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年輕人最近很流行一個詞叫做“自我隔離”,因為他們無悲無喜;難以跟別人產生鏈接,不會去關心別人;他們幾乎沒有什么朋友。“自我隔離”是一個什么概念?心理學解釋就是把部分的事實從意識境界中加以隔離,不讓自己意識到,以免引起精神上的不愉快。 最常被心理隔離的是與事實相關的個人感覺部分,因為此種感覺易引起焦慮與不安。如人死了,不說死掉而用“仙逝”、“長眠”、“歸天”,或“去蘇州賣鴨蛋”,個體在感覺上就不會因“死”的感覺而悲傷或有不祥的感覺。 又如:談戀愛的男女,為減少肉麻的感覺,不說“我愛你”,而改用“I 1ove you”代替。“隔離”是把“觀念”與“感覺”分開,平時生活中的一些自我隔離狀態是正常的,但隔離是因為回避傷害或壓力而導致的并且影響到正常生活,長期處于沒有情緒起伏,獨自一人,斷絕任何的交往,這就是心理問題了。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嚴重的“自我隔離”狀態,其實大部分的心理問題都跟小的時候的成長經歷有關,小孩從小到大會遇到很多的問題,如果沒有一個良好的社會支持網絡或者一個能接納的他的重要他人,出現心理問題只是概率學問題。接著,家庭生活中有很多的沖突和問題都會導致題主焦慮甚至自我攻擊,因為小孩不能正確認識問題和對問題進行歸因,因而常常把此類問題的原因歸于自己,認為是自己導致了爭吵,從而內疚或焦慮,長時間處于內疚和焦慮狀態,又不能化解就會引發自我防御機制,就是說自我為了防止焦慮和自我攻擊的一種本能保護機制,通過壓抑、隔離、投射等策略緩解個體的焦慮,并不能直接解決問題,長期使用會引起各種問題。長期處于這樣高壓的心理狀態下,就會把自己和負面情緒隔離開來,把這種情緒當做是另一個人的。這種方法短時間能有效緩解焦慮,但是過度使用會引起對自己的感受和情感不能及時和正確的認識,從而形成情感淡漠。這樣并不是對任何事物都無感,而是對它們的感受被隔離了,所以接收不到就認為自己對它們沒有感覺。 如果我們不巧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該如何改變這樣的心理狀態呢? 首先,我們要做到一件事,就是從內心深處相信,過去發生過的一切都不是我們的錯,不要一遍一遍去回想已經發生的事情,接受事情的結果,把關注點放在眼前的生活。 第二,可能的話,和親人朋友,或者心理咨詢師好好說一下你的想法,表達出你對家人,朋友的感情。 三、接受現在的自己,發自內心地愛自己。從發現自己的有點開始,沒有給與自己更多的鼓勵。 人不會是一座孤島,我們也沒有辦法做一座孤島,心理問題需要直面,我們不僅要關心自己的身心健康,更多的是學會關系家人,朋友。作為心理咨詢師,我更樂于做家庭的整理咨詢,只有心理問題的病人得到家人的正確的理解和支持,才能更快,更好的康復起來。 如何去找心理師咨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