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 做夢 9月 25日 Part 1 豆瓣200多萬人打出9.7 這是一部怎么樣的神作電影? 每當我覺得倦怠、無力、困惑的時候,我喜歡看一看《肖申克的救贖》。 看一看無辜的安迪如何忍受監獄里的生活,“有的人羽翼是如此光輝,即使世界上最黑暗的牢獄,也無法長久地將他圍困。” 這部片子與《阿甘正傳》同年上映,因為阿甘當年所詮釋的執著、簡單、美國夢更受歡迎,也因此,肖申克的救贖沒能獲獎。 在當年來看《肖申克的救贖》應該算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失敗者,奧斯卡7項提名,全部落空。更慘的是,票房大敗,僅僅只收回了成本。 這是一部節奏比較舒緩的電影,大約有2.5個小時,而它大部分時間都在描繪一群罪犯在監獄里的日常,諸如閑聊、遛彎、做苦役等等。 我從中看到了有關體制、有關希望、有關堅持的力量,也被這種力量所深深的打動。 雖然沒有獲獎,但這是一部無數影迷一個傳一個、一個接著一個好評、一篇接著一篇影評,依靠觀眾的慧眼識珠而追捧起來的電影。 這是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粉絲電影,我相信很多人都看過電影了。 所以我今天就不說劇情,分享一下電影所打動我的地方。Part 2 關于體制 劇中三個主要人物,分別是關于體制的三種詮釋:一是年邁的布魯克,完全已被體制同化;二是瑞得,他對體制的感受是無奈;三是安迪,他想要救贖這個體制,也從來沒有將自己歸同于這個體制,他有自己內心所遵從的價值序列。 或許吧,正是因為電影所要傳達關于體制的東西,所以才選擇了舒緩的節奏,來日常性的展示獄中人們的生活和思想。 以此傳達一個信號:再不堪的環境,只要給人們足夠的時間,都能夠適應,甚至從中慢慢攫取到一些生活的樂趣,就像是溫水煮青蛙。 布魯克。 老頭布魯克在監獄里度過了自己50年的人生,當他得知自己獲得假釋的消息,情緒激動地想要通過謀殺獄友,創造自己繼續留在這座監獄里的理由。 很明顯,他渴求這里,他習慣了。 但他被安迪說服,終于顫顫巍巍的走出了監獄。 世界的變化是很快的,50年長達半個世紀之久,世界早已不是他印象中的樣子。小時候他在街道上只見過一輛汽車,現在滿大街都是汽車。他患有痛風的手根本無法適應商店服務員的工作,總是被顧客嫌棄。他每天晚上做噩夢,從恐懼中驚醒,比在監獄中還要擔驚受怕。 最終他因為受不了這種迷亂的感受,而選擇放棄活下去的希望,放棄自己的生命。 或許布魯克最終崩潰的原因,是因為他真正明白這個世界所運行的方式及其價值體系,與自己早已經格格不入。 他50年心安理得的自我欺騙,終究不過是虛幻一場,而在外面這個真實、自由、天高地闊的世界里,他只不過是一個劣跡斑斑的蠢蛋。 瑞得。 瑞得出獄后,他也同樣被安排在一家超市做服務員。 他要去廁所方便,于是跟超市經理打報告。經理笑說,要上廁所直接去就行,不用問我。 他調侃自己:“40年來,每次上廁所都要打報告,如果不打報告,他反而一滴都尿不出來。” 瑞得說:“監獄的墻,一開始你會恨它;慢慢的你會習慣它;日子久了,你就會發現,自己根本離不開它。” 這種感覺你應該似曾相識,你或許曾經有過這樣的感受:離開“填鴨式”的高中,進入“自由式”的大學,一下子不知道該如何學習了?離開制度流程有序的8小時工作,無從安排工作以外的空閑了?伴著孩子的成長、遠離,不知道如何安排自己的晚年了? 有人說,想要自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想干什么就不干什么的自由。然而,卻因了這樣的自由而感到害怕,又刻意讓自己變得忙碌起來。于是,有人選擇生個二胎,有人奔走于各式興趣班,有人出門開個滴滴…… 肖申克里的犯人所追求的自由,和現代大多數人又有類似和共通之處,這種自由是一種對自由的幻覺,是“牢籠”中一時的喘息。 安迪。 安迪或許是這里唯一清醒著人,他清楚地知道自己上廁所、吃飯、睡覺、勞動……盡在是完成這套體制內的游戲規則,當他表現得好一些的時候,就會得到一些甜頭,比如建立一座圖書館、給全監獄的獄警合理避稅、請獄友喝啤酒,受人尊敬,被人需要,有了自己的圈子。 如果意識稍微薄弱的一些的,如布魯克和瑞得,就會覺得監獄也沒什么大不了的;或者如其他獄友一樣,在里面吃吃喝喝也能生活。 那為什么唯獨安迪不屈服? 他執著、淡然,邁著步子仿佛就在街邊一個公園散步,或許是因為他從來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心里的價值體系從未被顛覆。 價值體系指引著我們人生的方向。喬布斯說:“成就大事的唯一方法就是熱愛自己所做的事,如果你還沒有找到,那么繼續找,不要停下來。” 你能看到什么,感知到什么,成為什么,就取決于你所遵從的價值體系,這套價值體系決定了你能走多遠、爬多高、人生的厚度和寬度有多少。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肖申克就代表了某種價值體系。 在現實世界,我們每個人又何嘗不是在自己構筑的牢籠里生活,我們被環境所同化,又在這種同化中與其他價值體系進行隔離。 是為了自我保護?還是為了不發生沖突?大概每個人心底都會有各自的答案。Part 3 關于希望 人們自從走進了監獄,從外面廣闊的世界,進入這個四方天空,變成了井底之蛙,慢慢開始適應這里的生活,每個都能找到自己的定位。 比如布魯克,他在監獄里有一定的學識,于是做起了圖書管理員。大家對他也有尊敬,他在這里找到歸屬。 每個人都需要找到身份認同,無論這個環境是什么,都需要在這個環境里找到自己生存的意義,這或許就是生的希望。 比如瑞得,他在監獄里是個商人,他可以幫助其他人弄到他們想要的任何東西,這是他在監獄的樂趣所在。 他找到了存在的價值,以及類似在事業上取得成功的快感,他可以做到很多人無法做到的事情,相比這里的大多數,或許他就是拔尖的。 比如安迪,他是一個銀行家,他幫助監獄建擴圖書館,幫助獄友進行學歷改造,利用自己銀行家的經歷幫助整個監獄的人進行納稅優化方案的編制,并免費提供服務。 他在幫第一位長官合理避稅之后,獲得在天臺請獄友喝啤酒的權利,陽光灑在肩頭,手中握著冰啤酒,那一刻他們就像是在自家的屋頂修繕打理自己的房屋。 他冒著被關禁閉的風險,請獄友聽莫扎特,音樂聲響,直穿云霄,獄友們駐足聆聽,仿佛那是自由的召喚。 當他跟瑞得談起自己心中對于自由的渴求,瑞得說最好不要讓人們心存希望,因為希望是最危險的東西,是精神苦悶的根源。 但是安迪卻不認命,他找來小錘子,開始在墻壁上鑿洞。 縱然這其中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比如檢查房間的時候萬一發現了海報之后的秘密,萬一他被調換到了別的房間,萬一即使打通了通道還是被抓回來的消極,但是他還是堅定著自己的選擇,永遠心存希望。 電影里說:“希望是個好東西,也許是最好的,而好東西是不會消失的。” Part 4 關于堅持 安迪因為法官的誤判而鋃鐺入獄。 在獄中,剛開始他是一個不被看好的菜鳥,但慢慢的他的性格卻為大家所欣賞。 他想要改造圖書館,于是每周一封信寫給州政府,在堅持了六年之后,政府終于不耐煩了,于是撥給肖申克監獄200美元,企圖他打消繼續寫信的念頭。 但是他卻不認輸,他嘗到了一點甜頭,他認為這件事情仍然可以繼續下去。 于是他選擇一周兩封信寫給州政府,又寫了幾年,州政府終于又不耐煩了,于是給肖申克監獄每年撥款500美元用于圖書館改造。 他堅持做一件事情的勇氣、魄力、耐力,讓人欽佩。 或許這就是成功人士和普通人的最大區別,當他們走出一步的時候,或許已經想好了后面的三步、五步,甚至七八步,因為看的遠,所以付出更多努力,也因此得到更多獎賞。 而普通人卻只能看到眼前的一點利好,于是在得到一點甜頭的時候便選擇停了下來,從此就躺在“成功的功勞簿”上慢慢享受,止步不前。 安迪挖隧道,花費了近20年,每天都靠將鑿出來的土靠身體運輸到外面,可見而知這也不是一件容易堅持的事情,但是他做到了。他用那個600年也挖不出隧道的石錘,每個夜晚堅持不懈的掘進,最終打通了一條通往自由的隧道。 他原本打算在這座監獄繼續堅持,他想要救贖的不僅是他自己,而是整個肖申克。 他想用體制內的方式救贖自己。他利用自己所能為獄友爭取著更多的權益和精神空間,他或許試圖喚醒希望。 而湯米的死,讓安迪真正明白這個體制的殘忍,明白自己根本不可能救贖這里的囚徒,包括他自己。 于是在一個雷雨交加的夜晚,他忍著惡臭,爬出了500碼長的下水管道,逃離了體制。 生活在逆境中,放棄從來都是一件非常容易又特別簡單的選擇,但堅持是最酷的一件事情。 路遙在《平凡的世界里》說:“即使最平凡的人,也得要為他那個世界的存在而奮斗。在這個平凡的世界,也沒有一天是靜止的。” 選定一個選擇,堅持做下去,如果一年不行,那三年呢?五年呢?十年呢? Part 5 關于我們 我們每個人從學校畢業走進社會這個大集體,剛開始或許會覺得自己未來前景光明無所不能想要的任何事物都能夠實現。 可是漸漸的我們會覺得自己只不過是蕓蕓眾生中再普通不過的一員,工作不好找、愛情不順利、生活多坎坷。 曾經想要轟轟烈烈,如今卻只想穩穩當當,“起先你恨它,然后你習慣它,更久后,你不能沒有它。”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肖申克”就是我們所處的任何環境,安迪、瑞得、布魯克又何嘗不是我們自己? 我們的生活從一種體制到另外一種體制,我們在這中間跳來跳去。 每種體制都有它的游戲規則,有好也有壞,有功名也有焦灼,你要問問自己,最渴望得到的是什么樣的生活,你想要的是何種體制? 愿意做一條魚還是一只鳥?做一棵草還是一棵樹?一匹馬還是一個草原? 選擇做什么,依賴于價值體系。選擇做什么,就選定了何種生態系統。 沒有哪種選擇更好,或者更糟,世界上沒有標準答案,答案存在于每個人的心中。 “別在最能拼搏的年紀選了穩定,更別覺得這世界有什么穩定的工作,你現在享的福都是假象,都會在以后某一天全部消失。生活是自己的,奮斗也不是為了別人,拼搏是每天必須做的,只有每天進步才是最穩定的生活。” 有時候,環顧周圍人的生活,那些生活的正能量,無非都來自于一股向上的力量,是希望的力量、堅持的力量。 優秀的人之所以優秀,他們不僅具有知識、學識、膽識,還有一腔希望與孤勇,滿腹沉著與堅持,即使跌落谷底,也能從中爬起。 Part 6 努力,讓改變發生。 好東西就像是好電影一樣,需要時間去挖掘。 有時候你覺得慢、覺得難的時候,反而成長是最快的時候。 比如學習的時候,那些簡單易學的東西,反而在頭腦中不會留下多么深刻的印象;那些學起來艱難的東西,對我們認知模式的重塑,對我們心智模式的建立,卻有著重大的貢獻。 比如我們的人生路,路上會有很多坑,坑里有水、有荊棘、有雷雨風電,如果掉在一個坑里,沉淪于此,便不會看到更美的風景、更美的世界、更美的自己。 如果,你痛恨自己所處的環境,所處的黑暗,所處的窘境,你就去成為你想要的那道光。 畢竟,生活最遺憾的事情,從來都是“我本可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