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蘇丹是非洲的一個內陸國家,原本是蘇丹的一部分,于2011年獨立,至今不到10年,是世界上最年輕的國家。 19世紀之前,南蘇丹都沒有歷史記載,黑人土著部落生活于此。18世紀開始,歐洲人來到非洲大陸,進入南蘇丹地區。19世紀初埃及和蘇丹入侵南蘇丹,1899年英國和埃及共管蘇丹,包括南蘇丹地區。1902年將南蘇丹和蘇丹分治。 1956年阿拉伯人后裔領導蘇丹獨立,南蘇丹成為蘇丹的一部分。但是當地黑人軍隊不服,發動兵變,爆發第一次蘇丹戰爭,1972年,蘇丹政府給予南蘇丹自治權,內戰結束。 1983年,蘇丹政府宣布全國實行伊斯蘭律法,南蘇丹黑人對此不滿,爆發第二次內戰。黑人要求在南蘇丹建立一個政教分離的國家。 1994年,雙方開始談判,直到2005年,雙方決定共同組建民族團結政府,結束了長達22年的內戰。 2011年南蘇丹舉行公投,正式從蘇丹獨立,建立南蘇丹共和國,至今不到10年時間。歷史課只需要上一節課就講完了。 南蘇丹獨立初期,全國分為10個州。國土總面積619745平方公里,人口約1190萬(2016年2月)。南蘇丹東與埃塞俄比亞接壤,西與中非共和國為鄰,南與剛果民主共和國、肯尼亞和烏干達毗連,北部鄰近蘇丹。首都為朱巴。 南蘇丹是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其道路、水電、醫療衛生、教育等基礎設施和社會服務嚴重缺失,商品基本依靠進口,價格高昂。國際社會在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等方面向南蘇丹提供了大量援助。 南蘇丹地形呈槽型,東部、南部、西部邊境地區為丘陵與山地。地形平坦開闊,多為粘土質平原,中部有大片草原、濕地。全境最高峰為南部邊境的基涅提山,海拔3187米。南蘇丹為內陸國,無海岸線。南蘇丹屬熱帶草原氣候,全境95%以上為濕潤和半濕潤地區,濕度高并有大量的降雨。每年5-10月為雨季,氣溫20-40℃,11-4月為旱季,氣溫30-50℃。南蘇丹最大的水源是白尼羅河,自南向北縱貫南蘇丹中部。 南蘇丹獨立時,全國共劃分為北加扎勒河、西加扎勒河、瓦拉卜、湖泊、團結、上尼羅河、瓊格萊、東赤道、中赤道和西赤道10州。2015年10月,基爾總統頒布總統令,撤銷原有10州,設立28州。2017年1月,基爾總統頒布總統令,再次調整行政區劃,共設32州。 南蘇丹系多部族國家,有尼羅特、尼羅哈姆、班圖和努巴四大族群。主要有丁卡人、努維爾人、希魯克人、巴里人等64個部族,屬于黑色人種。南蘇丹居民大多信奉原始部落宗教, ▲蘇丹共和國首都喀土穆 在2011年1月的公投中,絕大部分選民支持蘇丹南部地區獨立。2011年7月9日,南蘇丹共和國正式成立,它也成為了全球年齡最“小”的國家。但是這個年輕的國家雖然坐擁海量石油資源,國民經濟卻窮困潦倒,再加上戰亂的陰影始終將之籠罩,平民紛紛出逃。努爾人與丁卡人之間的種族沖突不斷,至今還愈演愈烈。 回顧過去,我們會發現種族矛盾始終貫穿于南蘇丹的歷史。不只是南蘇丹與蘇丹之間,就是在南蘇丹國內也有非常嚴重的種族矛盾。這與他們的地理位置也有很大關系。撒哈拉大沙漠是非洲大陸上的黑白非洲分界。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黑非洲,是尼格羅黑人的故鄉;白非洲的居民大多是屬于歐羅巴人種的阿拉伯人。蘇丹則位于阿拉伯人和黑人兩大種族交界處。 ▲阿拉伯人 在歷史上,蘇丹和南蘇丹這一片領域原本都屬于黑人文明。在13世紀左右,阿拉伯人將蘇丹北部征服,逐漸把這里變成了阿拉伯穆斯林的國家。一直到1821年,埃及將南北蘇丹全部占領,第一次將這里完全統一。但是原來居住于這里的黑人卻成為了奴隸,埃及人和阿拉伯人成為社會統治階層。 19世紀70年代,當時的殖民霸主英國開始向蘇丹擴張。19世紀末,英國和埃及共同占據蘇丹這一地區,此時的蘇丹實際上成為了英國的殖民地,至此黑人的境況更加悲慘。當時英國刻意將蘇丹南北嚴格隔離開,禁止雙方溝通交流,禁止通商。南蘇丹被劃分為三個部分,英語取代阿拉伯語成為他們的官方語言,阿拉伯語被廢除,雖然允許他們保留本土文化,但卻強制性推行基督教。 ▲南蘇丹基督徒 在這種情況下,阿拉伯元素逐漸從黑人文化中消失,與北方的穆斯林文明距離越來越大,沖突加劇。所以在蘇丹獨立之后,南北雙方完全不認為自己是一個統一的國家,缺乏最基本的民族認同,完全處于同床異夢的狀態,民族隔閡與矛盾日益擴大。 蘇丹的北方區域認為他們是阿拉伯人的后代,非常歧視南方,將黑人視為野蠻人,認為他們就是低人一等。在蘇丹獨立之后,掌握了政權的阿拉伯人并不打算改變這種狀況,在經濟上忽略南方,強制推行伊斯蘭教,黑人一直飽受迫害,境遇沒有得到任何改善。對于他們來說,巴爾扎克說的一句話很適用:“平等或許是一種權利,但卻沒有任何力量使它變為現實。” ▲南蘇丹人照片 蘇丹政府從未采取任何措施改善南方的生活環境,就算1980年在南方發現了大量石油儲藏,政府也從未想過把它用于發展南方經濟。大量原油被直接運輸到北方生產和出口,由此產生的財富也全部用于北方。蘇丹北方將石油壟斷的行為,進一步壓縮了南方黑人的生存空間,雙方于1983年爆發了第二次內戰。 而最終南蘇丹的獨立,還是美國積極促成的結果。對于美國來說,南蘇丹的石油早就令他們覬覦。但是在南蘇丹獨立之后面臨了各種各樣的問題,雖然他們有豐富的油田儲存,但是南蘇丹人民的生活卻沒有就此一路奔向幸福,開采和生產運輸石油這一系列設施和渠道都把握在蘇丹手中。南蘇丹雖擁有豐富的石油礦產,卻苦于沒有技術和設施,無法改善國民經濟。 ![]() ▲蘇丹煉油基地 更為雪上加霜的是南蘇丹國內的兩個派別沖突越來越嚴重,終于在2013年爆發了南蘇丹內戰。因為戰亂導致了23萬左右的難民涌入蘇丹,蘇丹卻在此時給難民提供了很多庇護和幫助。這個場景著實是令人啼笑皆非。 由于連年內戰的破壞,南蘇丹全國柏油路都極少,全國僅38公里,一般都是渣石,土路,一到下雨便泥濘不堪。 ![]() 南蘇丹首都朱巴的道路,大部分都是土路。 南蘇丹的自然資源相當豐富,擁有全蘇丹85%以上的石油產能,我國在南蘇丹也有投資石油。 ![]() 南蘇丹石油工人和我國石油人肩并肩作戰 南蘇丹是多部族國家有尼羅特,尼羅哈姆,班圖和努巴四大族群,他們大多數都有自己的語言,因此南蘇丹號稱“非洲的民族語言博物館”。 ![]() 南蘇丹部落里的女人頭上功夫真厲害,能頂很重的東西。 南蘇丹幾乎沒有規模化的工業生產,工業產品及日用品完全依賴進口,所以說物價也是相當高。 ![]() 南蘇丹很多以放牧為生,很少發展工業生產。 南蘇丹教育水平很落后,教育設施匱乏,文盲率高達73%。 ![]() 南蘇丹很多人都生活在部落里,學校很少,他們從小放牧為生。 南蘇丹傳染病較多,主要有瘧疾,霍亂等,當地醫療設施落后,普遍缺醫少藥,全境只有3所合格的外科醫院,醫生極少,產婦死亡率全球最高。 ![]() 南蘇丹的醫院很多都是簡易房,醫療設施也落后,關鍵是能看病的醫生奇缺。 去蘇丹旅游最主要的看當地的野生動物保護區,一共有7個,總面積175萬公頃,靠近埃塞俄比亞的博馬自然公園以及世界上最大的沼澤地~蘇德濕地公園,都是非洲著名的生態保護基地。 ![]() 南蘇丹南部很多都是濕地,一派原始風光,很漂亮。 蘇丹的農業處于原始狀態,不能自濟,自居力很低,生產效率非常低,基本靠天吃飯,糧食蔬菜及水果等幾乎全部依賴進口。 ![]() 南蘇丹用來灌溉農田的水渠。 南蘇丹有一個部落叫蒙達里,位于首都朱巴以北,是一個古老的部落,部落里以放牧牛羊為生,部落成員用牛尿沖洗頭部來開啟他們的一天,這是他們的習俗,除了用牛尿洗頭之外,部落成員們還將牛糞燃燒后的灰,涂抹在皮膚上來預防傳染病,這種牛糞灰有類似于爽身粉的功效,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南蘇丹地區的灼熱天氣對牛和人的炙烤。 ![]() 蒙達里部落里的人們用牛尿洗頭,這是他們的傳統。 ![]() 蒙達里部落里以放牛為生,嗜牛如命。 南蘇丹大部分地區屬于熱帶草原氣候,每年的11月到4月為旱季,氣溫最高達50度,簡直要把人烤化的節奏。 ![]() 熾熱的熱帶草原,陽光能把人和動物們烤化,旱季高溫甚至達50以上 南蘇丹人忌諱游客隨意給他們拍照,尤其是對著人拍照,他們認為這樣能把他們的靈魂帶走。 ![]() 南蘇丹人們在歡快地唱歌,好像在慶祝什么 南蘇丹人樸實熱情,性格堅強,與人見面時問候,語言很多很豐富,時間較長同時會握手或者擁抱,但是異性之間見面通常是點頭微笑。 ![]() 南蘇丹天真無邪的兒童 南蘇丹中年高溫鄉下人,無論是男女老少大部分都不穿衣服,現如今女性都穿有胸罩,然后披一塊布遮體,晚上用這塊布裹著睡覺。 ![]() 南蘇丹衣服白天蔽體,晚上可以裹著睡覺,一舉兩得,主要是天氣太炎熱了。 世界上長得最高的部落,南蘇丹丁卡族,隨隨便便身高就能長兩米左右,該部落實行一夫多妻制,有的人則娶了50~100個妻子。 ![]() 丁卡族人看上去是不是很高,一般人都能長到2米。 南蘇丹首都朱巴的街頭巷口,遍布著大大小小的茶鋪,有在馬路上行走的男人,就有煮茶的女人。男人們喜歡去茶鋪坐坐,點一杯紅茶或者辛辣的咖啡,開始高談闊論,南蘇丹茶鋪的生意很好,每天收入五六千南蘇丹鎊(一美元折合150南蘇丹鎊)很稀松平常。 ![]() 7月9日消息:南蘇丹總統薩爾瓦·基爾9日在總統府發表講話慶祝南蘇丹獨立10周年,并呼吁各方攜手努力讓南蘇丹重回發展正軌。 ![]() 基爾在講話中說:“我保證,不會讓你們(南蘇丹人民)回到戰爭中。”他表示,將落實2018年簽署的和平協議,并呼吁各方停止沖突,攜手努力讓國家重回發展正軌。 ![]() ● 南蘇丹的國家概況介紹 ● 南蘇丹歷史發展階段簡介 ● 蘇丹為何分裂成南北蘇丹?回顧一下那段復雜的歷史,你得到什么啟發? ● 蘇丹歷史發展的簡介 ● 世界“首次種族戰爭”:1.3萬年前蘇丹古戰場頻現暴力沖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