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和湯系清·王洪緒《外科全生集》方,由熟地黃、鹿角膠、白芥子、麻黃、肉桂、炮姜、甘草組成。功能溫陽散寒、通脈消滯。善治一切陽虛寒凝痼疾,如離照當空,則陰霾悉除,故有陽和之稱,為外科治陰疽的鼻祖方劑。但對內科疾病,只要辨證準確,稍加化裁,頗獲效驗。現舉數例介紹于下: 《肺癰》
吳某,男,6歲,2019年8月9日初診。 患者發熱28天,咳吐膿性痰液。2017年6月14日某醫院檢查:兩肺呼吸音粗糙,并于右肺聞及濕性啰音。X線透視視示:右肺上野見一約為2.45cm*2.5cm的后壁空洞。診為“肺膿瘍”,經用多種抗生素治療二旬未效。2017年8月9日前來我處診治。 診見:患兒面色晄白無華,形體瘦贏,但顴部蔽紅如染,咳吐膿痰,時而夾血,量多而稀,喘息依倚不得平臥。體溫40,但反惡寒裹衣,精神疲憊,少氣懶言,舌淡苔薄白,脈沉細而數。診為:肺癰(肺膿瘍)。治以扶正祛邪,散寒透毒。方藥: 熟地黃30g,阿膠12g,白芥子5g,炮姜5g,麻黃15g,穿山甲9g,生黃芪30g,3劑,水煎服,1日1劑。 藥服3劑,體溫即復正常(36.6),咳喘轉輕,痰量減、夾血亦止,精神好,前方既效,仍以原方加制玉竹30g、制黃精30g,并減麻黃為5g,續服5劑。藥畢,咳喘止,咯痰愈,納食倍增,精神振作,并經X線透視復查,右肺空洞消失,周圍血象亦復正常。 《喘咳》 洪某,男,53歲,2018年6月8日初診。 患者喘咳3載,遇寒即發。3個月前感寒而發,咳吐少量粘稠白痰,胸悶氣急,人夜痰鳴氣促而不能平臥,2018年3月4日在某醫院檢查:兩肺滿布哮鳴音。血常規檢查:血象正常,X線檢查:兩肺未見異常,診斷為:支氣管哮喘。屢進止咳平喘劑及抗生素,喘咳反而加劇。2018年6月8日前來我處診治。 證見:喘咳,形體消瘦,面色晄白胸滿不能平臥,痰涎清稀量多,頭暈、目眩、心悸,神疲肢軟,納差便塘,夜尿多,舌淡嫩,苔白滑,脈虛細無力。 診為:喘咳(脾腎陽虛、寒痰凝滯),治以溫陽助腎,納氣平喘。藥用: 蜜炙麻黃9g,炒白芥子9g,熟地黃20g,鹿角膠15g,肉桂4.5g,炮姜3g,補骨脂12g,淫羊藿12g,五味子6g,甘草6g。5劑,水煎服,1日1劑。 藥后喘咳氣促大減,人夜已能平臥,舌色漸轉紅潤。效不更方,仍當擊鼓再進,原方再進7劑。諸恙悉除,兩肺哮鳴音消失,擬金匱腎氣丸、蛤蚧大補丸交替使用,以鞏固療效,隨訪至今未復發。 《赤帶》 鄭某,女,39歲,已婚,2019年8月18日初診。 患者素體虛弱,患有帶下綿注赤白相夾,時下紅色粘塊已2年,月經間有愈期5~7天,量少,上月未次月經7月3日。 3個月前,卒然帶下色赤如洗肉水,繼之紫黑血狀,氣腥質稀、量多如經行,時時下注不能自禁,苦不堪言。2019年4月28日曾在某醫院檢查診斷為:“慢性盆腔炎”。經用中西藥屢治不效,2019年8月18日前來我處診冶。 診見:月經未至。帶下色、量、質、氣味均如前述,伴有腰酸痛,前陰至少腹抽掣冷痛,倦怠乏力,納谷不香,面色晦暗,舌淡苔白滑,脈沉細緩。 診為:赤帶(脾腎陽虛,寒濕凝聚)。治以溫陽散寒、化濕通滯。方藥: 熟地黃15g,鹿角膠(佯化)9g,肉桂(后下)6g,白芥子9g,橘核g9,炮姜g9,制附片g9,小茴香9g,炒薏苡仁20g,麻黃6g,炙甘草6g。3劑,水煎服,1日1劑。 藥后腰痛減輕,前陰至少腹已不抽掣,帶色轉淡已不紫黑,余癥同前。 知藥已對癥,仍用上方加白術15g,5劑。僅有少量白帶,納谷知味,腹及少腹仍有隱痛。繼用2診方去麻黃、橘核加焦杜仲15g,酒白芍9g,山藥30g,服5劑后,諸恙消失。隨訪至今,赤帶未再復發,月經基本正常。 體會: 陽和湯治療內科疾病,筆者是根據辨證施治的原則,藥物稍加化裁,效果顯著。如例1肺癰,患孩秉賦不足,稚陰稚陽之體,不耐暑熱熏蒸,肺氣為之壅滯,暑邪無外泄之機,故高熱無汗,證屬病程久延,暑必傷氣,氣傷則陽郁,托邪之力隧乏,治當益氣通陽,扶正以透邪。陽和湯退熱機理屬于“內傷發熱”的范疇,乃是遵循《內經》“勞者溫之,損者益之”之義,仿效李東垣“甘溫除熱”法的辨證精神,注意血虛寒凝的臨床表現。例2喘咳,患者六八之年,陽氣漸衰。陽衰感寒,水不化氣,水寒射肺而喘咳,僅止咳平喘治其標故少效。陽和湯溫陽散寒而能平喘止咳,加淫羊藿助鹿角膠以增溫陽之功,加細辛、五味子合干姜散寒滌痰,佐蘇子、薏苡仁化痰燥濕,全方重在本而兼其標故獲效。例3赤帶由于脾腎兩虛所致陽氣不運,溫從寒化,據證所見,當為陽虛寒凝,陰霾久羈,精氣不化而致,治用溫陽散寒,化濕通滯,用陽和湯加味,使之“離照當空,陰霾四散”。從上述3例中體會,不同的疾病,在發病的某種階段,它的主要矛盾相同時,以同證為基礎的異病,按辨證施治的規律,然而上述3例盡管病不同,而證均屬陽虛寒凝,治當溫陽散寒,用陽和湯治療而獲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