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晚報掌上長沙7月11日訊(全媒體記者 楊云龍 通訊員 楊芳)7月11日進入“頭伏”,長沙人度伏三件事——吃叫雞、喝涼茶、貼敷貼。其中,穴位敷貼是中醫冬病夏治的主要方法。那么,貼“三伏貼”有哪些講究?長沙市第四醫院康復理療科的專家為市民解答。
“三伏貼”貼于三伏天,在一年當中氣溫最高、陽氣最旺盛的時候,采用養陽補益、調整氣血的方法,利用中藥芳香走竄之性,采用中藥穴位貼敷手段,使之通經走絡、拔病外出,虛弱的陽氣在夏季調養恢復之后,到冬天人體抗病能力就會增強。
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增強,知道哮喘、慢阻肺等可以冬病夏治的人逐漸增多。冬病是指冬天容易發作或遇寒冷加重病癥,如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慢性鼻竇炎、風濕與類風濕性關節炎、脾胃虛寒性胃脘痛等疾病。夏治是指趁夏季氣溫高,體內陽氣充沛、病情有所緩解時,采取內服溫陽補氣之藥,外施敷貼、溫灸等方法以鼓舞人體正氣,調節人體陰陽平衡,減少發病次數及緩解癥狀,從而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哪些病適合冬病夏治?
肺系疾病:預防時疫及流行性感冒,體虛感冒,慢性咳嗽,慢性支氣管炎,哮喘,阻塞性肺氣腫,肺間質疾病,肺功能不全;過敏性鼻炎,慢性鼻炎,慢性咽炎,變應性咽喉炎等。
疼痛性疾病:風濕免疫性疾病,如風濕與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骨關節炎、產后風濕病、骨質疏松、風濕性多肌痛、痛風等;肢體經絡類疾病,如肩周炎、頸腰椎病、腰椎管狹窄癥、腰腿冷痛、四肢冷麻、腰肌勞損、坐骨神經痛、關節炎及“網球肘”“電腦手”等。
婦科疾病:所有陽氣不足的虛寒性婦科病以及寒濕凝滯的實寒或血瘀性婦科病,如月經量少、月經后期、閉經、痛經等月經病;慢性盆腔炎屬寒濕凝滯證、氣虛血瘀證;產后身痛、體虛腰痛屬虛寒證、血瘀證等;卵泡發育不良、不孕癥屬腎陽虛證、瘀滯胞宮證等。
寒性疾病:脾胃虛寒,包括慢性胃炎、慢性腸炎、慢性結腸炎、虛寒性腹痛腹瀉等;腎陽虛證,包括前列腺疾病、陽痿、遺精、早泄等。
亞健康狀態:陽虛體質,以手腳冰涼、怕冷為主要表現;氣虛體質,以體質虛弱、容易疲勞為主要表現;痰濕體質,以虛胖為特點,容易出現困乏、疲勞、怕冷、便溏、苔膩等癥;血瘀體質,以膚色晦暗、身有痛處、舌質紫暗為特點,是各種心腦血管疾病發生率高的一種體質。
7月11日進入“頭伏”,不少市民開始貼“三伏貼”。醫院供圖
“三伏貼”需要在三伏天的頭伏期間開始,一年要貼3至4次,3年至5年為一個療程。一般每次貼6至8個穴位,成人貼敷一般為4至6小時,兒童一般為1至2小時。這幾年的“三伏貼”最好在同一家醫院貼,盡可能避免藥物過敏情況的出現。
“三伏貼”可溫陽,健康人也可以使用。但孕婦,嚴重心肺功能疾病、糖尿病患者等不宜貼敷;對貼敷藥物有明顯皮膚過敏,皮膚有皰疹、癤及破損者,哮喘正在發作、咳嗽劇烈、發熱患者等也不宜貼敷。
在貼敷“三伏貼”時,可能會出現輕度瘙癢、發熱、微痛等感覺,貼敷后局部皮膚微紅或有色素沉著,甚至少數病人局部出現水泡,這些都是正常反應,不影響療效。
如果敷藥處皮膚出現刺癢難忍、灼熱、疼痛等異常感覺時,應及時取下藥膏,嚴禁抓撓,不宜擅自涂抹藥物,一般可自行痊愈。如果出現紅腫、嚴重水泡等反應時,切記不要自行把水泡弄破,以免潰爛和留疤,應及時就醫。
特別提醒的是,打了新冠疫苗也是可以正常貼敷的,不會影響疫苗的接種。
小貼士:“三伏貼”時間表
初伏貼:2021年7月11日至20日
中伏貼:2021年7月21日至30日
末伏貼:2021年7月31日至8月9日
末伏加強貼:2021年8月10日至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