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莊子·秋水》言:“夏蟲不可以語冰,井蛙不可以語海。”因為井底之蛙眼界狹小,它眼中的天地只有那么大,沒有必要和它談論關于冰雪的事情,因為它的眼界有限,見不到冬雪的景色。同樣的,與來自不同層次的人是不必解釋太多的,因為所站的高度不同,決定了認知也不同,自然達不到共通。人到中年,經歷了很多,被中傷過,才慢慢體悟出,與不同層次的人解釋,不僅是在下毫無意義的功夫,更是傻。據說“關你啥事,關我啥事”,這八個字可以解決人生百分之八十的困擾。 細想一下,確實如此。 別人的事,與我們無關,我們不必過問太多,為難別人。 我們的事,與他人無關,我們不必在意太多,給自己添堵。 人世間,多少無謂的消耗,源于渴求他人的理解與懂得,多少無意義的爭辯,來自不同層次的人各執一詞。 西方哲人說:“盡快同意反對你的人。” 不是所有人都配得上我們的解釋,不是所有的思想,都通俗易懂。 這時,認同別人的觀點,是停止無謂爭辯的最佳方式。 【微信公號:國學生活】 正如林肯所言: 那些有成就的人,從不肯與人爭辯,浪費時間。 因為他們知道,爭辯的結果讓人難以承擔:發脾氣,甚至失去自制能力。 與狗爭辯只會被它反咬一口,倒不如讓它先走。不然就算宰了它,也治不好被他咬的傷疤。
夏蟲不語冰,井蛙不語海。 人生不是辯論賽,沉默并非理屈詞窮,而是以靜制動,更是清者自清。 本無可厚非,只是他們與你并不是同一個層次上的人,注定理解不了你的所做所為。記得王爾德先生說過:“和別人談論他不了解的東西是徒勞的”。人與人之間,認知若是不在一個層次上,你與他說再多也是枉然。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話,還是要說給懂的人聽才有意義。若是層次不同,注定無法溝通,因為當兩個人的認知水平相差太多,站得高度不同,必然領會不到你的所思所想。這時候,做再多的解釋也只是一種無益的消耗,只會給自己徒增煩惱罷了。《墨子·墨子后語》中有一段對話。 禽子問曰:“多言有益乎?” 墨子曰:“蝦蟆,蛙蠅,日夜恒鳴,口干舌擗,然而不聽。今觀晨雞,時夜而鳴,天下振動。” 蛤蟆和蒼蠅,整天叫個不停,卻沒人想聽它們的聲音。 雄雞平時沉默,只要清晨打鳴,便聲震天下。 所謂,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很多時候,沉默往往比喧囂更有力量。 真正強大的人,平日里從來不會過多言語,相反,他們都懂得在沉默之中蓄力。 《格言聯璧》中寫道:“修己以清心為要,涉世以慎言為先。” 與其花時間和人斗嘴,不如保持沉默,沉下心來做自己該做的事。 在沉默之中積攢力量,韜光養晦,才能厚積薄發。 你再怎么與他講道理,也無法消除你們之間的認知差距,反而只會白白地浪費你的時間,最后得不償失的是你。深知,世界之大,人本就分三六九等,雖然我們無法改變他人的品性和修養。但慶幸的是,我們可以主動去遠離他們,知道層次不同,便不與他們作過多無謂的爭辯和糾纏。當你經歷得越來越多,你終會明白,最好的發聲方式,莫過于少說話,多做事,踏實地做好自己。別人永遠不可能站在你的位置,用你的想法去感知一些事情,更不要去奢望人人都贊許你的想法。“世上存在著不能流淚的悲哀,這種悲哀無法向人解釋。即使解釋,人家也不會理會。它永遠一成不變,如無風夜晚的雪花靜靜地沉積在心里。”人活于世,本就眾口難調,你再怎么善良,在討厭你的人眼里,你也是愚蠢。懂你的人不用你解釋,也心知其意,不懂你的人,你解釋再多也無濟于事。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你完全不必太過在意他人的看法,更不要因為別人的不理解和一些不是那么客觀的評價而心生郁悶。人活著本就不易,不必為了渴求別人的理解與認同去迎合他人,而委屈你自己。人人都有思考發表言論的自由,別人想什么,我們控制不了,別人做什么,我們也強求不了。我們的唯一可以做的,便是盡心盡力做好自己的事,走自己的路,按自己的原則,不解釋,不挽留,靜靜地過好自己的生活,如此,終會活成自己喜歡的模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