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過后,人們出汗多于平日,消耗的能量也更多,人易感心煩不安,疲倦無力。在自我養護和鍛煉時,注意在祛濕排毒、調和五臟的同時多護心陽,平心靜氣,確保心臟功能的旺盛,以符合“春夏養陽”的原則。 中醫認為,一年四季都可艾灸,但以小暑至白露期間為最佳。因為盛夏人體的陽氣循走于體表,更利于經絡的疏通和氣血循環,此時艾灸,事半功倍。 小暑時節,陽氣外越,外熱里寒,且雨水充沛,濕重。人會感覺心煩氣躁,身重怠倦,胃口不佳,大便易溏,口膩苔白。 小暑節氣施灸,可以降火氣,益人真陰,祛人濕氣,清心除煩,同時補陽氣,固本培元。 夏季為心所主,所以,艾灸的同時要平衡臟腑、顧護心氣、平心靜氣,疏通心經、心包經,確保心臟機能的旺盛,小暑謹防暑濕至水腫。 小暑時節艾灸以下穴位,可以清心降火,祛濕養陽,固本培元、理脾和胃,增強抗病能力。 少府穴 位置:少府穴位于人體的手掌面,無名指與小指第4、5掌骨之間,左右手各有一穴。取穴時,握拳,小指與無名指指尖之間所指處的凹陷處就是少府穴,左右各一穴。功效:健脾除濕,發散心火。 合谷穴 位置:合谷穴位于手背虎口,在第1掌骨與第2掌骨間的凹陷處,左右手各有一穴。取穴時,將一手拇指的第一個關節橫紋正對另一手的虎口邊緣,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處就是合谷穴。也可以自然半握拳,在第2掌骨中點處取穴,輕壓有微痛感。功效:鎮靜安神,溫陽化濕。 中脘穴 位置:屬仼脈,位于胸骨下緣與肚臍連線的中點。是人體中焦之要穴,中焦為上下焦之樞杻,上下通利之要道,灸之利濕、去寒,去痘,解憂。功效:和胃健脾、補中益氣。 足三里 位置:位于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犢鼻與解溪連線上。足三里能調整消化系統,使之功能旺盛,吸收營養增加能源,對全身各系統都有強壯作用。功效:燥化脾濕,生發胃氣。 關元穴 位置:腹中線臍下三寸。此乃強身大穴,可按揉,可艾灸,治百病。“人生之關要,真元之所存也”,凡元氣虧損均可使用。功效:培元固本、補益下焦氣海穴位置:位于腹正中線臍下1.5寸。氣海穴是陰中之陽、元氣之海,可以生發陽氣。功效:補腎固精,溫陽益氣。 命門穴 位置:位于第二、三腰椎棘突間,與肚臍前后相對,在腰背筋膜、棘上韌帶及棘間韌帶中。命門穴,顧名思義,是人體的生命之門,具有溫煦、推動五臟六腑之陽氣的作用。功效:培元固本、強健腰膝。 小暑時節,還可以每天早晚按摩頭皮3~5次,每次不少于3~5分鐘。中醫認為,頭為“諸陽之首”,按摩刺激頭部督脈、膀胱經、膽經的穴位,起到疏通經絡,調節神經功能,還能預防失眠、眩暈、心悸等,做完非常舒服。 也可以去專業的中式美容機構做臟腑回春術減脂排毒、調和五臟、恢復活力,同時疏通心經心包經,全面打開人體的任督二脈,促進心腦氣血循環,引心肺之火,溫熱腰腹部,而且結合背部脊椎對應區,體表投影區,經絡循行線,陽性反應點,360度無死角清掃心腦供血通道,讓你的少女心,如初戀般怦然心動! 黃金藥艾灸 ![]() 精選5年的陳艾,石臼搗碾4500下,25目篩子去除灰塵雜梗,搗碾,由500公斤的艾葉中提取制精華凈絨,再培燥,成150克黃金絨,輔以中醫秘方根據人體經絡,加入21種獨特的名貴中草藥炮制成為“真美之光黃金絨藥艾”。藥力深入、效果直接、立竿見影。 ![]() ![]() 臍灸 ![]() ![]() ![]() 在肚臍上做隔藥灸,利用肚臍皮膚薄、吸收快的特點,將透皮給藥與傳統灸法相結合,借助灸火的熱力和中藥的治療作用,調和氣血,疏經通絡,調理臟腑,達到治療局部或全身疾病。 主要包括“暖宮調經灸、養巢防衰灸、盆腔消炎灸、更年除煩灸、溫腎壯陽灸、前列腺灸、和胃止瀉灸、安神助眠灸、補氣養血灸、健脾祛濕灸”。 雷火灸 ![]() ![]() ![]() 八味秘方草藥配伍,成就一根絕世好艾! 雷火灸是中國的一種傳統灸法,有藥力峻、火力猛、滲透力強、灸療廣泛的特點,能夠深度祛風散寒,調節肢體關節和肌肉疼痛,解決屈伸不利,關節腫大,頸肩腰腿疼(頸椎病、肩周炎、腰突癥、腰肌勞損)等問題。 |
|
來自: 新用戶95962479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