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2日,廣東中翰清花拍賣有限公司拍賣一件被稱為宋徽宗趙佶瘦金體《千字文》的書法作品,成交價1.4億元。然而,緊接著時任上海博物館書畫部主任單國霖表示,目前存世的宋徽宗瘦金體《千字文》只有一件,收藏于上海博物館,廣東中翰清花拍賣公司在深圳拍出的這件作品應當是贗品或臨摹品。此話一出,收藏界嘩然。 2012年拍賣品 廣東中翰清花拍賣公司在拍賣前是這樣介紹該件拍品的: 尺寸4.6×19.8cm 27頁 鑒藏印:梅影書屋(吳湖帆)、吳(吳湖帆)、倩盦(吳湖帆)、吳湖帆(吳湖帆)、待五百年后人論定(吳湖帆)、出門一笑大江橫(吳湖帆)、徐邦達珍賞印(徐邦達)、孚尹(徐邦達)、八征耄念之寶(清 · 乾隆)、京八古希、馬車肖形。此冊經由吳湖帆“梅影書屋”珍藏,有郭沫若題封“吳湖帆佞宋痕冊 郭沫若”鈐印“郭沫若”。又有吳湖帆弟子、我國書畫鑒定大家徐邦達鑒賞印,其真實性無可質疑。 目前中國館藏宋徽宗作品僅39件,與現藏上海博物館的《千字文》相比,《瘦金千字文》尺寸更大、紙張規格更高,其字筆筆勁道,呈現劍拔弩張之態,藝術性更有超然之勢。 這是趙佶以其最具個人風格之'瘦金體'書寫,整體勻整峭拔,筋骨挺勁,清爽潤朗,飄逸靈動,正所謂'鐵畫銀鉤'。此種書體取法唐代薛稷、薛曜,把楷書中瘦勁一路發揮到了極致,帶有很強的裝飾性,成為具有鮮明個人風格的一種書體。 拍賣公司把準備拍賣的拍品同上海博物館所藏的宋徽宗《千字文》相提并論,貶低上海博物館所藏,難怪單國霖先生要反擊了。 且看上海博物館所藏宋徽宗《千字文》法帖介紹:本卷為宋徽宗趙估于崇寧三年(1104年)二十三歲時書賜童貫。朱絲界欄, 素箋本,縱三十點九厘米,橫三百二十二點一厘米,楷書,字大寸許,每行十字,前后百行。此卷原為清宮舊藏,著錄于《石渠寶笈初編》。 上海博物館所藏宋徽宗《千字文》部分 上海博物館所藏宋徽宗《千字文》部分 民藏也有一幅宋徽宗《千字文》法帖,尺寸縱137厘米、橫68厘米,22行,前20行都是48字,21行40字,22行是宋徽宗題款“崇寧甲申歲宣和殿御書 天下一人”,上有22枚印章。 ![]() ![]() ![]() ![]() ![]() ![]() ![]() ![]() ![]() ![]() ![]() ![]() ![]() ![]() 宋徽宗《御書》印 乾隆御覽之寶 皇帝尊親之寶(右漢文左滿文) 奉天法祖親賢愛民(右漢文左滿文) 乾隆鑑賞 乾清宮寶 三希堂精鑑璽 太上皇帝之寶 古希天子 壽 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 嘉慶御覽之寶 咸豐御覽之寶 同治 光緒 光緒御覽之寶 ![]() 愛新覺羅溥傑 愛新覺羅溥傑 ![]() 大風堂珍藏印 大風堂珍藏印 有趣的是,宋徽宗《千字文》上有溥杰的收藏印,還有張大千的“大風堂收藏印”,卻沒有宣統皇帝的印,這是怎么回事呢? 愛新覺羅·溥儀在所著《我的前半生》一書中曾寫道,1922年為籌措出洋經費,以賞賜之名,將紫禁城中最值錢的古籍和字畫,運出宮外,存到天津租界。此時溥杰正在皇宮伴讀,每天下學回家讓他帶走一個大包袱,持續半年從未間斷。據溥儀回憶,存在宮中乾清宮之西昭仁殿的全部宋版、明版書之珍本,約200種左右,全部運走。另外從各殿運出字畫手卷1000多件、掛軸和冊頁200多種。 愛新覺羅·溥杰(1907年4月16日-1994年2月28日) ,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的同母弟。1919年,溥杰入宮,為溥儀“伴讀”,1923年12月9日,溥杰結束伴讀,1929年3月,遵溥儀命赴日本留學。 張大千(1899年5月10日-1983年4月2日),中國近現代最著名書法繪畫藝術家之一,1925年在上海寧波同鄉會舉辦首次畫展,展品100幅,每幅20大洋。 此幅藏品流傳經歷簡單,一直都在皇家保管,乾隆留下了第一枚收藏章,1922年宣統賞賜給溥杰,溥杰1929年出國前轉賣給了他人或賣給了張大千,張大千收藏后,究竟是帶出國后再被藏家買回國,還是一直在國內被藏家所保護,這段歷史目前還難以知曉,但無論如何,這件宋徽宗《千字文》真跡當下就在國內,只是它何時能在國有博物館里亮相展示,讓全國的書畫藝術愛好者早日欣賞,尚需等待天時。 宋徽宗瘦金體《千字文》的藝術造詣后人難以望其項背,印章顏色層次分明不同,沒有什么打格子寫字的痕跡,墨汁干實,更沒有珂羅版墨跡忽深忽淺之特征。從紙張上看,由于年代久遠,宋代宣紙老化呈現暗黑色,這同《松風閣》貼、《硯山銘》貼、《岳飛錄李煜“虞美人”》書法貼相同,絕不是紅黃色的宣紙,據著名收藏家、鑒賞家“北美藏真”先生研究,目前網上能看到的很多書法繪畫作品都是呈現紅黃顏色,這種紙張的出現不會超過300年,而十九世紀從德國引進的珂羅版技術,使用最多的就是這種紅黃色宣紙。 真心希望國有博物館,特別是單國霖先生能看到這篇文章,不要憑空懷疑說什么民間藏品“來源不合法、來源不明”的任何理由,關鍵的重點是,國寶歷經千年經受了多少磨難,當下能留在中國,在我們這一代人手里,每一位炎黃子孫都希望在百年千年后,國寶還在中國的大地上,狹隘的懷疑論、唯出身論會傷害甚至斷送中華文明的根脈,這絕非聳人聽聞! 以下四枚印章現有工具資料難以查詢,但應該都是清宮廷皇帝所用。 ![]() ![]() ![]() ![]() |
|
來自: mengk4fz0yyf5h > 《瘦金體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