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爹用什么打你呢? 普通的當然是手,因為這個方便嘛,隨時帶在身邊,展開是手,握起是拳,方便快捷,豐儉由己。升級版的應該是雞毛撣子、條帚疙瘩、搟面杖、拐棍等物件,要的是趁手,舞起來嗖嗖有風。 打的部位一般是手心和屁股。因為打別的地方真有可能打壞——一失手而成千古恨。 我們在影視劇里多碰到有人高喊 “拿家法來”,那“家法”多半是一根棍子或一條竹板。《紅樓夢》第三十三回“寶玉挨打”那一節,他爹賈政一疊聲:“拿寶玉!拿大棍!拿索子捆上!……”小廝們不敢違拗,只得將寶玉按在凳上,舉起大板打了十來下。賈政猶嫌打輕了,一腳踢開掌板的,自己奪過來,咬著牙狠命蓋了三四十下。 你也許會說,這太暴力了,我爹就從來不打我。那我就要恭喜你了,或者你是個乖乖仔,或者你爹有較好的教育方式。 從我這代往上,小時候沒有挨過老爹打,恐怕寥寥無幾。我這一代往下呢?情況有所好轉,但是沒事打一頓,似乎也算稀松平常。有句俏皮話叫“下雨天打孩子,閑著也是閑著”,就是說我們中國人打孩子仿佛天經地義一般。 我想說,幾千年前,你老爹,或者說“父”,就是以手舉木棍打孩子的形象出現的。 你能從“父”的字形上看出什么端倪來嗎? 呃,這有點難度。 那讓我們再看看“父”的甲骨文吧。 你看出什么門道了沒有? 如果沒有,那讓我們再把“父”的金文也搬出來吧。
這時,估計你看出來一點意思了。對!那個三股叉表示手,向左的是右手,向右的是左手,這個字體就是現在的“又”字。而手前端應該是條棍子。這么說來,“父”是會意字。 就是說,古代老爹打兒子也是用棍子。驚不驚喜,意不意外?幾千年來,我們的家法基本沒有變過。 還有一個字,在甲骨文字形上和“父”相近,大家請看—— 對,手里拿的不再是直溜的棍子,而是在棍子遠端系上一根細繩子做成了鞭子,或安上另一根棍子做成二截棍或拐棍一類的東西。那么這個字是什么呢? 是“攵”,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反文”,可不能認成“文”,這個字讀pū,是“手持棍子打”的意思,常作偏旁。 讓我們來看看“牧”的甲骨文和金文。 是不是很好理解啊? “攵”如果獨立成字,就變成了“撲”。左邊提手當然是手了,右邊“卜”肯定不是“蘿卜”,那應該是棍子或鞭子。 “攵”變體是“攴”,也讀pū。底下的“又”代表手,上邊那個部件當然還是棍子或鞭子了。 “攴”組成字最常見的是“敲”。這是個形聲字,左邊“高”表聲,右邊“攴”表意。 “敲”和“撲”既可以是動詞,也可以是名詞。 漢代賈誼《過秦論》中有句“執敲撲而鞭笞天下”。這里的“敲”和“撲”就是名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