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警察局長和一個老人正在下棋,突然遠處跑進一個小男孩,著急地朝警察局長說“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來了”。 
老人問小男孩是誰,警察局長說:“是我兒子。”
那么請問小男孩口中的兩個人和警察局長又是什么關系呢? 在我們的固定思維中,我們會覺得警察局長一定是一個男人,所以就會在這道題目上“摔跟頭”, 認為警察局長是小男孩的父親。 那么小男孩口中的“爸爸”又是誰呢? 
所謂的警察局長其實是女人,這樣一來也就解釋的通了。
所以說一個問題的解決要看一個人是否有思維的轉變,因為思維能夠影響人的認知。 這是因為我們一貫認為警察局長是男性的崗位,才會導致我們對這道題目錯誤的認知。 思維是認知的高級階段,兩者相得益彰,能夠更好地為人類的學習或者創(chuàng)造活動提供幫助。
 關于思維的種類,可以根據(jù)不同的類別來劃分。比如說按照需要解決的問題來分類思維,可以把思維分為動作思維,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 動作思維一般是用實際操作來解決具體直觀問題,所以一般又被稱為“直觀動作思維”。 比如說小孩子學習算數(shù),就會通過擺弄工具來計算。 舉個例子:小孩子都是通過腦海中事物的形象來思維的。如果你問一個孩子把六個蘋果分給他和另一個小朋友,要分的一樣多,孩子能夠很快的回答一個人分三個蘋果,這就是形象思維。因為這是抽象的數(shù)字概念,孩子還沒有到能夠抽象思維的年齡,或者還沒有到學習數(shù)字運算的階段。 按照思維探索答案的方向分類,思維一般又可以分為發(fā)散式思維、聚合式思維。聚合式思維,就是將提出的問題的各個信息要素聚合起來形成一個最為正確的答案或者解決方案。比如公安局破案,就會比對各個犯案細節(jié),掌握證據(jù),一步一步縮小嫌疑人范圍,最終確定唯一犯罪者。 發(fā)散式思維就是將個人的思考方向朝向不同的方向思考,追求思維的多樣性。 比如說心理學家做了一個實驗: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圓圈,分別向大學生和幼兒園小朋友提問畫的這是什么?大學生一致都認為這就是個普通的圓,但是幼兒園的小朋友的答案卻五花八門:“皮球”、“太陽”、“鏡子”……按照思維的獨創(chuàng)性來分類,思維一般可以分為創(chuàng)新思維和常規(guī)思維。 舉個例子:一位女士當?shù)袅俗约旱闹閷殠Ъ胰顺鋈ヂ糜危⒉皇且驗闆]錢才當,女士保留了當票,準備旅游回來后贖回珠寶。 這就是創(chuàng)新思維,打破了一般認為珠寶只能放在銀行托管的常規(guī)思維。通過思維的轉變,不僅省了一大筆銀行托管費,又保證了珠寶的安全,可見用不同的思維方式可能得到驚喜的結果。 其實除了人本身有品質之分之外,思維其實也是有品質之分的。就是一個人能夠從多方面多角度去思考和分析一個問題,能夠把不同的事物間的關系綜合分析,最后找出問題的本質。甚至能夠在不同的實踐領域,或者認知角度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思考; 而思維的深刻性則表現(xiàn)在思考者擅長于深入鉆研問題,能夠迅速地及時的抓住思維的本質。 思維的廣闊性和深刻性總是相輔相成,密切聯(lián)系的。只有一個人擁有思維的廣闊性,具備了大量的知識,他才能夠從事物的不同方面去思考問題,抓住實質,避免了因為知識不足而導致片面性和狹隘性。 簡單來說,思維的獨立性就是能夠獨立思考,不依附于任何事物就能夠發(fā)現(xiàn)和解決問題,提出自己獨立的見解,不迷信和盲從權威; 思維的批判性就是能夠根據(jù)客觀事物理智冷靜地思考和分析問題,提出的見解也能夠經得起實踐的檢驗。能夠依據(jù)客觀條件的實時變化,及時的運用某些原則,隨時修正自己的錯誤假設和判斷。 平時我們表揚一個人很“機智聰明”,其實這里的聰明機智就是指他的思維的靈活性比較強。 但我們需要弄明白的是,思維的靈活性不是投機取巧、見異思遷,而是善于變通,善于應對。比如有的人思維執(zhí)拗,容易鉆牛角尖,不懂得變通。有的人因為客觀條件的變化而心慌,思維老是跟不上…… 思維的敏捷性主要表現(xiàn)在能夠迅速而正確的找出事物的本質,抓住問題的關鍵所在,立即提出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和途徑。 我們只有掌握好思維活動的品質和特點,才能夠了解事物的知識體系和規(guī)律,也能夠在日常交往活動中從容的解決身邊的各種難題。 思維的基本過程主要包括分析與綜合、比較、抽象與概括、具體化與系統(tǒng)化,是一種思維的動態(tài)加工過程。所謂的分析,就是把事物的各個部分要素,分別進行思考的過程。綜合就是將這些部分要素結合起來作為一個整體思考。在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時候,不能只關注事物的一個點或面,要有對事物整體把握的概念,這也是鍛煉綜合思維的方法之一。 比較就是將頭腦中存在的事物之間的共同點和差異點找出來進行分析與綜合,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比較事物的相同點和不同點,這其實就是運用了思維上的比較原則。 抽象是指找出事物的本質屬性,抓住事物的核心,概括就是將抽象的事物本質屬性推廣出來使之普遍化。通過抽象與概括,我們能夠更好的認識事物的本質,實現(xiàn)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跨越。具體化就是將抽象的事物(原理、概念、理論)運用到實際生活中,簡單來說就是通過生活中的實例來加深對抽象事物的理解。系統(tǒng)化就是把各種相關的知識整合,做到分門別類、層次分明,這樣做不僅能夠加深人的記憶,也便于更好的理解。 說了這么多關于思維的相關知識,那么如何來培養(yǎng)自己的思維能力呢? 培養(yǎng)思維能力能夠開發(fā)我們的智能,更能夠提高我們的個體素質。所以說我們需要把科學思維植入我們的認知結構之中,借此培養(yǎng)我們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因為思維是在知覺和感覺基礎上進行的認識活動,所以生動的感性認識是培養(yǎng)思維的有利條件,我們可以通過參加各種實踐活動(學習上、生活上)獲取認知,也可以接觸更為廣泛的(社會、自然)環(huán)境來增加感性經驗。 培養(yǎng)思維其次要發(fā)展我們的語言能力。 俗話說語言是思維的工具,我們的思維發(fā)展離不開我們的語言交際能力。一個人如果能夠清晰地表達自己所思所想,那么說明他的邏輯思維是清晰的、有序的。一個優(yōu)秀的演講家,會每天堅持不懈的鍛煉自己的言語能力,因為這同時也培養(yǎng)了思維的自覺性、邏輯性、靈活性。 小的時候老師們會對學生用直觀材料進行思維訓練,比如數(shù)學題中的線段圖,數(shù)學老師會畫圖分析題目,借此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但隨著不同年齡的增長,我們培養(yǎng)思維的方法也應該因時而變,因人制宜。我們的思維將會伴隨著我們一生,在不同的時機轉變自己的思維,也許就能夠恰逢其時的改變自己的人生。不要給自己的人生設限,也不要用固定陳舊的思維定勢自己的生活,用不同的思維方式或者角度去對待人生的每一次大小難題,也許你的人生能夠走得更長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