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隨著各地高考分數陸續公布,“學霸班”、“最牛高考班”等相關新聞和話題再次走進人們的視線,如四川“學霸班”高考平均分超630,全省特高分占一半;長春最牛高考班,全班平均分660分,50人全過600分。 對于應試教育而言,學霸班的出現無疑表明了該班級的成功,甚至作為一個廣告,使得學霸班出產的學校揚名國內。在如今高考體制下,我們可以衷心地祝賀考高分的同學,但回到整個教育系統而言,學霸班的出現不是好兆頭。 原因何在?查了一下本文開頭提到的那兩所學校,四川的學霸班來自成都七中,是國家級示范性普通高中、中國四所“國家級示范性普通高中樣板學校”之一。而長春最牛高考班來自長春十一高,是全國百強特色校、國內著名中學、長春四大名校之一。換句話說,很可能是由于高分生源的壟斷再加上重點班尖子生集中培養,才有今日學霸班、最牛高考班的“成果”。 也就是說,學霸班很可能是教育不均衡的一種體現。好成績的學生都進名校,再也不會散落于各個學校之中,因此學生會被分成三六九等,而對應的師資力量和學校硬件建設,自然都向著名的更能出高考成績的“豪華校”聚集。同時,名師就算不被組織調到名校,他們自己也會一心想著去名校,因為校園環境更佳,手下的學生底子更好,對于自身的發展就更有利,畢竟學霸班是很容易出狀元的,那么到時候“師憑生貴”,豈不更好? 而且,即使學生進了高中名校也不能夠隨機地公平地被組建成班級,很可能還有重點班和普通班的劃分(雖然班級的名號可能不這么叫),于是全校將在不公平的基礎之上再加一層不公平,針對重點班,師資和訓練都和普通班迥異,兩三年之后,終于結出了“學霸班”“狀元班”這樣的“果實”,惹得媒體前來報導,家長擠破大門來咨詢,名校的盛名就更有底氣了。 所以,在早些年,我們還能見到縣里某個不重點的中學有學生考上了北大清華,某個不豪華的二流高中出了個省市狀元,但這幾年再看看,狀元和學霸基本來自“牛校”,被名校壟斷了,因為厲害的老師都往上流,學生的考分便居下流了。 還有一點也不得不提,學霸班的出現會加深家長甚至全社會對分數的看重。因為學霸集中在一個班級里總比分散在各校來得更具新聞報導價值,更震撼公眾眼球,這可能是名校如此設置班級的初衷所在,但對全社會的刺激不可謂不大,使得狀元的話題進一步熱炒,而對學生分數背后的綜合素質置若罔聞,也會漠視那些普通的沒有聚集學霸的更大多數班級,真可謂本末倒置。 因此,如果哪天某個班級出現了考試好手、書畫好手、演講好手、音樂好手、長跑好手、話劇好手、公益好手……那才叫真正的“學霸班”,那時我將第一個點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