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向柔性正骨挑筋法治療膝關節痛 膝關節痛可由多種原因引起,中老年多見退行性關節炎,主要表現關節脹痛、活動范圍逐漸受限、起坐酸乏力弱、行走下蹲疼痛加重、有時在行走時突然絞鎖劇痛活動即停,需數分鐘后才能緩解。但臨床創傷后疼痛也較常見,以下就是一種。 創傷性膝關節滑膜炎引起的膝關節疼痛,是由滑膜損傷或刺激后出現的一個癥狀,臨床上有急性滑膜炎和慢性滑膜炎之分,須進一步探索其形成原因和創新速效安全療法。 〔診斷要點1〕 (一)創傷性滑膜炎應與關節內血腫鑒別 1、關節內血腫一般在創傷后立即出現,而滑膜炎則在6小時以后開始出現。 2、關節內血腫疼痛明顯。而滑膜炎僅有腫脹不舒,疼痛不明顯。 3、局部與全身反應,關節積血局部溫度增高,甚至發燒,而滑膜炎反應則較輕。 4、關節穿刺抽液為全血,而滑膜炎為黃色粘性滲出液,其中可有紅、白細胞,膽紅質,脂肪,粘液素及纖維素等。 (二)在診斷滑膜炎時應除外半月板及韌帶等損傷;還應與滑膜結核、絨毛結節性滑膜炎、髕骨軟骨軟化癥、類風濕性關節炎等鑒別。 (三)X線檢查:骨關節一般無異常發現。 髕骨(軟骨)軟化癥,是髕骨軟骨面發生局限性軟化、纖維化,甚至軟骨床骨質外凸,是引起膝關節慢性疼痛的一種疾病。多發生于長期下蹲勞動者。 〔要點2〕 (一)主訴關節疼痛無力。初期在大量運動后膝關節疲勞無力,經休息減輕或消失。后期由半蹲位猛跳時疼痛,以致不能支持半蹲位。 (二)早期膝前痛,疼痛與活動量有關,逐漸膝內外側及腘窩部亦出現疼痛。 (三)膝關節過伸時痛,是本病的特點。髕骨下及周圍亦有壓痛。 (四)關節摩擦音:按壓髕骨伸膝時可感到手下有摩擦音,患側疼痛。 (五)單腿半蹲試驗陽性:患肢單腿站立,逐漸屈膝下蹲時出現膝軟、膝痛即為陽性,髕骨下出現摩擦響聲亦為陽性。 (六)關節積液,白細胞數在300/立方毫米以下。 (七)X線檢查:一般無異常發現或僅顯示髕骨密度略低。 髕下脂肪墊肥厚的病因尚不明了,有的繼發于髕骨(軟骨)軟化癥,有的可能是由于損傷所致。 〔要點3〕 (一)主訴在髕骨下髕韌帶兩旁有壓痛。 (二)膝關節過伸時髕下疼痛明顯。 (三)運用半蹲位與髕骨軟化癥鑒別。半月板軟骨損傷,壓痛位于關節裂隙可以鑒別。 膝關節側副韌帶損傷,有完全或部分損傷之分。內側損傷較外側損傷常見,可與十字韌帶損傷或半月板損傷同時發生,則稱為膝關節損傷三聯癥。 〔要點4〕 (一)多發生于體力勞動傷及體育運動傷。 (二)有小腿急驟外展或內收的外傷史。 (三)膝關節內側或外側副韌帶處腫脹疼痛;膝關節功能障礙,外觀膝關節呈半屈曲位。若同時伴有足下垂,應疑有腓總神經損傷。 (四)內側或外側副韌帶處有固定壓痛點。由于破裂部位不同,壓痛點可位于副韌帶的起點或止點。壓痛點位于韌帶中部者,用內收外展試驗與半月板破裂鑒別。 (五)膝關節內收、外展分離試驗,側副韌帶損傷時小腿偏移可增加至20度以上,側副韌帶破裂處可觸及一裂隙。 (六)關節穿刺抽出鮮血時,證明滑膜、十字韌帶或半月板可能有破裂,僅側副韌帶損傷,關節內不會有積血。 (七)X線檢查:平片一般骨質無異常。特殊位攝片有時有助于診斷和治療。攝片方法:疑有內側副韌帶損傷者,將雙膝并攏扎緊,膝關節屈曲位至160~165度,小腿外展時攝片。可見患肢膝關節內側間隙增寬,脛骨有向外側移位的趨勢;疑有外側副韌帶損傷者,于兩膝關節之間墊一小沙袋,把兩踝關節并攏扎緊后攝片,可見患者膝關節外側間隙明顯增寬。 單純十字韌帶斷裂者少,大多合并側副韌帶斷裂或半月板破裂和脛骨棘撕脫性骨折。前十字韌帶較后十字韌帶斷裂多見,斷裂部位多在上、下附著點撕脫,或在中部斷裂。 〔要點5〕 (一)病人受傷時關節內有撕裂感,關節立即松弛,失去原有穩定性。 (二)傷后常有關節積血。 (三)抽屜試驗陽性。新鮮性斷裂,由于疼痛、肌痙攣,往往出現假陰性,必要時在試驗前應抽出關節積血,并注入1%普魯卡因10毫升再行檢查。診斷有困難時,應用前拉或后推位攝膝關節側位片,脛骨前移者為前十字韌帶損傷,脛骨后移者為后十字韌帶損傷。 (四)X線檢查:有時可見脛骨棘撕脫之骨片。 膝關節盤狀軟骨及其損傷:盤狀軟骨,是由胎生軟骨盤在發育過程中,吸收改造障礙遺留的一種先天性畸形。外側多于內側(10:1),左右相等,少數伴發囊腫。盤狀軟骨分為原始型、中間型及幼稚型,以原始型最多。有癥狀者多為破裂。 〔要點6〕 (一)關節彈響:當膝關節由屈曲位伸直到一定角度時,患側小腿可有驟然彈動并有響聲。由伸展位屈曲到一定角度時亦出現響聲,但多較伸直時的響聲為弱。 (二)軟骨盤滑動感:與關節彈響同時發生。關節交鎖較少。 (三)股四頭肌萎縮:關節彈時疼痛不適,有時有積液。 (四)重力試驗陽性:先囑患者側臥于健側,患側外展,自動伸展患膝,如彈響減弱,則盤狀軟骨在外側;如彈響增強,則盤狀軟骨在內側。反之,患者臥于患側,在其骨盆下墊一枕頭。使患肢離開床面,助手扶助患肢,自動伸屈患膝,如彈響增強,盤狀軟骨在外側;如彈響減弱,則盤狀軟骨在內側。 (五)X線檢查:平片有以下特點: 1、膝關節外側間隙較寬。脛骨踝間突內側較外側高。 2、脛骨內踝近關節面的骨質陰影密度比外踝要高。腓骨頭較高。 3、股骨外踝較小。內踝在踝間凹面常有與脛骨內側踝間凸相應的三角形骨缺陷。 治療操作方法: 患者取坐位或仰臥位,右膝痛者,醫者右手以中指尖為中心,按壓在跟腱內側緣,做好向外挑筋的手勢,左手以中指尖為核心,按壓在腘窩最痛最硬的內側腓腸肌頭或外側腓腸肌頭與跟腱韌帶相對應的內側邊緣,見圖1、2、3。當上述準備姿式完成后,囑患者盡力放松下肢,在放松完成一瞬間,迅速調控屈曲患肢,在屈曲進行快要結束時,醫者及時迅速猛力地加速,瞬間完成雙手中指尖分別從多層次、多方位地由內向外定向抓拉相同水平的肌腱兩頭,向相反方向用力挑動分離筋膜,時間約0.3-0.5秒,因時間短,速度快,患者疼痛反應較輕,該方法多能當時即可見效,使膝關節疼痛達到緩解或減輕。該方法可隔日一次,膝關節疼痛消失后停止治療。上述挑動腓腸肌兩頭肌腱后膝關節仍疼痛,可應用雙手拇指尖并攏按壓在外側副韌帶下緣,雙手食指尖并攏按壓在內側副韌帶下緣,雙手中指盡力屈曲,第2關節凸分別按壓在臏韌帶和臏上韌帶內外緣,左下肢屈曲,向膝上支撐起患側腘窩,右下肢同角度支撐起跟腱,順勢跟隨關節的引動患肢上下屈曲,在進行放松動態中,瞬間同時挑動4條膝周韌帶,促使關節間隙增寬達到緩解疼痛效應。 摘要:屈膝挑筋,挑硬從內向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