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歷史的原因,《傷寒論》一直都是以經解經,很多概念混亂不清,造成了理解、爭辯的不同,存在著誤讀傳統,加之各體系不同的解讀,讓經方醫學越發遠離臨床實際,乃至本科畢業、研究生畢業都不沒有開過桂枝,麻黃,細辛,附子等。 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這是太陽病的總綱,稱太陽證更為合適,以前一直講六經辨證,由于六經一直存在著諸多的解讀,各家醫學有自己不同的認識,而在胡馮經方醫學體系里面,六經是一個模型,六個證,包括了三個病位,每個病位有兩種病性,就是六證。 所以,太陽病,就是臨床表現為以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一系列的癥候反應,在經方醫學體系里面,太陽病就是在表的陽證。所謂表,指體表,即由皮膚、肌肉、筋骨等所組成的機體外在軀殼,則謂為表。若病邪集中反應于此部位時,即人患病后出現的癥狀反應于表,即稱之為表證。 太陽病,太陽病是表證之一,機體欲借發汗的機轉,自體表以解除其病,但限于自然的良能,將汗不能汗的病例狀態。 無論什么病,如西醫的上呼吸道感染,肺部感染,支氣管炎等只要表現為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的一類癥候反應都稱之為太陽病,所以太陽病,無論急慢性疾病,都可以常見,不單是感冒,門診中常見雜病,都會有存在太陽病,這個是其他辨證最容易忽略的問題,具體文章在公眾賬號寫過很多,具體可以參考:6月26日不能忽略表證辨證眼目。 中風、傷寒:不是中于風,傷于寒,古人有此看法,亦不外以現象當本質的錯覺。至于風傷衛、寒傷榮更是妄說,不可信。中風、傷寒是太陽病的兩個證,一個是有汗,脈緩,胃氣虛,津液不足,要健胃生津液,發汗解表,一個是無汗,脈緊,人體津液充足,發汗解表即可祛除邪氣。 理解了前三條,會對經方醫學有比較深刻的認識及理解,一群人,在同一個環境,同時感受風寒之邪,由于人體各個正氣虛衰不同,臨床癥候反應千差萬別,外因需要通過內因起作用,所以經方醫學認證角度是通過臨床癥候反應來建立六經的辨證模型的,相對于醫經體系解讀,更容易穿透仲景之門,步入經方的大門,我也是其中的受益者,從而慢慢讀懂了《傷寒論》,對于一些臨床常見病,多發病,有了一定自信,不然以前,真的沒有把握,臨床效果也不是特別好,臨床疾病是復雜的,很多慢性病,治療有時也不是很好,需要及時調整。
|
|
來自: 中醫知識圈 > 《中醫藥思維(各種理論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