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一次去中山陵還是在1998年的夏天,我當時在南京大學參加學術會議后多逗留了一天,一人只身前去謁拜我們中國偉大的民主主義革命家孫中山先生的陵寢。只可惜那時“手機變相機”的革命時代還未到來,只留下過一張照片,因此,將謁拜中山陵以照片的方式記錄下來,一直是我心中的一個夢想。 自2012年我在東南大學做客座教授以來,至今已七年有余,一直都想再來中山陵,然而每周有空的時間只有從武漢到南京來的當天周一,而偏偏周一全南京市所有的旅游景點都關門休息,因此這個愿望一直未能實現。 今年機會來了,到東南大學來上課的時間改為每周二,這使我有機會去游覽南京的名勝古跡。今年的課程內容講完后,決定多逗留一天,因此,11月13日在游覽完明孝陵之后,我便前往就在附近的中山陵。 小車司機許師傅將我送到中山陵停車場便不能再往前開了。按規定,所有的參觀者都必須乘坐電瓶游覽車才能抵達中山陵,大概是兩公里左右的距離,票價十元,一去一來二十元! 自從取消門票后,每位參觀者就必須購買這種“變相門票”。而我清楚地記得,1998年那次來時,外來的車輛是能將客人一直送到中山陵的大門口的。 從電瓶游覽車上下來后還有一段距離要走,越靠近景點大門,街道兩旁的店鋪就越有民國味道,這種氣氛顯然是刻意營造出來的。 景點大門口早已擠滿了游客。現在參觀中山陵雖不需要花錢買門票,但得事先預約,用這樣的方法控制每日參觀者的人數,否則,這里天天都會擠破頭! 我這次的參觀是由東南大學的一位老師事先為我預約的,我只需用手機掃描,就能進園參觀了。 中山陵是由民國時期著名的建筑師呂彥直設計的,1926年動工,1932年落成。中山陵的主要建筑由牌坊、陵門、碑亭、祭堂和墓室組成,占地2000余畝。整個建筑群既繼承了中國傳統陵墓的樣式,又糅合了西方建筑的特點,氣勢雄偉,給人以莊嚴肅穆,巍峨堅固之感。 走進園區,中山陵的牌坊便呈現于眼前,牌坊正中有中山先生所書“博愛”二字,給人以莊重、親切之感,即便是在其他為紀念孫中山先生所設立的旅游景點,你也是很難見到這兩個字的。 穿過牌坊,你便走上了通往中山陵陵門的“神道”。在這條大道上,你能看到整個中山陵的全貌,你能發現,牌坊、陵門,碑室、祭堂都在一條直線上,整個建筑群的各個部分風格十分統一,一眼望去,都是黃墻藍瓦。 ![]() ![]() 平坦的“神道”盡頭便是陵門。陵門背依鐘山,坐北朝南,上有三個園門。中門頂上,赫然寫有中山先生的手書“天下為公”四個大字,展現出中山先生寬闊的胸懷…… ![]() ![]() ![]() ![]() 進陵門之后,便可見碑亭,亭內立有一塊漢白玉巨碑,那碑的頂部刻有難得一見的“青天白日”徽,碑上書有“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孫先生于此”,落款為“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 要知道,這個“中國國民黨”指的可不是總部現設在北京的“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而是總部現設在臺北的那個“中國國民黨”! ![]() ![]() ![]() 走過碑亭,便要拾級而上,這段大上坡的路途至少有一華里以上,隨著腳步的沉重,你的心情也會變得沉重起來,這是一條向上行走的道路,一條前去祭拜我們敬愛的中山先生的道路! *一華里=0.5公里 ![]() ![]() ![]() ![]() 登上這長長的高坡,你便來到了中山陵的頂部平臺,前面的大殿便是祭堂!這祭堂也是三門式的建筑,三個門的門楣上書有“民族、民生、民權”,這正是中山先生“三民主義”思想的精粹,中門頂上懸有“天地正氣”的豎匾。中山陵的核心建筑一一祭堂,在藍天白云之下,顯得格外巍峨! ![]() ![]() 走進祭堂,正面立有漢白玉雕的中山先生的坐像,左右下方分別立有“致敬”、“肅靜”的提示牌,所有進門的人都恭恭敬敬地向中山先生的雕像三鞠躬,以示敬意…… ![]() 中山先生的偉大在于,他是中華大地上頭一個認清了世界潮流的人——“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 先生的這句名言值得我們每個中國人永遠的記取! ![]() 中山先生坐像兩側設有兩門,通向后面的墓室。墓室周邊由漢白玉欄桿圍著,并有衛兵在旁站崗,向下有一個很大的圓形內室,你能看到與真人一般大小的中山先生平臥著的漢白玉睡像,我們敬愛的中山先生就在這睡像的下面,他長眠于此已經整整88年了! 見到先生的睡像,耳邊仿佛響起了致力于國民革命一生的先生留給我們的警世恒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 走出中山先生的墓室和祭堂,立刻就有一種氣象萬千之感,你會深深敬佩設計者的匠心獨具,從這中山陵高高的平臺上俯瞰下去,整個鐘山腳下的景色盡收眼底,遠處的天際線在告訴你,那是祖國的萬里河山! ![]() ![]() 走下中山陵這長長的坡道,我感到,今天真是夠豐富的了,一口氣竟參觀了中國歷史上兩位大人物的陵寢,一個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陵寢一一明孝陵,一個是中國最偉大的民主主義者孫中山的陵寢一一中山陵。 這兩者給人的感受完全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盡管朱元璋與孫中山都是要“驅逐韃虜,恢復中華”,但是朱元璋要建立的是一個世代相襲的“家天下”,而孫中山要建立的是一個民主制的共和國。 因此,在明孝陵,我們看到的是一種專制帝王“朕即天下”、“為我獨尊”的威權展示,而在中山陵,我們看到的是一種民主主義革命家“心系民瘼”、“天下為公”的精神表達! ![]() 作為一位從武昌珞珈山走出來的“武大人”,我還多了一份思考:難道你不覺得我們武大珞珈山的老建筑與中山陵的建筑之間有著某些相似之處嗎? 首先,南京中山陵的牌坊與“國立武漢大學”的牌坊是中國大陸上兩個最相像的牌坊,南京中山陵的牌坊建于1929年,“國立武漢大學(在武昌街道口的那個)”牌坊建于1934年,把這兩者一看,你便知它們都是民國時期的建筑! ![]() ![]() 除牌坊外,中山陵的建筑和武大的老建筑都采用了拱門格式。 ![]() ![]() 而且,你甚至能發現,就連拱門上的圖案都具有某種程度的相似性。 ![]() ![]() 另外,中山陵建筑的屋頂結構與武大老建筑的屋頂結構也具有極大的相似性,盡管瓦的顏色不一樣…… ![]() ![]() 在今天的中國大陸上,有兩個地方是最容易見到“中華民國”字樣的,一個是南京的中山陵,另一個是武漢大學。你看下面這兩塊碑,一個是“中華民國十八年”立的,另一個是“中華民國十九年”立的,兩者只差一年! ![]() ![]() 南京中山陵與“國立武漢大學”老建筑之間的這些相似性是如何造成的?顯然是中山陵的設計師呂彥直的設計在前,而武大老建筑的設計者、美國建筑師凱爾斯的設計在后。 在某些具體的細節方面,甚至不能排除凱爾斯模仿呂彥直設計的可能性。當然,呂彥直的設計本身也受到了外來的影響,他本人就是美國著名建筑設計師墨菲的學生。 墨菲 (H.K.Murphy)1899年畢業于美國耶魯大學,1924年開始到中國從事教育活動,1928年,墨菲受聘于國民政府“首都建設委員會”,并與古力治,帕金斯,帕斯卡爾等一批外國顧問一起,參與擬訂了南京建設的綱領性文獻《首都計劃》。 而在20世紀20年代,美國建筑師凱爾斯也曾到南京來競標過中山陵的設計,但未能成功,由此不難想象,他也肯定關注過呂彥直的中山陵建筑設計。從這兩地建筑的相似性中不難看出,兩者都是重視中國傳統建筑風格與西方建筑技術之間的結合的。 先有呂彥直站在中國傳統建筑風格基礎上向西方建筑技術的結合,后又有凱爾斯站在西方建筑技術基礎上向中國傳統建筑風格的結合,兩者一前一后,都完工于20世紀30年代,都在中華民國建筑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