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希望別人同意自己的觀點,掌控一切;人人都可能不由自主的對別人指手畫腳,隨意評價。 適度控制的人可以進退自如,讓自己放松,也不給別人帶來心理負擔。 有的人卻不明白這種行為給別人帶來的痛苦,結果換來失敗的婚姻、緊張的人際關系和苦悶的內心。 1 最近,我因為裝修的事情跟我媽吵了一架。 因為買的是二手房,所以我打算重新裝一下,我媽一直因為裝修的事情跟我擰巴著,那天下午我談妥了裝修合同,興致沖沖的給小豆豆買了幾件新衣服,剛回到家,一切看起來風平浪靜,就像往常一樣,一個母慈子孝的祥和畫面。 不一會兒我媽從廚房出來說,裝修可以,把門留著(我媽一向說話大嗓門,小的時候,很多情況下,她都習慣用命令式的語氣跟我們溝通,雖然我知道她有著一顆善良的心)。 我聽了我媽的話之后,當然沒有立即投降,本能似的回了一句:那你找個地方放門,屋子里放不下。 然后我媽就怒了,和我吵了起來。 講真,我的消費觀念和她格格不入,可能我太貪圖享樂了吧。 比如,裝修這件事情,我其實是可以將就,把房子衛生打掃一下,隨便買點簡單的家電家具就住進去的,可是我為什么就是做不到呢?原因主要有: 一是我隨了我媽的意,湊活住進去,順理成章,我買的所有東西將會奔著“湊活”這一主題,這顯然和想擁有一個房子過精致生活的初衷相違背。 二是我現在湊活了,可能想要一個有品質的生活這樣的想法會一直折磨著我,我斷定,我遲早都會翻新。 三是如果到那個時候我再翻新,現在買的所有東西可能就不能用了,都會成了所謂的雞肋,扔掉可惜,食之乏味。 所以,我堅持自己。 2 說實話,從小到大,吵架實在太多了,我以為這次也是眾多普通吵架中的一次,沒想到,我竟惹了大麻煩。 我媽和我吵架后,心情一直不暢。 可是我又何曾暢快呢?我也是工作沒勁干,吃飯沒心情,睡覺不踏實,天天晚上做夢,感覺精氣神都沒有了。 前天晚上,我跟孫大萌說,我跟我媽吵架了,好像還挺嚴重的。她寬慰了我幾句,甚至用她和她媽吵架的案例來緩解我不安的心情。 往常吵架,過幾天,我回到家里,大家心照不宣、眉開眼笑。 但是這次沒有,前兩天我回家的時候,我媽還顯得若無其事的樣子,到了晚上十二點,就開始罵我。我在隔壁的房間里聽的一清二楚。 也是奇怪,我那天晚上竟然一點都不覺得難過,她在那邊罵我,我在這邊畫畫。 以前,我只是隨口說說:畫畫治愈生活。我以為這句話大概只是一個文藝女青年的一句詩意的無病呻吟罷了,誰曾想到,競然真切到令我咂舌。不得不說,生活處處有伏筆啊。 第二天,我正常起床上班,只是我媽不再像平常一樣七點起來做早飯了。我也沒放在心上,只是覺得她在生氣嘛,氣消了,自然就好了。 過了幾天,我爸給我發來信息,說是我媽被我氣病了,耳石癥,現在在醫院。 我一聽,真的第一時間是嚇到了,這是什么病?嚴不嚴重?我要趕緊去醫院啊。 我立馬跟領導請了假,在去醫院的路上,我又猶豫了,最終我也沒去,為什么呢?我擔心她看到我,萬一,一口氣又堵胸口,想罷,不如不見。 也許對她來說,這才是我所能做到的所謂的好事和孝順。 是不是挺悲哀的呢? 3 我沒去醫院,回來的路上,心里更是增添了一份愧疚。 正在我發呆的時候,看到多多的一條信息,問我在干嘛?好嘛,我就跟她說了我和我媽吵架的事情,想隨意排解一下心里的煩悶,他也跟我聊起自己裝修的事情。 當時,她的父母也是想盡辦法干預他們,但是,后來他們談妥了,房子裝修后,是多多和老公住,父母只是偶爾過來幫忙照看一下小孩,房子的權屬關系明確之后,父母也就放權給了他們。 可是后來,他們有了自己的小孩,父母過來幫看孩子。 在教育孩子這件事情上,他們又多了一層分歧。 姥爺寵溺孩子,隔代親的事情又活生生的在家里上演了,沒有多爸在的時候多多和多媽也是經常口舌之戰,家里因為多了個小人,也不像以外那么和諧了。 多多說,孩子太小,不要親孩子,父母覺得那有什么關系,親孩子都是愛孩子啊,有那么多人愛孩子,多了人來疼愛孩子,簡直就是大好事啊。 多多說,小孩子就要從小立規矩,孩子不吃飯,就餓著,下次就知道餓了,可是姥爺偷偷的給孩子零食吃。 多多說,孩子太小,不能端著拉臭,容易脫肛,父母說,小時候你們都是這么長大的,還不是長成了如花似玉的大姑娘。 多多很無奈,很多事情,我們無法和父母達成統一戰線。 4 究竟是為什么,越是親近的人,越是想要干預我們的生活?越是想要在我們的世界里扮演一個主宰者? 我小學的時候,有一個關系比較好的小伙伴,她在家里經常挨打,挨打的事情簡直太多了,她說。 比如晚上在朋友家看電視不按時回家,吃飯不小心把飯碗給cei了,上樹把褲子給磨爛了,在溝里摸魚被人找上門來評理,在學校和人打架。 那個時候,她就經常幻想,趕快長大,在別人緩慢而快樂的童年生活中,她的童年格格不入,對她來說甚至有一點漫長,卻又像狗尾巴草一樣被輕視而短暫。 短暫到這個小姑娘還來不及好好享受一下那些樂趣,也來不及享受作為一個孩童和父母溺愛的溫馨時光。 小升初的時候,就因為她沒有遵從媽媽的給她規劃好的路線圖,上了一所普普通通的學校,她媽就把她的衣服扒掉,讓她赤身裸體的站在大門前。 下午的時候有小男孩小女孩經過家門口,她極力躲在一個碗口那么粗的梧桐樹后,可還是遮掩不住那些的尷尬和羞恥。 直到現在,她聊起這些事情的時候,都感覺心里隱隱作疼。 真的,我很想回去抱抱那個她,給她送一件衣衫。 所以,在那個年少的她的心里,始終埋著一顆怨恨的種子。 即使在多年后,她媽也是含辛茹苦的供她讀書,上高中、上大學、讀研究生、讀博士生、出國留學,那顆種子始終也沒有在她的心里發霉,而是每一次想起,就多一層怨恨。 于是,她更加討厭一切想掌控自己的人。 她說,那些打著愛的口號,無休止的折磨著我們的人,還要讓我們感激涕零,對不起,我真的做不到。 我由不得想起達州17歲男孩高考后自殺的事件,孩子的遺書現在讀來都是字字驚心“讀小學時,考98分,被父親責罵;夾菜姿勢不對,就迎來一巴掌”。 “我不是多么有志氣,多么高尚的人,我只是遵循我的心,做一個我想做的人”達州男孩在遺書中的這句話,道出了千千萬萬孩子的心聲。 愛必須促人向上,使人成長,那些導致傷害的,一定不是真正的愛,而是控制欲。 5 即使,在我仍然心懷愧疚的今天,我依然的決定是,如果還能再來一次,我仍然要堅持裝修這個意見,不動搖。我大概是個心腸很硬的人吧。 在親子關系當中,需要區別什么是父母想要的?什么又是孩子想要的? 在婚姻或感情里,需要區別什么是你的情緒、想法?什么又是伴侶的情緒、想法? 在工作團隊中,需要區別什么是你的責任?什么又是他的責任? 我們作為群居中的一個個體,與周遭時刻都應該保有界限。 界限,就像是一個標示出的極限、范圍或邊緣的一些界線或事物。在心理層面,界限是對于自己與他人為不同個體的認知。 一個沒有界限的人將是混亂的,為別人承擔責任,過度掌控或順從,想要改變別人而感到無力和沮喪。 一個沒有界限的人沒有為自己活過,一生都在為父母,為朋友,為工作,為家庭而奔波。 一個沒有界限的人容易被人所控制或傷害,沒有能力去限制別人對于自己的傷害,不懂得保護和尊重自己。 一個沒有界限的人常為別人的感覺負責,害怕別人生氣、傷心、失望或難過,又常常為了討好對方,過度在乎對方的感覺,容易忽略自己的感覺或失去控制。 一個沒有界限的人將生活及生命控制權和選擇權交給別人,變得無法掌握自己,過度依賴別人、害怕做決定,由他人為自己做決定,或要別人為他負責。 一個沒有界限的人沒有發現自己的有限,像時間、能力、健康,過度付出或勉強自己。 一個缺乏界限的人,將會失去自我,注定缺乏快樂。 6 那么,如何擺脫親近的人對自己的掌控呢? 把愛自己放在第一位。 懂得拒絕別人。 為自己負責。 真實的接納別人。 保持適當的距離。 找到和擁有屬于自己的部分,在關系中也不要忘了綻放自己的生命的美好,在你所愛的人之外,發展你的興趣和各自屬于自己的時間。 這樣互相補充、互相支持、互相學習,螺旋上升的關系,才會長久,才會愉悅。 人在愉悅時,渾身散發的魅力,是你自己感受得到無可抵擋。 帕翠絲·埃文斯在《不要用愛控制我》中說:擺脫對幻覺的依賴,做到精神獨立,需要勇氣和時間。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會重塑自我意識,從內心獲得巨大的精神能量,使人充滿愛。 照顧好你內心的小姑娘吧,你可以,并且應該,活成自己想要成為的模樣。 最后,祝所有好姑娘都光芒萬丈。 PS:在我碼下這些字的時候,我媽早已康復,我也和她達成和解,我主動向她道歉,她也溫和放權給我。 一切又回歸到母慈子孝的和諧畫面,就好像什么事情也沒有發生過一樣。 我想說什么呢?不要害怕憤怒、吵架,也不要和這些情緒對立起來,這也是溝通的一種,只不過,能少用就少用罷了。 很多事情,我們還是應該好好說,尤其和至親的人,好好說話很重要。 每日手繪分享:不如躺在無糖的咖啡里,享受著頭上的燈光給予的微笑。 搜索公眾號"七十二朵云" 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接近想要成為的自己 作者小云: 85后,央企中層管理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