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耶寺,始建于8世紀中葉(約公元763年)。 在贊普赤松德贊的要求下,7名王公貴胄子弟,在桑耶寺剃度出家為僧,藏族歷史上的第一批以學習和修行為主的佛教僧人正式誕生。 史稱“桑耶七試人”、“桑耶七覺士”。 藏傳佛教寺院自公元8世紀中葉以來,在藏族社會的歷史發展長河中,具備了很多社會功能,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教育。 整個藏族社會教育,除了零星的官辦、私塾和留學以外,藏傳佛教寺院承擔了最主要的、主流的、廣泛的教育功能。 尤其在15世紀初,藏傳佛教格魯派創立后,通過吸收、融合以及完善其他教派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內容,孕育了青藏高原獨特而完備的寺院教育體系。 在西藏和平解放并建立現代教育機構以前,舊西藏的一座較具規模的寺院,就是一所學校。 學僧 我們一定要知道,藏傳佛教寺院僧人,從進寺始,即經過一段時間的培訓和學習,進而根據自身條件(成績)以及專長,在寺院充當不同的僧職和角色。 主要包括: 1、維持寺院內部正常運轉的組織機構的僧職人員,大部分為不同機構的服務僧。 2、從事宗教哲學和藏語文學習,并按照既定的學習模式,逐級晉升學位的學僧。 3、專門從事藏醫、天文歷算以及繪畫、雕塑和建筑等學習、研究和實踐的專業技術僧。 4、經常外出提供祈福、念經和打卦等法事服務的僧人。 5、專為寺院進行體力勞動的僧人。 其中,以學習為主的僧人,大概占整個寺院僧人的四分之一,叫做學僧。 這些學僧,通過系統的學習和嚴格的考試晉升制度,在未來大部分都成為藏族社會的主流知識分子,個中翹楚更可能成為一代高僧大德。 師資 我們常講“三皈依”,即皈依“佛、法、僧”三寶。 在藏傳佛教中,特別增加了“皈依上師”,以強調老師的重要性,并提倡一經皈依則無條件服從、接受師長的教誨。 最終,隨著寺院教育體系的發展,“皈依上師”成為了藏民族與宗教信仰緊密相連的藏傳佛教文化傳統和尊師重教的美德。 藏傳佛教各大寺院住寺高僧、住持、扎倉堪布等大德,都是寺院學僧們可選擇依止的上師。 這些上師就是寺院作為教育機構的重要師資來源。 教材 藏傳佛教寺院是藏族社會大量主要圖書、典籍和重要文獻的集中收集和收藏地。 內容廣博而豐富,除了宗教以外,還有天文、地理、歷算、醫藥、史傳、哲學、小說、詩歌、戲劇、寓言以及藏文文法等,涉及本土、中原漢地和印度。 藏書之巨,非常人所能想象,一經了解,常令人嘆為觀止。 這些藏書,為學僧們提供了豐富的教材,在培養學僧的同時,為傳承和傳播優秀民族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制度 在學僧的學習過程中,最重要的學習手段就是背誦和辯論。 背誦可以增長學僧知識、加強語感、提高記憶。 辯論可以提高學僧思考、表達、邏輯能力。 尤其是顯宗學習中,非常重要。 而學僧也必須把自身的主要精力全部傾注在背誦和辯論上。 在背誦和辯論基礎上的升級和學位制度,是整個寺院教育體系的重要環節。 在歷史發展中,藏傳佛教各大教派都形成了自身的學僧升級和學位制度。 其中,格魯派寺院教育制度影響最大。 每個學僧從進寺學習顯宗因明部開始,每年都要經過嚴格的答辯考試,直到考取格西學位,少則20余年到多則50年不等。 作用和意義 在藏傳佛教寺院教育體系下,既有著嚴格的清規戒律,又結合豐富的學習和修行內容,在歷史上為藏族社會的發展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千年來,人們從未停止對寺院教育體系的研究和思考。 孫中山說:“研究佛學可補科學之偏。” 研究寺院教育也可補現代教育之偏。 藏傳佛教寺院教育,培養了無數藏族文化人才,保留和傳承了豐富的文化,積累了豐富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形成了完整的教育體系。 以智慧和德行為目的,重視師承,注重專精和實踐,著重記憶和思辨能力的培養,規范系統的教育管理制度,嚴格公平的考試及教育評價方式,獨特的教學方法和自由的求學原則,在現代教育的完善過程中是具有一定的借鑒和學習意義的。 ——小話·?????????? |達叔微藏史 參考資料: 《論寺院教育與西藏文化習俗的傳播》|魏強 《淺談藏傳佛教寺院的修行方法及其作用》|于麗萍 文字 |達叔 合作微信號: lanyue-dawa 小話|不失敬畏和尊重 歡迎您關注【小話 xizang】 尊重原創和知識產權。 轉載以及相關商業用意請謹慎。 聯系方式:17708919564。 點擊文頂“小話xizang”,訂閱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