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尾處,古典老師問了一個常見的問題:“有沒有什么辦法,讓普通人也能改變自己?” 分享,給建議,常規操作。 李松蔚老師聽到問題,明顯停頓了一會。 因為之前給的建議,自以為很不錯,別人也認同,就是做不到,也改變不了。 他緩緩地說,要接受現在的狀態,再做一點點不同的嘗試。 問題一問一答。 只有先出現問題,才能去尋找答案。 但是這個問題,會因為不同思維概念,導致不同的想法與行動。 市面上常見的是成功學,教人成功的方法。 李松蔚提到一個普通學的概念: “普通學也不是在講你必須普通,應該普通,而是你可以普通。” 假如以成功為標桿, 那么大部分人都是有問題的,要做出改變,要成功; 假如以普通為標桿, 那么承認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本來如此,無需改變。 如果所有人都來追求成功,會造成精神結構的扭曲,現實生活的錯位。 生命的存在,不是為了高人一等,更不是為了成功; 它只為生存與發展。 作為個人,當前的狀態,是外部環境的約束,以及個人選擇的結果共同營造形成的。 通俗點說,就是為了適應生存環境,個人能夠做到的最佳狀態。 后面,我們看到了更好的生活狀態。 很多人在這種情況下,會發生扭曲,極力想改變自己,跳到另外的一種狀態中。 最終只能處在焦躁的狀態下,一刻不得安寧。 其實,最重要的是認識自己。 只有清晰的自我認知,才是個人成長的開始。 所謂改變,正是建立在自我認識的基礎上。 清楚時間不足,才會集中精力去做有價值的事情;了解有價值的事情,比較困難,才會想辦法克服。 問題不是問題,問題的背后有答案。 恐懼梁寧說: “靠愉悅驅動的人,往往自我;靠恐懼驅動的人,往往自律。” 人是貪婪的。 如果一直順風順水,那內心容易膨脹,得意忘形; 如果被嚴重打擊過,有了畏懼心理,會進行自我約束。 愉悅總是短暫的,恐懼才是永恒的。 自從出生開始,人就在不斷探索世界,擴大自身的邊界。 直到碰到未知,心生恐懼。 約束人的是恐懼,因為不敢觸碰紅線;驅動人的也是恐懼,因為停在原地容易被淘汰。 對于所有生物來說,淘汰意味著死亡。 認識自己,就是認識自身恐懼的根源:
恐懼不是恐懼,而是一種動力源泉。 人同時是感性和理性動物,真正占據絕對力量的是感性。 賺錢的事情,都是賺情緒價值。 所有有人總結賺錢的生意基本如下:
凡人畏果,圣人畏因。 把注意力放在結果上,也就是追求成功,往往求而不得。 只有把注意力拉回來,看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旁邊人需要什么,每個人恐懼的是什么,才能夠用正確的方式去做正確的事情。 如此,結果不求自得。 靜坐“每日不拘何時,靜坐片刻,來復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鎮。” 這是曾國藩的一條日課。 靜坐是在梳理情緒,讓自身“每臨大事有靜氣”。 具體操作,就是剖析自己。 把雜亂無章的事情,一條條梳理清晰。 特別是瑣碎、細微的事情,最容易引起煩惱、焦慮、恐懼、心慌、麻木、急躁等等負面情緒。 心浮氣亂,就會想著立馬把這些都拋棄掉。 千萬不要,這些都是從自己身上發出來的聲音,要學會傾聽。 溝通的目的是為了傳遞信息,反復溝通的目的是為了確認傳達的信息是否準確。 頻頻從內心發出的聲音,更需要慢慢了解。 越是細微處,越是不起眼的事情,蘊藏著事情的真相。 自身的改變,往往就是從認識到這一點一滴的瑣事開始,然后慢慢發生變化。 保持平常心,認真對待發生的每一件問題。 直面它們時,反而不那么恐懼,解決的方案也會慢慢浮現。 “內心的寧靜,千金不換。” 因為內心保持寧靜,才能清晰地映照出自身的狀態。 生活工作中遇到的難題,也能清晰可見。 問題梳理越清楚,答案越容易出現,也就是稻盛和夫說的“現場有神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