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橋東的最美鄉村學校——曉春學校,對于大多數豐城人來說可能還是陌生的,但是對于投資二千萬的捐建者徐良喜先生來說,何止是福報家鄉,更是完成先賢宿愿。這先賢便是民國時期江西有名的數學教育家徐谷生先生。 徐谷生(1901-1963),橋東上南山人,字三立,取立德、立功、立言之意。徐谷生小時候家境非常貧苦,父母幾至變賣老家祖業,夫妻二人方在南昌的豐城會館謀得招待職務,撫育七個小孩艱辛度日,最大最小均為女兒,他在男丁中排行老三。徐谷生天資聰慧生性倔強,1914年畢業于南昌市百花洲小學,同年報考江西第一師范學校,徐谷生在1500多報考者中脫穎而出,名列榜首。期間受“五四”運動影響,成為學生運動的先驅者。民國九年(1920)畢業后,在九江湖口小學任教,三年后熱血不羈,在第一師范同學的相邀下,辭職前往南京報考國立東南大學(后改為國立中央大學)。 徐谷生再次被錄取,無奈家中竟無以為資。消息傳回老家,上南山村人闔族愛心奉獻,湊聚120擔谷子聚資供其入學。南京為國民政府的“首都”,激進理想讓他成為“首都”學生運動領導者之一,與李達、陶英被當局逮捕,《中央日報》作為頭條新聞登載,三人一直關押八個月之久,后在社會輿論強大壓力下才釋放。民國十八年(1929),徐谷生畢業于該校數學系獲學士學位,并取得官費留學資格。由于“教育救國論”的影響,他認為中國之所以落后,主要是人民文化水平低,于是毅然放棄留美資格,決心回江西興辦教育。 1931年12月,熊式輝出任江西省政府主席。熊乃民國期間江西省五大名人之一,受到近代日本教育思想的影響,兼之認為“政治與教育應打成一片”,十年任職期間招攬了大批人才,致力于興教與工業經濟發展。徐谷生先后在南昌一中、二中、女中、鴻聲中學任教,積極進行教學研究,編寫教科書和翻譯工作,著述甚多,人稱江西數學界四大金剛之一,得其賞識。1939年秋國防最高委員會秘書廳參事邱椿(教育家)回鄉奔喪,應熊式輝之邀籌建中正大學。一九四二年徐谷生在吉安泰和創立了江南中學,經費自籌,董事長便是邱椿,自己擔任校長,親自授課批改作業。學生自修、起床、就寢、用膳親力親為督促檢查。所在區鄉學生一律免費上學,并設置獎學金,使貧困有才智學生不錯失機會。另外專設勞動課,培養學生的勞動觀點。1945年學校遷入南昌,即現在的南昌十九中的最早前身,并且開辦“藝文書社”、“藝文印刷廠”。 藝文書社當時設在中山路百花洲段,他編書他自印他發行。可以說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出版商,同時又是一個作家,這種特殊一條龍的經營形式在當時南昌書局中如鶴立雞群,和業界中人也少往來,可謂自成系統。 抗戰以后,江南中學也輾轉搬遷,豐城白馬寨有其分址,橋東地方史上有名的陳新春、陳春林都曾在江南中學就讀。印刷廠更是苦心經營不斷發展,出版了中學教育各類書籍,文、史、地、數、理、化、音樂、美術等科,初一到高三一應俱全。這些教抖書,很久以來為江西、安徽、湖南、湖北所采用,解決了當時幾個省教科書供應不上的困難。尤其在數學上有特殊造詣,算起來從1931年起編著并翻譯的書替37種。最有影響的是《范氏代數》、《葛蘭威爾角》、《斯改尼解析幾何》、《初中代數》一至六冊、《初中幾何》、《算術應用四則》等,所編著翻譯書籍均配有習題集與題解等,每次再版都經過自己的試教修訂,可謂治學謹嚴。 他的印刷廠一度搬至老家,即現在母親橋一一根蓮橋頭。先生曾經打算在家鄉宗祠后建立江南中學并設街市。地址選好量定只待付訖,時遇解放,他將資金與江南中學完全無償獻給國家和人民,足見其開明豁達。家人稱其為典型的書呆子,小輩子侄見其大多憚其威,一個院子里住著出來遇見便是問:“書讀得怎么樣?快讀書去……”興致好的時候便出題考考他們,現年七十多歲的侄兒還清楚記得某題:一只蝸牛每天爬三尺退一只,一根竿子長十五米,蝸牛要多少天爬到頂?若有鄉親們遇難找上門來一一收留接待,工作起來卻是癡迷,某次端午節家人送上他愛吃的粽子,哪知他用粽子蘸白糖時,卻蘸向了硯臺,墨黑一片伸向嘴里,成為笑談。 新中國成立后,徐谷生擔任南昌大學、湖南師范大學、江西師范學院數學系教授、教研室主任。受高等教育部聘請擔任全國數學碩士考試湖南考區主考,主持編寫全國中等數學教學統一教材等工作。1957年因病輟教歸家,1963年不堪病痛折磨服安眠藥自行了斷。終其一生,殫精竭慮概為教育,令人敬仰。 村人多以其事勉勵后生作為,耳濡目染,徐良喜先生聽父親生前講過這陳年往事,所以他鄉創業始終銘記于心,遂有曉春學校興建福澤鄉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