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園書場 文/王利民 江南絲弦彈撥,伊軟吳語,評彈藝術說唱彈拉, 豐富著百姓的精神生活。書場更是評彈名家角逐爭雄之地,贏得老聽客捧場是說書人夢寐以求的夙愿。古鎮梅李人文薈萃,民風淳厚,水木清華,鐘靈毓秀,鎮上的龍園書場,歷史上被四鄉八鄰譽稱為評彈藝人的考場。龍園會書也被列為邑鄉2006年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龍園書埸創始于1937年,由邑人瞿堯良1908---1988年在梅李鎮東北街市后租賃陳耐庵的馬坊棚翻建,取名龍園。它占地400平方米,平房朝南,中廳兩邊地板廂房,古樸典雅,屋前屋后樹木蔥綠,環境幽靜,自然而成評彈聽眾紛至沓來的品茗休閑之處。龍園書場筑巢引鳳,開張不久評彈名家紛紛搶灘,王稟泉的單檔評彈《倭袍》,楊彬奎及兒子楊振言,楊振雄的《大紅袍》,周玉泉的《文武香球》,蔣月泉的《杜十娘》,徐云志的《三笑》,嚴雪亭的《楊乃武與小白菜》,張鴻聲的《英烈》,黃異庵的《珍珠塔》……, 真是你唱罷了我登埸。龍園書場在評彈名家的襯托下,名聲鵲起,評彈演員黃異庵為此感慨為龍園書埸寫下一付藏頭對聯:“龍非池物終歸海,園有書香不用花。”在龍園書場紅極一時茬口,評彈藝人朱蓉舫攜女兒朱雪琴慕名登龍園書場也想登表演《描金鳳》《雙金錠》評彈,誰知吃了閉門羹。在封建思想的禁錮下,龍園書埸視男女搭檔為妖檔,將朱蓉舫父女拒之門外。冷遇激發了朱雪琴對評彈藝術的追求,她勤學苦練,繼承了沈薛流派,兼收并蓄了俞調與馬調的特點,幾年后獨創了撥弦似長江大河奔瀉千里,彈唱似鶯語婉轉的琴調,異軍崛起成為評彈界一顆明星。酒香不怕巷子深,評彈聽眾紛紛以耳聽琴調為悅,龍園書場在聽眾們的強烈要求下,只得屈尊去滬請朱雪琴,誰知連朱雪琴人面也未見到,只得怏怏不樂而歸。第二次,龍園書場獲知朱雪琴在滸浦演出,屈尊專程去請,一番恭維謙意之言,朱雪琴礙于情面嘴上答應,心頭卻難揮當初蒙羞慚之念。等剪書后直奔支塘而去,讓龍園書場空歡喜一場。書埸請不到當紅琴調的角色,立馬遭到了評彈聽眾的一片噓聲。無奈之下,龍園書場只得三請朱雪琴,朱雪琴見對方誠心盛情相邀,揶揄幾句后便當埸一口應允。演出那天龍園書場聽眾爆滿,朱雪琴也使出渾身解數讓聽眾一飽耳福。三請朱雪琴龍園書場龍鳳呈祥,成為人們飯后茶余的趣聞。上世紀六十年代初,上海連環畫家丁斌曾至龍園書埸體驗生活,以生活原型素材創作了連環畫蘆蕩火種中的春來茶館,使龍園書場名噪一時。1965年文化部長周巍峙來到梅李龍園書埸調研,隨行的人民畫報記者拍攝了龍園書場景象和評彈演唱及聽眾品茗風貌,向世人進一步展示了龍園書埸源遠流長的歷史。文革后中央領導同志陳云在莫干山召開的江浙滬二省一市文藝宣傳工作和振興評彈會議上說:“二省一市都要象龍園的瞿老四《瞿堯良》一樣接待,重視評彈,振興評彈有望。”體現了國家領導人對評彈藝術發展的關懷,難怪與會代表金聲伯和蔣云仙回到家鄉專程向瞿堯良轉達領導講話時,欣喜之顏溢于臉龐。龍園書埸歷經歲月滄桑,為評彈藝術的發展功不可沒,是歷史文化名城的遺產瑰寶。龍園書場的曾經輝煌,尋覓評彈藝人的足跡,讓我們去更好地保護好評彈這一文化遺產吧。 
作者簡介:王利民 江蘇省常熟市作家協會會員,長期從事小說、散文、詩歌文學創作 ,作品在全國性報刊雜志多次發表并獲獎。 聯系地址:江蘇省常熟市蘇州路22號 虞山工業園區派出所民調辦公室 郵編:215500 手機:1801364778(微信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