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19 當了整整十五年宰相的元載,就這樣屈辱地離開了人世。 之后他的妻子王蘊秀(名將王忠嗣之女)、兒子元伯和、元仲武、元季能也都被誅殺,家產則全部被籍沒充公。 元載究竟有多少家產,由于史書缺載,我們不得而知。 不過,要想知道一盤菜到底好不好吃,并不需要把這盤菜全部吃掉,只要嘗一口味道就夠了;要想知道元載到底有多貪,也并不需要搞清楚他的全部家產,只要看一點細節就夠了。 據說查抄元載家的時候發現,他家中僅胡椒就有八百石(一石相當于一百升)——那時的胡椒都是從印度等地進口的,其價格之昂貴堪比黃金,一般的老百姓根本就用不起! 由此可見,元載搜刮了多少的民脂民膏! 這樣看來,他落得如此下場,就如同海鮮到處有,偏偏要去福島吃魚生——死得一點也不冤枉! 元載死后,接下來自然輪到王縉了。 王縉本來也要被賜死,但主審的吏部尚書劉晏為他向皇帝求情,說王縉只是從犯,可以網開一面。 看在劉晏的面子上,王縉最后總算保住了性命,被貶為括州(今浙江麗水)刺史。 與王縉命運相似的,還有王昂、楊炎等人。 按照李豫的意見,這些人也都是要被誅殺的,幸虧吳湊極力勸諫,這才改成了貶官。 接下來,該用誰來擔任新的宰相呢? 李豫對此早有安排。 在誅殺元載數日后,他一下子任命了兩個宰相——之前曾遭元載打壓的太常卿楊綰為中書侍郎,禮部侍郎常袞(gǔn)為門下侍郎,兩人都加同平章事。 看到這里,可能有人會有疑問:以前的唐朝宰相通常由中書省的最高長官中書令、門下省的最高長官侍中擔任,怎么現在變成了中書侍郎和門下侍郎了呢? 這其實與安史之亂有關。 安祿山叛亂后,李唐朝廷為了表彰平叛功臣,往往把中書令、侍中這樣的頂級頭銜授予某些建下大功的將領,比如肅宗李亨就曾加授郭子儀為中書令、李光弼為侍中,但郭、李二人長期領兵在外作戰,不可能參與朝政,因此中書令、侍中也就逐漸變成了有名無實的榮譽職務,而中書侍郎、門下侍郎則順理成章地以副代正,成為了兩省事實上的最高長官。 之后,唐朝的宰相通常就由中書侍郎和門下侍郎分別加同平章事(全稱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意為與中書、門下協商處理政事)來擔任,而其他官員只要加“同平章事”銜,也就成了宰相班子的一員。 接下來讓我們把目光聚焦于新宰相楊綰。 楊綰出身于關中名門弘農楊氏,早年就以聰慧著稱,加之好學不倦,博覽群書,長大后才華橫溢,經史子集無一不通,公元754年在制舉考試(唐代科舉分常科和制舉,制舉是皇帝為選拔非常之人而不定期舉行的特科)中一舉奪魁,獲得了第一名的佳績。 之后的二十多年中,他歷任右拾遺、知制誥、中書舍人、禮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職,每一個崗位都干得有聲有色,每一段職業生涯都表現得可圈可點,一時聲名鵲起。 楊綰為人正直,又向來以清廉著稱,如今皇帝用他來取代奢侈無度的元載,其意義自然是十分明顯的。 這一點,官場中人都看得出來。 任命頒布后,不少官員都紛紛作出了反應。 中書令郭子儀晚年很注重享受,得知楊綰拜相的時候,他正在大宴賓客,聽到消息后便馬上撤除了五分之四的樂隊和歌伎; 御史中丞崔寬是西川(治所今四川成都)節度使崔寧的弟弟,生活十分奢靡,在城南建有一座極為豪華的別墅,楊綰上位后,他立即忍痛將別墅拆除; 京兆尹黎干喜歡擺譜,每次出門都要帶一支百余人的儀仗隊,現在也趕緊縮減規模——減到了十人。 …… |
|
來自: 了用民 > 《云淡心遠大變局大唐后半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