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先瑞達目前來看,優勢很大,可持續關注關注; 心瑋醫療目前優勢也很大,但是起步晚,市場相對落后,面臨起訴風險,持續關注中; 以上等確定招股書后再更新認購。 一、貝達藥業 2016年11月7日,貝達藥業在深交所創業板上市,此次香港上市是二次上市。計劃集資多達10億美元(約77.5億港元)。高盛、瑞銀及中金為聯席保薦人。 公司主打產品埃克替尼(凱美瑞)和恩沙替尼(貝美納),其他40多項創新藥物開發計劃。 其中憑借埃克替尼的熱賣,公司近三年業績取得穩健增長。營收從2018年的12.24億元人民幣增長至2020年的18.70億元人民幣,凈利潤從2018年的1.67億元人民幣增長至2020年的6.06億元人民幣。毛利率一直保持在90%,從毛利率看是堪比茅臺。2018年及2019年,貝達藥業的凈利率分別為13.4%及14.5%,2020年經調整凈利率提升至18.3%。 不過公司對埃克替尼的依賴性比較重,幾乎可以說是單品驅動。于2018年、2019年及2020年,該公司98.7%、96.6%及97.5%的收益來自藥品銷售,其中于2018年及2019年,藥品銷售的所有收益來自埃克替尼銷售;及于2020年,藥品銷售收益的約99.4%來自埃克替尼的銷售。 恩沙替尼于2020年11月獲批上市,成為中國公司第一款自主研發的用于治療攜帶ALK突變(ALK陽性)的晚期NSCLC的1類新藥。恩沙替尼的上市有望打破公司過去單一產品驅動業績的局面,不過由于目前還沒有一個完整的產品銷售財年,所以有很大不確定性,目前相關數據也還沒獲得相關披露。 在很多創新藥研發公司中,貝達藥業整體研發投入持續增加,比例不斷擴大。2018年、2019年及2020年,公司的研發投入(包括研發開支及開發成本)分別為5.81億元人民幣、6.69億元人民幣及7.42億元人民幣,占公司于相應期間收益的47.5%、43.1%及39.7%。 二、創勝集團 一家具備生物藥研發、臨床和生產全流程整合能力的生物制藥公司,致力于在腫瘤、骨科和腎病等方面創新藥開發。 目前創勝集團的研發管線仍處于早期階段,尚無一種藥物進入三期。產品側已經有9個新藥分子,包含8個自主研發和1款引進候選藥。其中,核心產品MSB2311,是一款針對實體瘤的人源化PD-L1單克隆抗體候選藥物,亦是借助創勝集團IMTB平臺及內部抗體庫自主發現及開發,基于其pH依賴性 PD-L1結合特性,為首個且唯一一個再循環PD-L1抗體,可極大延長藥物靶標在腫瘤的停留時間及提高體內腫瘤的殺傷活性。 另外一款利用IMTB技術平臺研發的TST001為特異性靶向及結合Claudin 18.2的高親和力抗體。Claudin 18.2已被證明在多種類型的癌癥中表達,包括胃癌、胰腺癌及食管癌。目前全球尚無Claudin 18.2靶向抗體獲批,TST001是全球繼IMAB362之后正在開發的第二款領先的Claudin 18.2靶向單克隆抗體,正在全球范圍內進行I期臨床試驗,預計在2022年開啟一線胃癌聯合化療的全球臨床注冊實驗。對于有Claudin18.2表達的腫瘤細胞,尤其是Claudin18.2低表達的腫瘤細胞,其ADCC活性相對于目前市場上處于三期臨床的同類分子Zolbetuximab (IMAB362)可增強100倍以上,有望拓展更多的應用人群。中國的Claudin 18.2抑制劑市場規模預計將在2030年達到37.44億美元。預計2025年至2035的年復合增長率將達到33.5%。 目前無任何藥品銷售收入,絕大部分收益來源于CDMO服務,根據財務數據,2019年至2020年,創勝集團CDMO服務所得收益分別為4414萬元人民幣及8098萬元人民幣,同比增長83.7%;毛利分別為691萬元、1820萬元。 7月2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發布“關于公開征求《以臨床價值為導向的抗腫瘤藥物臨床研發指導原則》意見的通知”后,市場對于從事創新藥及cxo業務等公司不太友好,生物醫藥公司股價出現極速下跌的情況,但是對于確實有稀缺性及某領域龍頭來講反而是優勢。 創勝集團已獲得國內外知名投資機構總計3.42億美元的融資,投資者包括禮來亞洲基金、淡馬錫、ARCH Venture Partners、中國國有企業結構調整基金、Teng Yue Partners、高瓴資本及紅杉資本中國基金等。 2020年11月14日及2020年12月4日完成最后一輪融資,C1輪估值,估值6.5億元美金,折合成港幣83.9億元。 三、先瑞達醫療 中國創新醫療器械企業,涵蓋五個治療領域的全面產品線,可提供全套血管介入無植入解決方案。公司研發了多款具有世界領先技術(尤其在藥物涂層球囊(DCB)領域以及血栓抽吸導管領域)的介入醫療器械。專注于提供血管疾病的「介入無植入及血栓抽吸導管」治療方案。 2016年,開發并推出了中國首款外周血管藥涂球囊(DCB)產品,比第二款同類產品領先約四年的時間。以2020年產生的收益(1.93億元人民幣)計,首款外周DCB產品以約86.9%的市場份額在中國外周DCB市場中占據主導地位。第二款DCB產品于2019年獲FDA指定為“突破性器械”,并于2020年12月獲NMPA(國家藥品監督總局)批準,成為全球首款(截至2021年2月1日為僅有的一款)基于多中心隨機對照臨床試驗結果獲監管批準的膝下(BTK)DCB產品。 核心產品「AcoArt Orchid & DhaliaTM」和 「AcoArt TulipTM & LitosTM」。 「AcoArt Orchid & DhaliaTM」適用于股淺動脈(SFA)及膕動脈(PPA)病變。AcoArt Orchid & DhaliaTM于2016年獲NMPA(國家藥品監督總局)批準,已在中國推出AcoArt Orchid & DhaliaTM及在七個其他國家推出AcoArt Orchid,包括德國、意大利及瑞士等醫療發達國家。 「AcoArt TulipTM & LitosTM」,適用于治療BTK病變,于2020年12月透過快速審批程序為AcoArt TulipTM & LitosTM取得NMPA(國家藥品監督總局)批準。截至2021年2月1日,AcoArt TulipTM & LitosTM為首款及唯一獲國家藥監局批準的BTKDCB產品,且概無于中國就任何其他BTKDCB在研產品持續進行的臨床試驗。因此,預期公司可于中國維持其在BTK DCB市場的領導 地位至少五年。 中國DCB產品市場仍處于其初步發展階段,具有巨大增長潛力。于DCB首次獲批于中國用于治療CAD后,DCB的市場規模由2015年的人民幣2690萬元顯著上升至2019年的人民幣10億元,復合年增長為150.5%。隨著治療其他血管疾病的DCB產品適應癥預期將擴大,中國DCB產品預期將于2024年進一步攀升至人民幣60億元,2019年至2024年的復合年增長為41.5%,且于2030年進一步上升至人民幣143億元,2024年至2030年的復合年增長為15.5%。 目前招股書中披露了兩個財年數據,2019年、2020年12月31號前收入是1.25億元,1.94億元,年內凈利潤分別為2310.5萬元,-4429億元。搞不懂這些公司行政支出都快趕上行政開支了,銷售開始更是高。 2020年12月23日,融資后估值6.53億元美金,對應港幣估值84.26億元; 頭部玩家,護城河相對很高。 四、心瑋醫療 成立于2016年,專注于腦卒中預防和治療,微創介入新技術的開發和產業化的創新企業。是國內神經介入頭部企業之一。包括神經介入和心臟醫療器械。目前有三款商業化產品和20款在研產品。其中四種缺血性腦卒中治療器械獲得 NMPA (國家藥品監督局) 批文,計劃今年推出9款產品,2022年和2023年每年推出4款產品。 兩款核心產品是 Captor TM 取栓器械 (「Captor」) 及左心耳封堵器。Captor 用于治療缺血性腦卒中,已經在中國商業化;左心耳封堵器用于治療心房顫動,正在通過 NMPA 注冊審查。 目前國內的神經介入市場80%以上被外資企業壟斷,國內取栓支架研發的企業屈指可數。美敦力是行業的絕對龍頭,而心瑋醫療的核心產品 Captor 對標美敦力的 Solitaire 最新的一代鉑金版,而且已經在2020年獲批上市。不過目前卻被美敦力起訴侵犯知識產權,主要點在于心瑋研發負責人出自美敦力,一旦敗訴無論是從名譽還是商業化上都將受到很大影響,也為此次上市打新造成了很大的不確定性風險。 和心瑋有直接競爭關系或相關性的國內公司有微創神通、沛嘉醫療、歸創通橋、上海康德萊、江蘇尼科等神經介入企業;其中沛嘉醫療、心瑋醫療、歸創通橋、江蘇尼科等少數國產企業實現部分高值產品生產;國外的有美敦力、強生、Skyler等。 中國的神經介入醫療器械市場規模由2015年的人民幣29億元增加至2019年的人民幣60億元,復合年增長率20%,預期2030年進一步增加至人民幣489億元,2019年至2030年的復合年增長率為21%。 2020年才開始產生收入,主營收入1456萬元,毛利率48.7%,凈虧損2.16億元。其中向管理人員及員工支付的股份從2019年的1810萬元增加到2020年的1.21億元。 截止2020年10月融資,估值33.79億元人民幣,折算成港幣為40.50億元(歸創通橋2021年1月20日最后一輪融資估值6.9億元美金,折算成港幣是53.94億元港幣,發行市值138.09億元 )。 創始人還是蠻厲害的,第三次創業,目前此批新股里還有一家公司百心安的創始人都是同一人。 聲明:以上港股、美股新股IPO分析,僅供參考,并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我是凱哥,港美股百萬級資金交易者,專注港美股新股、A股套利;曾任職多家大型知名企業,公眾號「凱哥打新股」主理人。 |
|
來自: 昵稱74287105 > 《打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