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方肌是位于上背及中背的表層肌肉,并根據其肌纖維走向分成上、中、下三部分。斜方肌起自上項線、枕外隆凸、項韌帶及全部胸椎棘突,止于鎖骨外1/3、肩峰、肩胛岡的肌。作用為拉肩胛骨向中線靠攏,上部纖維提肩胛骨,下部纖維降肩胛骨。 背闊肌是位于胸背區下部和腰區淺層較寬大的扁肌。由胸背神經支配。血液供應主要來自胸背動脈和節段性的肋間后動脈和腰動脈的分支,可以肩胛線為界線的外側由胸背動脈分支供血,線的內側由節段性動脈供血。起于7-12胸肋棘突、胸腰筋膜、髂嵴和下3-4肋,止于肱骨小結節嵴。 頭夾肌 起點(上方):乳突、枕骨上項線外側部 止點(下方):項韌帶、第7頸椎至第5胸椎棘突 頸夾肌 起點(上方):第2-3頸椎橫突 止點(下方):第3-6胸椎棘突 肩胛提肌,位于頸項兩側,肌肉向上部位于胸鎖乳突肌深側,下部位于斜方肌的深面,為一對帶狀長肌,起自上4塊頸椎的橫突,肌纖維斜向后下稍外方,止于肩胛骨上角和肩胛骨脊柱緣的上部。有上提肩胛骨并使肩胛骨下回旋的作用。是頸椎負擔很重的一塊肌肉。肩胛提肌不應強化。這塊肌肉過分緊張會使柔韌度下降,保持引起肩帶上舉狀態(即聳肩)。長期聳肩姿態將引起頸部不適和頭部供血不暢。 菱形肌 起于第6-7頸椎棘突、第1-4胸椎棘突。止于肩胛骨的脊柱緣。主要作用 使肩甲骨向脊柱靠攏(看上圖)。 豎脊肌 部位:脊柱兩側,由棘肌、最長肌和髂肋肌三部分組成。 起點:骶骨背面、髂嵴后部、腰椎棘突和胸腰筋膜。 止點:頸、胸椎的棘突與橫突、顳骨乳突和肋角。 功能:下固定時,一側收縮,使脊柱向同側屈;兩側收縮,使頭和脊柱伸。上固定時,使骨盆前傾。 頭后大直肌以點狀的腱起始于軸椎的棘突,然后在上升中逐漸變寬,最后附著至枕骨的下項線及略低此線的骨頭的表面。 因為兩側的肌肉向上和側向伸展,所以之間留下了一個三角形的空間,里面即為頭后小直肌的所在。 頭后大直肌的主要作用是伸展及旋轉寰枕關節 頭后小直肌 起于寰椎后結節。止于枕骨下項線。主要作用:使頭部旋轉和后仰, 頭上斜肌 起于寰椎橫突,止于枕骨下項線。主要作用:使頭部旋轉和后仰。 頭下斜肌 起于第2頸椎棘突,止于寰椎橫突。主要作用:使頭部旋轉和后仰。 斜角肌 頸每側三塊,按位置排列命名為前、中、后斜角肌,均起自頸椎橫突,纖維斜向外下,分別止于第一、第二肋骨。 中文名稱 斜角肌 起點 第3-6頸椎橫突前結節 止點 第1肋骨的上緣里面 斜角肌scalenus
在前、中斜角肌和第一肋骨之間,形成三角形間隙,稱斜角肌間隙,內有鎖骨下動脈和臂叢神經通過,故臨床上將麻藥注入此間隙,進行臂叢神經阻滯麻醉。前斜角肌肥厚或痙攣,可壓迫鎖骨下動脈和臂叢,引起前斜角肌綜合癥。 腰方肌quadratus lumborum: 起自第12肋骨下緣和第1-4腰椎橫突髂嵴的后部,止于髂嵴上緣。作用:下降和固定第12肋,并使脊柱側屈和后伸。受腰神經前支支配。 三角肌 位于肩部,呈三角形。起自鎖骨的外側段、肩峰和肩胛岡,肌束逐漸向外下方集中,止于肱骨三角肌粗隆。肱骨上端由于三角肌的覆蓋,使肩關節呈圓隆形。如肩關節向下脫位或三角肌癱瘓 岡上肌起始于肩胛骨的岡上窩,肌腱在喙突肩峰韌帶及肩峰下滑囊下面、肩關節囊上面的狹小間隙通過,止于肱骨大結節上部。 該肌受肩胛上神經支配,其作用是上臂外展時的起動。岡上肌被斜方肌和三角肌覆蓋,其肌腱與岡下肌、肩胛下肌、小圓肌共同組成肩袖。 岡下肌,肌的一部分被三角肌和斜方肌覆蓋。起自岡下窩,肌束向外經肩關節后面,止于肱骨大結節的中部。一:位于肩胛骨背面的岡下窩內,部分被三角肌和斜方肌遮蓋,為三角形的扁肌。起于岡下窩,止于肱骨大結節中部。近固定時,可使上臂旋外、內收和伸。它的生理橫斷面為9.96平方厘米。二: 位于肩胛骨岡下窩內的肌肉。向下行,深部以肌質止于肱骨大結節;淺部以堅強的扁腱止于大結節外側面,并具有腱下滑膜囊。肌內富有腱組織,特別在草食獸。作用在草食獸主要為代替外側副韌帶以加固肩關節; 小圓肌(teres minor),位于岡下肌 下方,岡下窩內,肩關節的后面。起始于肩胛骨的腋窩緣上三分之二背面,經肩關節后部,抵止于肱骨大結節下部。小圓肌(teres minor),位于岡下肌 下方,岡下窩內,肩關節的后面。起始于肩胛骨的腋窩緣上三分之二背面,經肩關節后部,抵止于肱骨大結節下部。部分肌被三角肌和斜方肌覆蓋,在上臂充分外展和三角肌后部放松的情況下,可觸及肌肉的大部分。該肌受腋神經(C5-7)支配,其作用是與岡下肌協同使上臂外旋并內收。 大圓肌,是位于人體小圓肌的下側的一個部位。其下緣為背闊肌上緣遮蓋,整個肌肉呈柱狀,起于肩胛骨下角背面,肌束向外上方集中,止于肱骨小結嵴。作用:肩關節旋內、肩關節內收、肩關節后伸(在無阻力的運動中,不表現出電的活動,但在做抗阻力動作時,它是原動肌),由于該肌對手臂的作用同背闊肌很相象,所以,被稱為"背闊肌的小助手"。 肩胛下肌是指位于肩胛骨前面,呈三角形的肌肉,起自肩胛下窩,肌束向上經肩胛關節的前方,止于肱骨小結節,作用是使肩胛關節內收和旋內。 肱二頭肌(Musculus biceps brachii)位于上臂前側,整肌呈梭形。肱二頭肌有長、短二頭,故名。肱(gōng)二頭肌(Musculus biceps brachii)屬于骨骼肌三大肌群中的四肢肌。 長頭起于肩胛骨盂上粗隆,短頭起于肩胛骨喙突.長,短二頭于肱骨中部匯合為肌腹,下行至肱骨下端,集成肌腱止于橈骨粗隆和前臂筋腱膜。 喙肱肌,在大臂的內側肱肌上端,肱二頭肌和肱三頭肌之間。當大臂上舉時能看到喙肱肌。起于肩胛骨的喙突,止于肱骨中部內側。近固定時,使上臂屈和內收。是肩關節水平屈的原動肌。 起點:肩胛骨喙突。止點:肱骨內側1/2(與三角肌止點對應)。在大臂的內側肱肌上端,肱二頭肌和肱三頭肌之間,在大臂上舉時能看到喙肱肌。功能:近固定時,使肩關節屈、內收。 肱肌(brachial muscle)是指上臂肌群深層的屈肌,位于肱二頭肌下半部分深層。其功能是近固定時,使肘關節屈;遠固定時,使上臂向前臂靠攏。(看上圖) 肱三頭肌(Musculus triceps brachii)在上臂后面延伸,可伸直或伸展該臂,它有三個頭,一個附著在肩胛骨上,另兩個附著在肱骨上。肱三頭肌受橈神經支配。 肱橈肌brachioradialis 起止點:起于肱骨外上髁上緣的近端1/3,外側肌間隔。止于橈骨莖突的底部外側。 旋前圓肌是人體眾多肌肉之一,為骨骼肌,指的是上肢前臂前群淺層的肌肉,起于肱骨內上髁,止于橈骨體中部前外側。 橈側腕屈肌是人體上肢肌的一部分,分布的人體的小臂上。起于肱骨內上髁及前臂筋膜。止于第二掌骨底 臀大肌 部位:骨盆后外側,臀部皮下。起點:髂骨翼外面及骶、尾骨背面。止點:股骨臀肌粗隆和髂脛束。功能:近固定時,使髖關節伸和外旋;上部肌纖維收縮可使髖關節外展,下部可使髖關節內收。遠固定時,一側收縮,使骨盆轉向對側;兩側收縮使骨盆后傾。 臀中肌:位于髂骨翼外面.臀中肌后部位于臀大肌深層,為羽狀肌。起點:起于髂骨翼外面,止點于股骨大轉子 主要作用;大腿外展 臀小肌:起于髂骨外面,止于股骨大轉子。主要作用:大腿外展 梨狀肌:起于骶骨前面,止于股骨大轉子。主要作用:大腿旋外 股方肌:股方肌起自坐骨結節,向外止于轉子間嵴·作用:使大腿旋外· 孖肌上:起于坐骨小切跡,止于股骨轉子窩。主要作用:大腿旋外 下孖肌:起于坐骨小切跡,止于股骨轉子窩。主要作用:大腿旋外 閉孔外肌:起于閉孔膜外面及周圍骨面,止于股骨轉子窩。主要作用:大腿旋外 髂肌,呈扇形,起自髂窩;腰大肌長形,起自腰椎體側面及橫突。向下兩肌相合,經腹股溝韌帶深面,止于股骨小轉子,主要作用是近側支撐時,它的拉力是由下向上前,收縮時能使大腿屈,在跑動中大腿能否快速前擺和高括與髂腰肌收縮的速度和力量有很大的關系。 腰大肌:Psoas major muscle)也稱大腰肌,位于腰椎椎體側方,腰椎橫突的前方,為一長梭形肌肉,起自腰椎兩旁,與髂肌(Iliacus muscle)共同終點于股骨小轉子(Lesser trochanter)上,合稱"髂腰肌"。腰小肌:起于胸椎12及腰1椎體則面作用分別是前屈、外旋髖關節,緊張髂筋膜 縫匠肌呈扁帶狀,是人體最長的棱形肌,起自髂前上棘,斜向內下方,經膝關節內側,止于脛骨粗隆內側。每一縫匠肌可有動脈5~13支,平均為7.6支,它們大致均勻地分布于肌的全長。 股直肌是大腿前面中部較淺的一塊肌肉。它起自大腿根部外側、髂骨前下方的髂前下棘和髖臼上緣,下方包繞膝前方的髕骨以后,借髕韌帶止于脛骨上端前面的脛骨粗隆。有伸膝關節及屈大腿的作用。 骨中間肌:起于股骨體前面,借髕韌帶止于脛骨粗隆。主要作用:伸小腿,股直肌還可屈大腿 骨內側肌:起于脛骨粗線內側緣,借髕韌帶止于脛骨粗隆。主要作用:伸小腿,股直肌還可屈大腿 恥骨肌,指的是位于股骨小轉子下方的肌肉。大腿股內側肌群中的1塊肌肉。此肌為長方形短肌,位于大腿上中前面的皮下,髂腰肌的內側,長收肌的外側,起自恥骨疏和恥骨上支,止于股骨小轉子以下的恥骨線。 長收肌與恥骨肌在同一平面,為三塊收肌中最前面者,大而扁,構成股三角的內側界。以扁或斷面呈“C”形的肌腱起于恥骨嵴和恥骨聯合間角的前面,向后外下降擴展成一寬的肌腹,借腱膜止于股骨粗線中段,在股內收肌、大收肌、短收肌之內,長收肌常與這些肌相互重疊交叉。功能:此肌收縮時,使大腿外旋和內收。神經支配:由閉孔神經前支(腰2、3)支配。 前鋸肌是一塊鋸齒狀肌肉(同為鋸齒狀的肌肉還有上后鋸肌和下后鋸肌),長在肩胛骨的前面和胸廓的后面。前鋸肌起自于肩胛骨的內側緣,行經肩胛骨前面,止于第1~9肋骨表面。 腹直肌rectus abdominis位于腹前壁正中線兩側,被包埋于腹直肌鞘內,為上寬下窄的帶狀多腹肌,左右腹直肌內側以腹白線相隔,自上而下被3~4個橫行的腱劃(致密結締組織索)分隔,腱劃與腹直肌鞘前壁緊密愈合,起防止該肌收縮時移位的作用。此肌上端起自第5~7肋軟骨前面和胸骨劍突,止于恥骨上緣(恥骨結節與恥骨聯合之間)。下固定時,兩側肌肉收縮使脊柱前屈,一側收縮,使脊柱側屈。上固定時,兩側收縮使骨盆后傾。此外,該肌還有維持腹壓,協助呼吸、排便、分娩等作用。仰臥舉腿、仰臥起坐、直角支撐等練習可發展該肌力量。肌腹向后逐漸加寬,至腹中部最寬,行于腹直肌鞘內,后部逐漸變狹而以恥骨前腱止于恥骨結節和恥骨嵴。 腹外斜肌(Musculus obliquus externus abdominis)為寬闊扁肌,位于腹前外側部的淺層,起始部呈鋸齒狀,起自下位8個肋骨的外面,肌束由外上斜向前下方,后部肌束向下止于髂嵴前部,上中部肌束向內移行于腱膜,經腹直肌的前面,并參與構成腹直肌鞘的前層,至腹正中線終于白線。 腹內斜肌位于腹外斜肌深面,起于胸腰筋膜、髂嵴及腹股溝韌帶外側半,肌纖維呈扇形展開,上部止于下3對肋,中部斜向內上方,下部斜向內下方。后兩部肌纖維至腹直肌的外側緣處移行為腱膜,分前、后兩層包裹腹直肌,參與腹直肌鞘前、后壁的構成,最后止于白線。 腹橫肌:腹壁最內層的闊肌。大部分被腹內斜肌所遮蓋,最上部的肌纖維被腹直肌所遮蓋,為腹部闊肌中最深和最薄者。起點廣闊,自上而下起自第7~12肋軟骨內面(與膈肌肌齒相互交錯)、胸腰筋膜前層、髂嵴前部、腹股溝韌帶外側1/3。 |
|
來自: 荒城v舊夢 > 《常見一部分肌肉起止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