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助理安迪看著主編米蘭達和編輯為了兩條“顏色幾乎一模一樣”的腰帶難以抉擇,忍不住噗哧笑出聲。 米蘭達回過頭,“有什么讓你覺得好笑嗎?哦,你覺得這個選擇和你沒有關系?” “你要知道你身上的衣服不僅是藍色,而是深藍色。奧斯卡·德拉倫塔和伊夫·圣羅蘭在推出相應顏色的系列后,這一顏色很快遍布百貨公司的專柜,最后再下沉到你身上的各種快銷品牌。” “你以為是自己精心挑選買了它,以為你的選擇與時尚產業無關,事實卻并非如此,是這間屋子里的人,在一堆這樣的東西里替你做出了選擇。” 米蘭達短短數言,解釋了時尚從T臺到普羅大眾的流行過程。即便已經過去了十多年,我還是會記得第一次看到《穿普拉達的女王》時,對上面這段臺詞的震撼。 這部電影掀起了時尚圈的神秘一角,頻頻被收錄進各種“必看時尚電影”的榜單,成為許多 90 后的時尚電影啟蒙,也是一部“如何讓難搞上司賞識你”的現場教學片。 靠著爽劇情節和時髦衣服,《穿普拉達的女王》獲得了 2007 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服裝設計和最佳女主角(梅麗爾·斯特里普)的提名;梅麗爾·斯特里普也憑借“女魔頭”的走心表演,摘得 2007 年金球獎最佳喜劇類女主角獎。 今年是《穿普拉達的女王》上映 15 周年,當年的主演們應《美國娛樂周刊》之邀,線上再聚首。 大家回憶了當時拍戲時的趣事細節,還有許多電影背后的故事第一次被公開。 設計師不愿出借衣服給劇組;因為預算吃緊只能在美國拍攝巴黎的戲;以及為了不得罪那位真正的女魔頭,導演和造型師都費盡了心思。 雖然上映于 15 年前,回過頭來看,無數人在安迪身上找到了自己初入職場時的影子,而電影中描繪的雜志時代的時尚圈,如今也已和那時有了許多不同。 01 15 年后仍不過時的經典 《穿普拉達的女王》的故事很簡單。 女大學生安迪原本的夢想是做個記者,卻陰差陽錯成了“時尚女魔頭”米蘭達的助理。 從拼不對品牌的名字到被米蘭達欽點一起去巴黎時裝周,從分不清怎么穿更時髦到學會把自己打扮得美麗得體,當她知道要在工作中通過傷害別人的利益來獲得成功時,毅然離開了雜志社并尋回了自己失落的幸福。 這部電影根據美國作家勞倫·魏絲伯格的同名小說改編,原著曾經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首近 30 周。 之所以賣得好,是因為書里的故事來自勞倫·魏絲伯格自己的工作經歷——她一畢業就擔任了美國版《Vogue》主編安娜·溫圖爾的助理,一年后辭職出了這本書。 我看過這部電影不下十幾次,里面有些關于時尚的細節非常耐人尋味。 電影開頭短短兩分鐘的蒙太奇里,展示了時尚圈女孩和安迪截然不同的早晨日常——安迪隨手抓件風衣,涂個無色唇膏就出門擠地鐵買貝果;時尚圈女孩連內衣都要精心搭配,吃幾顆堅果做早餐,再出門攔的士去上班。 這樣的剪輯,潛意識中將普通人和光鮮亮麗的時尚圈女孩們區分開,也為最后安迪的選擇埋下了伏筆。 許多小姑娘對于時尚圈的憧憬,來自于安迪被奈吉爾一頓教育后,走進公司樣衣間隨意試穿各種大牌衣服的場景,誤以為當了時裝編輯,就有一屋子的大牌樣衣免費給你換著穿。 醒醒!在現實中的時尚雜志社,編輯隨便穿借來的樣衣出門是非常沒有職業道德的行為,即便真的借到了大牌的熱門爆款,拍完之后也要馬上歸還,稍有弄臟損壞還會被品牌嚼舌根。 在電影中有一個“女魔頭下車”的經典場景,就是鏡頭放低,拍到穿著高跟鞋的腳從車里探出的一瞬間,鏡頭再拉遠。后來這個拍法被許多時尚電影借鑒。 安迪多次提到自己畢業的學校是美國的西北大學,這是世界頂尖的高等學府,其中的新聞和傳媒專業更是排名靠前。 這樣一位真正的高材生,卻“屈尊”給米蘭達當了助理,但安迪的內心依舊保持著名校好學生的風骨,米蘭達之所以賞識她,也是因為聰明又肯學,“和那些能穿進 2 碼衣服的笨女孩不一樣。” 雖然旁敲側擊地暗諷了“時尚圈學歷偏低”這件事,但也從側面告訴我們:好好學習在任何時代都沒錯。 《穿普拉達的女王》有它的時代意義,但就在這短短十幾年里,時尚圈也有了截然不同的新面貌。 02 15 年過去, 時尚行業有什么改變? 在《穿普拉達的女王》上映的 2006 年,正是各種時尚雜志百花齊放的時代,在學校、公司里被傳閱的時尚雜志,是多數時髦女孩獲取新潮流最快的方式。 但很快,在 2010 年代智能手機全面普及后,全球范圍內的紙媒開始迅速衰落,即便抵擋住了這次變革大潮的時尚雜志,也紛紛開始尋求轉型,以博得更多年輕讀者的喜歡。 其次,“明星時裝編輯”確實存在。電影中安迪獨自去參加活動,旁人聽到她是米蘭達的助理,馬上態度好了起來——需要警醒:這是社交場合中工作平臺附加給人的價值,而非別人有多喜歡她。 而現在,以自己工作的場合做跳板,去打造個人品牌,是許多時裝編輯會考慮的事情。 畢竟花無百日紅,把自己包裝成社交網絡上有粉絲追隨的意見領袖,才是更好的生存方式。 最后,不管你是否承認,曾經看似高冷的時尚圈,正在通過短視頻等大眾更容易接受的方式與普通人親近。 安迪的朋友知道她在頂尖時尚雜志工作,馬上露出羨慕神情,想對她的工作內容一窺究竟。 如今無論雜志社官方還是編輯個人,合理范圍內在社交網絡上透露自己的工作日常,便會引來許多人關注,拍個“記錄我工作的一天”的短視頻,也能獲贊無數。 03 女魔頭和小助理,都沒去巴黎 再聚首的幾位主演回憶起當時拍這部電影的心路歷程,感慨萬千。當時劇組的資金有限,依然拍出了這部現在看來不落俗套的時尚電影。 《穿普拉達的女王》當年的預算只有 3500 萬美元,除去衣服和道具費用后所剩無幾。 電影最后的重頭戲,是米蘭達欽點擊敗了 1 號助理艾米莉的安迪一起去巴黎時裝周。 為了省錢,導演團隊并沒有讓每個人都飛赴巴黎拍攝,大部分的場景其實都在紐約,后期再通過巴黎街景的剪輯完成了全片。 沒人敢得罪真正的女魔頭 15 年前拍攝這部電影時,安娜·溫圖爾是美國版《Vogue》的主編;15 年后她依然穩坐時尚圈的頭把交椅。
造型師 Patricia Field 為這部電影置辦服裝時,設計師們一聽到是影射安娜·溫圖爾的電影,連連擺手拒絕借衣。得罪了安娜,接下來還怎么在時尚圈混? Patricia 后來找到了圈內頗具話語權的時裝設計師 Miuccia Prada,她不僅一口答應了借衣需求,還幫助劇組去問其他設計師,向他們保證安娜·溫圖爾不會因此而生氣,這才有了片中我們看到的那些華麗服裝。 導演大衛·弗蘭科爾原本也設想,可以邀請一些知名的服裝設計師在片中客串,結果也都因為“我覺得安娜會不高興”的理由拒絕。 唯一答應下來的厲害角色是超模吉賽爾·邦辰,她出演只有幾句臺詞的八卦同事 Serena。 后來她在被問到這件事時說:“在《Vogue》工作的人都非常認真敬業,安娜作為最重要的人,大家都想取悅她,在其他行業也是一樣——誰不希望讓自己的老板開心呢?”
主動爭取機會的安妮·海瑟薇 很多人因為電影中的花式換裝而記住了安妮·海瑟薇,但在選角時,她只是排在第 9 位的候選。 導演大衛·弗蘭科爾原本最想讓演過《戀戀筆記本》的女演員瑞秋·麥克亞當斯來演安迪,但那時瑞秋正在尋求轉型,便拒絕了大衛的邀約。 除此之外,排在安妮·海瑟薇前面的人還有娜塔麗·波特曼、斯嘉麗·約翰遜這些當年比她紅得多的演員。 但安妮沒有放棄一絲可能,她去找當時 Fox 2000 的總裁伊麗莎白·加布勒,解釋她為什么想得到這個角色。 梅麗爾·斯特里普在看到安妮在《斷背山》中的演出后,也覺得想要與這位新演員合作,她就這樣成了主演之一。 梅姨一板臉,導演都害怕 梅麗爾·斯特里普扮演的惡魔主編米蘭達,自帶“生人勿近”的氣場。 為了讓其他的年輕演員更入戲,她在片場刻意保持著冷淡,與安妮和艾米莉·布朗特保持距離。 真實的梅姨是個熱情開朗的人,這樣的刻意讓她大呼不習慣。“我當時一個人在房車里,聽見外面大家在嬉笑打鬧,真的很令人沮喪,我只能告訴自己'好吧,這就是做老板的代價’!”她說道。 開拍第一個鏡頭前,安妮·海瑟薇原本預期米蘭達會對她高聲震懾,但當梅姨念出第一句臺詞時,她形容自己“差點從椅子上跌下來”。 為了演好米蘭達,梅姨從曾經合作過的導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那里取了經。 “他工作時話很少,但真的兇起來的時候非常嚇人。”她還想起當年學習表演時老師的教導:“當你扮演國王時,重點不是你的表演是否像國王,周圍人對于這個國王的反應,才是角色成功的關鍵。” 電影最后米蘭達遇見離職后安迪的那一笑,或許才是《穿普拉達的女王》在這個時代同樣具有的意義。 米蘭達曾說過安迪和年輕時的自己很像,都會為了自己熱愛的事業而放棄一些看似重要的東西。這句話對于如今任何行業都適用,但不是人人都能過五關斬六將成為安迪。 總有無數年輕人還在路上,為了自己的熱愛前仆后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