傷寒論》的本名應該是“傷寒類病論”。 那么,為何要叫做“傷寒卒病論”? 字面意思,就是傷寒導致突然的疾病?顯然,這只能是字面意思。 在此文的“漢字象解”部分中,您一定看到了,卒,是一個甲骨文,絕對的古漢字。而這個字,后人最熟悉的,就是“兵役、兵卒”的意思。 《周禮·地官·小司徒》:乃會萬民之卒伍而用之。 周禮的兵制告訴我們,卒,可不是小兵,而是100人的隊伍。 于是,卒,其實還有一個重要的含義,“卒伍”,率領隊伍的意思。(古代漢字,是沒有詞性一說的。一個字,名詞動詞形容詞都可以使用) 于是,我的邏輯是: 1.傷寒,是病名統稱。 2.傷寒病,傷人7成。 3.二十二類病亦辨析。 原書名:《傷寒卒病論》 傷寒:狹義和廣義的致病因素。
如果可以把現代拆分版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統籌通觀,您會發現,《傷寒卒病論》就是將狹義傷寒(最厲害的致病因素)及其所包含率領的其他疾病、類似疾病,按照“三陽三陰”的邏輯,使用“表里、寒熱、氣血”進行辨析,最后編列整理的治病書、辯證書、生理書和天機書,只不過取名時使用了廣義的傷寒含義。 同時,《金匱要略》中記載的疾病,也絕非是“雜病”,而是正正經經的重大疾病。您不信的話,可以在研究透徹《傷寒論》的三陽三陰的理論和辯證之后,把《金匱要略》的主要篇章,再次使用“三陽三陰”進行解構,您會發現,真的是完美的對應。 是我們低估了《金匱要略》中的類病,也高估了自己對雜病的認知。 是我們后人不求甚解,想當然的把“雜病”當做了傷寒的對立面。 是我們自己讀書不能旁征博引和統籌全局。 最后,卒伍,是代表100人的軍事團體。而卒病,就是一百種疾病。那么,很多人支持的“雑病”的“匯聚”意思,卒,其實也有。但是,匯聚的意思,卻缺乏了“卒伍”中,按照行列進行分類疾病的含義。 歷代醫家對于“雑病論”的堅持,主要是因為,雜病和六經病的對立,以及雑病的匯聚意思,這2點原因。然而,他們恰好忽略了“傷寒統百病,六經鈐百病”中“三陽三陰體系”對于人體生理病理的重要性。而“卒伍”的“卒”,完美的解決這一切。 所以,傷寒 雜病=傷寒雜病論,這個邏輯,是毫無深意的。 相反,傷寒 類病=傷寒卒病論,才是仲景全書的真實體現。 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采眾方,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并平脈辨證,為《傷寒卒病論》合十六卷。 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以見病知源,若能尋余所集,思過半矣。 參考文獻: 《敦煌中醫藥全書》。中醫古籍出版社。 《康平本傷寒論》。影印版。 《仲景全書》。影印版。 《金匱要略方論集注》。人民衛生出版社。 《說文解字》。影印版。 《傷寒論解說》。大冢敬節。 注,歷來研究《傷寒論》名稱的論文很多,而出土的古代文獻可能會提供更直接的證據,所以,此文有分析不足的地方,您敬請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