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春良 原標題:迄今所見春秋時期最大的鼎 是中國冶金鑄造史寶貴的實物資料 太原趙卿墓出土禮器“鑊鼎” ![]() 鼎作為煮牲、盛牲器,是古代貴族祭祀祖宗或舉辦宴飲等重大禮儀活動時的重要器具。周代的鼎可分為鑊鼎、升鼎和羞鼎。鑊鼎依形制大小,依次分為牛鑊、羊鑊、豕鑊。在典籍中多有鑊鼎的記述?!秲x禮·少牢饋食禮》載:“雍人陳鼎五,三鼎在羊鑊之西,二鼎在豕鑊之西?!鼻宕嗔殹秲x禮正義》注:“鼎五:即五鼎,指羊鼎、豕鼎、魚鼎、臘鼎、膚鼎?!薄秲x禮·士冠禮》載:“載合升?!编嵭ⅲ骸爸笥阼Z曰亨,在鼎曰升,在俎曰載。”意思是說,牲煮于鑊,叫作烹;由鑊而盛于鼎,叫作升;由鼎盛于俎,叫作載;合牲之左右體,叫作合?!拜d合升”,謂用整牲。 鑊鼎形體巨大,多無蓋,用來煮白牲肉。升鼎亦稱正鼎,是盛放從鑊鼎中取出的熟肉的器具。羞鼎則是盛放佐料的肉羹,與升鼎相配使用,所以也叫“陪鼎”。而升鼎乃是實牲體的祭器,一般的鼎即通常生活實用的飼鼎。據馬承源《中國青銅器》記載:“傳世或出土的諸多青銅鼎中,僅有一嘉鼎自名為鑊,是為特例。”這個特例就是太原金勝村趙卿墓出土的鑊鼎,又稱附耳牛頭螭紋蹄足鑊鼎(山西博物院藏)。這也是春秋時期最大的鼎。 太原金勝村趙卿墓是迄今所見春秋時期等級最高、規模最大、隨葬品最豐富、資料最完整的晉國高級貴族墓葬。大墓為堅穴土壙木槨墓,開口長11米、寬9.2米、深14米;木槨長8米、寬6.2米,四周積石積灰290立方。1987年發掘的太原趙卿墓,出土青銅器1402件,大致可分為禮器(鼎、鬲、甗、豆、簠、壺、鳥尊、鑒、罍、匜、舟、盤、格、勺、鉤、扒等)、樂器(如編镈)、兵器(如戈、戟、鉞、矛、劍、鏃、樽、桿、箍等)、車馬器(如軎、鐸、鈴、轅首飾、衡木飾、馬銜、當盧、帶扣、泡飾等)、生產工具(如斧、錛、環首刀、環首錐、削、鋸、鑿、針等)、生活用品(如灶、缽、釜、鏟、器蓋、鏡等)6大類。它們代表著公元前5世紀晉國的青銅冶鑄技術,也是中國冶金鑄造史寶貴的實物資料。 研究表明,金勝村春秋大墓的墓主人是趙卿,即趙簡子,為晉國六卿之一,當為戰國時期趙國之祖。 趙簡子(又稱趙鞅或志父)以卿主政晉國,挾強大武裝,合諸侯之兵,戌周十載,又鑄“刑鼎”,頒布晉之法典。同時,趙簡子為了趙氏在晉國政局中立于不敗之地,開始了北進行動,即在其新的采邑地(今太原古城營一帶)營建了一個軍事城堡,并以此為中心,擴展自己的勢力范圍,也就是居于晉水之北的晉陽。 晉陽地處晉中盆地北端,靠山面水,土地肥沃,交通便利,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趙簡子派遣謀臣董安于治理晉陽。據《戰國策·趙策一》載:張孟談曰:“臣聞董子之治晉陽也,公宮之室,皆以煉銅為柱質,請發而用之,則有余銅矣?!庇墒?,晉陽城初具規模。公元前497年秋,趙簡子因“邯鄲午事件”被政敵范氏、中行氏攻伐,遂退保晉陽,借此渡過難關。董安于之后尹鐸再治晉陽,既加固城墻,儲備糧草,又減少稅收,富民強兵,使晉陽成為一座軍政合一、易守難攻的堅固城市。 爾后,趙簡子多次主持盟誓活動,聯盟魏、韓、知三卿氏族,孤立了范、中行二卿氏族。晉定公十九年(公元前493年),鐵(河南濮陽)之戰爆發,趙簡子身先士卒,奮勇殺敵,雖因傷“伏歿嘔血”,仍“鼓音不衰”(《左傳·哀公二年》),取得了決定性勝利,范氏、中行氏從此衰落下去。之后3年內,趙簡子攻朝歌、戰潞城、擊百泉,又轉戰邯鄲,再攻柏人(今河北省隆堯縣西南),伐衛國,圍中牟。最后,趙簡子征伐鮮虞,消滅了范、中行二卿氏族。從此,趙簡子的領地從晉陽擴大到邯鄲、柏人等地,范、中行二卿氏族的采邑全部被知、趙、魏、韓四卿氏族所吞并。趙簡子由此取得晉國執政卿的地位,故司馬遷言“趙(簡之)為晉卿,實專晉權”。 如此,晉國六卿只剩下了趙、韓、魏、知四卿,開始了四卿霸權的時代。晉陽一直是趙卿氏族與晉國諸卿氏族角逐、與列國諸侯爭雄的根據地。公元前453年因晉陽之戰,趙、韓、魏三家分晉,揭開了戰國的序幕。此后,晉陽仍是趙國北部的軍事重鎮,直至宋初被毀滅為止。晉陽在歷史長河中發揮過重要的作用。 趙卿墓出土的春秋時期鑊鼎,高93厘米,口徑102厘米,耳間距129厘米,重達220公斤。附耳、敞口、唇平折、束頸、深腹、獸蹄足,腹部蟠螭紋,以三角回紋、魚鱗紋和瓦紋作填紋,一對環形耳鈕,出土時鑊鼎底部與足部帶有煙炱,可以證明確為煮牲器、盛牲器,為目前所見春秋時期最大的鼎。依鑊鼎形制大小分為牛鑊、羊鑊、豕鑊,此鼎應為“牛鑊”,是足以容納下一頭整牛的春秋鑊鼎。 漢劉安《淮南子·說山訓》載:“嘗一臠肉,知一鼎之味?!备哒T注:“有足曰鼎,無足曰鑊?!辫Z與鼎的關系,《周禮·天官·亨人》曰:“亨人掌共鼎鑊以給水火之齊。”謂之亨人掌管供給鼎、鑊,以掌握烹煮時用水的多少和火候的大小。商周時代的青銅鼎,多數不是直接的烹煮器。鑊,是用來直接燉煮肉及魚臘的器皿,用鑊燉煮熟后,再取出來放進鼎內食用。說明鑊是直接的烹煮器,而鼎不是直接的烹煮器。無獨有偶,2002年湖北棗陽九連墩1號墓出土戰國時期銅鑊鼎,通高93.8厘米、口徑81.2厘米、兩耳寬109.6厘米,重121.74公斤。此鑊鼎出土時內盛半個牛體,鑊鼎底殘留有煙熏火燒的痕跡,此鑊鼎是迄今所見楚國大夫級貴族墓中最大的一件。 趙卿墓出土鑊鼎和九連墩1號墓出土的銅鑊鼎,可佐證《儀禮·少牢饋食禮》所說:諸侯之卿大夫在祭其祖禰于廟時,用五鼎之正禮。以牛、羊、豕凡三牲,殺于大牢。食豬肉用豕鑊烹煮,食羊肉用羊鑊烹煮,食牛肉用牛鑊烹煮,如果食魚臘之物就用魚臘鑊烹煮,各自蒸煮。當食物煮熟以后,從鑊里取出來再放進鼎里食用。倘若鼎里的食物涼下來需要加溫時,便在鼎下燒些炭火,以保證鼎里的食物始終是溫熱的。這也是尊卑等級觀念在祭禮上的體現。 據有關研究資料介紹,趙卿墓出土青銅禮器、兵器、生活用具的含銅量普遍在68%~78%之間,含錫量多在10%~17%之間,成分比較穩定。而鉛的含量普遍較高,除個別銹蝕嚴重外,均在7%~28%之間。將錫和鉛加入銅中,改善了銅的鑄造性能,它們的合金配方與《周禮·考工記》中所記“六齊”的規定相近。 趙卿墓出土的鑊鼎,為青銅鑄造,即銅、錫、鉛三元合金。形制巨大,花紋精美,而且缺陷極少,充分說明當時的鑄造工藝技術已經十分成熟。 鑊鼎作為青銅禮器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在祭祀祖宗或宴飲等重大禮儀活動中堪為重要,也是中國冶金鑄造史重要的文明成果。趙卿墓出土鑊鼎充分證明了春秋時期中國的青銅鑄造技術已經達到一個新的高峰,這種技術的進步為青銅時代過渡到鐵器時代奠定了技術基礎。 (原文刊載于《山西日報》2021年07月09日第12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