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門內圈手練法 自然門是根據萬物孕育氣化、五行生克、周行不殆的原理創造的一門拳術。從自然門的一些拳術格言中就可見其端倪:“來如驟風暴雨、去似風卷殘云”,“來如閃電雷鳴、去似浮光掠影”, 
“吞身如鶴縮、吐手如蛇奔”,“身似彎弓手似箭、眼似流星腿似鉆”,“閃如清風、躲如抽鞘”,“搖肩晃膀似踏浪、步如走冰游四方”,“龍騰、虎撲、豹反、蛇行、鶴飛(這是自然門五禽戲,是一種訓練空勁和技擊相結合的高級功法)”······句句格言都蘊含著日月星辰、風云雷電、動物獵食······一些自然現象的氣化原理。所以自然門功法也是一種以氣為歸的功法。而內圈手恰恰是一種吸日月之精華、采天地之靈氣、與日月共輝、與天地同壽的高級氣化功法。內圈手既是自然門的筑基功又是自然門的封頂功。
萬籟聲老師曾說:“不固執以求氣,不著相以用力”,“不拘于形、不執于意、似守非守、若即若離、似有若無”就是練內圈手的重要秘訣。萬老師常說:“行走坐臥、不離這個!”“這個”指的是什么?就是指(由鼻微微出一口氣、嘴閉小腹放松、意微存小腹即丹田>、自然兩肩下放,名為垮肩下氣之訣)! 
走圈時要求用太極之手法、八卦之步法、自然之神意。果如斯方合走圈之道,萬老師曾說:走內圈手到一定火候之時就有種“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氣感”。
萬老師在64歲時的一段練功感言供本門弟子參研:【66年2月23號---上午練內圈手時才發現如徐矮師祖“縮身如燎毛”之訣。與其御敵無不勝之要,乃身手練好,尤其是四梢如鋼、如綿、如箭之后才得領會貫通的,乃19歲練自然門至今64歲,整整45年今日才練明白。唉,談何容易!即丙午年二月初四,于福州東街竹林境31號】 
這段文字是我當時隨師習武、學醫時抄于萬老師的一本練功日記的。這本日記應該還在萬老師長子萬士震師兄的手里,萬老師仙逝后,很多他的遺著和遺物都被萬士震師兄所收藏。看到這段文字時,我也整整練了兩年內圈手了,可是一點感覺也沒有,偶然的一次機會看到萬老師上面那段話,我才進一步求教萬老師指點內圈手之迷津。萬老師示范指點內圈手后,頗有感慨地對我說:“小子,真傳一張紙,假傳萬卷書,練自然門是需要悟性的,死練是沒有用的,有些東西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技者近乎道也,大道至簡······慢慢領悟去吧”!
自然門練功法闡秘----傳授:郝春青,整理:段何輝作者:風清云淡 我師所傳自然門練功法主要分四大類:柔功、硬功、輕功和氣功,在功法均有各自的練功要求。柔功主要練習身體各個部位的柔勁(軟如棉的內勁)和人體的耐力;硬功主要以練習自身的本勁和硬度為主,以充分發揮人體本能之最大能量;輕靈功主要練習步法的靈活,要求練出輕如燕、靈如猴的境界;氣功:氣功分靜功(由靜練產生內氣)和動功(由動練產生內氣)兩大類。自然門氣功屬動功產生內氣的范疇,練功期間要求戒房事,戒葷,排除一切雜念,意守丹田,呼吸自然,不刻意追求。
自然門氣功是融延年益壽、健身搏擊為一體的功法。每天用矮襠步、內圈手方法走簸箕,自能產生內氣,逐步進入到“祖氣修足玄關現,三花聚頂秋月圓”(師爺所傳道教練功隱語)的階段。氣自能行于筋,串于膜,在體內無處不行、無處不到,氣至則筋壯,氣行則膜張,以至通身靈動。在行拳時,自有神勇,也就是“練精聚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最后達到精氣神合一的目的。 自然門的八種基本手形 一、鬼頭手:五指彎屈扣攏成“9”字形,由于拳不像拳、掌不像掌,虎爪不像虎爪,形狀鬼頭鬼腦,故稱“鬼頭手”(圖1)。 二、挖捶:握成似拳非拳,用力點在四指(拇指除外)的第一、第二骨節處(圖2)。 三、點捶:握拳,突出食指第二骨節處用力(圖3)。 四、扣手:拇指、食指、中指三指同時用力如虎爪狀,另二指貼于掌心(圖4)。 五、勾手:五指自然彎屈后合攏在一起,盡力向下屈腕(圖5)。 六、扦掌:四指并攏伸直,拇指除外,但虎口夾緊(圖6)。 七、八字手:拇指和食指自然伸直,其余三指彎屈向內貼緊掌心(圖7)。 八、叉手:拇指、食指、中指自然伸直,另兩指彎屈內扣(圖8)。 
自然門功法簡介 一、拱手式(令牌式):兩腳尖外擺,兩腳跟相對。左掌與右拳相貼,上身挺直,臀部下沉,眼視前方(圖9)。此式為練拳前的禮節動作,拱手時,雙手從左至右行禮,左腳也可隨拱手一起劃弧。 二、內八字式:兩腳尖內扣相合,兩膝相對,上身伸直,臀部下沉,兩手按于兩胯上,眼平視前方(圖10)。 三、八法襠(外八字式):兩腳成外八字,兩足跟相距尺許,兩手在胸前。上身伸直,臀部下沉,胯與膝平,眼平視前方,意守丹田(圖11)。 四、自然步:兩手放于兩胯上或胸前,上身伸直,臀部下沉,眼視前上方。兩腳前虛后實,此式要“一身備五弓”(圖12,圖13)。 五、格斗式(對抗式):兩腳先平貼于地練習,熟練后以兩腳尖點地練習。要求以自然步,上身伸直,臀部下沉,眼視前方,兩手為鬼頭手。此式為下雨天在稀泥搏擊時使用的步法。其它手法也可用此式練習(圖14)。
、
六、貼行式:兩腳尖點地,大腿與地面平行,兩手為鬼頭手,立于胸前中線,意守丹田,眼視前方,舌抵上腭,齒輕扣,會陰部上提,全身放松(圖15)。 七、踢樁:木樁3根,直徑約5厘米,長1米,一半埋于地下,地上部分用麻繩纏緊。練習時要求矮襠步,兩手為鬼頭手,形成格斗式,兩腳輪流捆掃或點踢,以能將樁踢起或掃斷為成功。練習時須循序漸進,不能操之過急(圖16)。

八、跑樹(貓上樹):身體躍起,兩腳各在樹上踩一下,再迅速轉身單腳落地(不允許雙腳同時落地),另一只腳虛步點地,形成格斗式(圖17,圖18)。
九、靠樁:用矮襠步練習,手腳并用,融靠、打、閃為一體,主要練習近戰短打,要求一步一式繞樁練習(圖19~圖21)。

十、倒立式:倒立于地,兩腳伸直合攏,兩手先各用一指支地,穩定重心后,雙手離地放于兩大腿外側。初習時,也可用頭輕微撞擊木樁或沙袋,逐漸增加強度,不可操之過急,以免練傷(圖22)。 十一、開胯式:兩腳掌貼緊,兩腳跟盡量貼近會陰部,兩手扶腳,上身坐直,眼視前方,舌抵上腭,意守丹田,以兩膝能同時平貼地面為成功。(圖23)。 十二、折胯式:兩腳并攏,腳尖朝前,兩腿伸直,兩手抱于兩大腿后,彎腰折胯,頭貼于兩膝中間(圖24)。

十三、象吸針: 兩腳成外八字,兩手扣于腳跟,臀部下沉,全身放松,頭下沉,以嘴能貼地為成功(圖25), 十四、日月交合:兩腳并攏,兩腿伸直,腳尖朝正前方,兩手十指相插,然后掌心上翻上托,舉于頭頂之上,上身伸直,兩臂伸直(圖26)。 十五、鷹展翅:兩腳并攏,腳尖朝前,兩臂伸直與地面平行,手指合攏伸直,掌心向下,身體直立,眼平視前方。此式可增長指力和兩手內勁(圖27)。 十六、恨地無環:右弓步,上身伸直,頭頂懸,兩眼視前方,兩手成鬼頭手,掌心向下,掌根下按,分別放于右腿兩側,前腳內扣,兩手如提起大地之環(圖28正、側)。兩手分別能抓拿20公斤重的石鎖練習為成功。此式為自然門基本八式之一“連推三掌”(見2004年3期《精武》)的輔助練功方法。

十七、弓步拿鼎:右弓步,右腳尖內扣,上身伸直,眼視前方,兩手成勾手,伸于頭頂兩側(圖29正、側)。兩手分別能抓拿20公斤重的石鎖伸直上舉為成功。此式為自然門基本八式之一“連推三掌”的輔助練功方法。 十八、雙推掌:右弓步,右腳尖內扣,兩掌同時推出,此式屬自然門基本八式之一“外圈手”的一個變化動作(圖30)。 十九、貓功:練習手指、手臂的內勁,是點打的輔助練功方法。兩腳放在地上,雙手做俯臥撐。隨功力增長,兩腳逐漸抬高(圖31)。先伸直五指,逐漸過渡到二指,循序漸進練習。 二十、上樁功(一):用長木棍頂住丹田,腳跟翹起,腳尖點地,兩臂左右伸直,自由呼吸,兩眼乎視前方。上身前俯,練習時循序漸進(圖32)。 二十一、上樁功(二):用一米長的木棍,一半栽于地下,露出圓頭頂住丹田部位。木棍由粗到細(切忌不能操之過急,以免練傷),最后至直徑一寸(約合3.3厘米)為度。兩腳并攏伸直,兩臂左右伸直,身體與地面平行。以在背上能壓百斤重石磨為成功(圖33)。

二十二、踩簸箕:簸箕一般用竹子或膝做成,也可用腳盆或水缸代替。用矮襠步、內圈手走圈,由高樁開始練起,逐步過渡到矮樁,最后以兩手能摸到自己的跺骨為準(圖34),要求意守丹田(肚臍下橫三指處)。 二十三、袖圈:練習時以練內勁、柔勁為主,從一對開始,逐漸增加袖圈數量,以不超過肘部為度。一般16對圈即可,—亡身和腿部可另外負重(圖35,圖36)。 此式用自然門基本八式之一“推手”方法練習4年),以能連續推一兩個小時為成功。 二十四、子母球:子母球有大小若干個,從小球練起,逐漸練大,以抱起稍吃力為度(圖37)。

自然門內圈手 自然門內圈手是集內功、輕功、實戰與一爐的傳統功法,練到爐火純青的地步,身法矯健,體輕如燕,可以在鍋沿邊上行走,真氣遍布周身,行氣如滾珠,身如彈簧,體如裹電,四方有眼;一羽不能加,一蠅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抽身換影,來無形跡,去無蹤影。內圈手包括內圈手樁功和走圈,一靜一動,相輔相成。 自然門內圈手之樁功,在往期中已有披露,今重點介紹內圈手走圈與內圈手應用。 一、內圈手走圈 第一式抬手式 無極式站立,右腳向左腳前邁半步,身體重心落于左腳,臀往下坐。右腳前腳掌著地,成右虛步。右臂向前伸出,似直非直,似曲非曲,拳心向下,左肘臂在右胸前立掌,掌心向右。沉肩墜肘。兩臂與兩腿夾角約90度。眼順右側向前平視,成矮襠步走圈。 走圈時,手形持定式不變,邁步時,以胯帶腿,以腿帶足,步如蹚泥,繞圈順時針行走,練熟練后,再逆時針行走,順逆交替。走逆圈動作要領與順圈一致,唯方向相反。(圖1~4) 
第二式搖手式 搖手式是在樁功的基礎上進行走圈,現詳述如下: 兩掌在胸前揉球,使右手掌心向上,左手掌心向下,落于右胯前,兩掌握拳(也可用鬼頭手),右手從胯上鉆出,沉肩墜肘,拳心向上,與口平齊,左手同時向左下拉,拳心向下,同時向前送胯,兩腳內脛相磨,右腳如履薄冰般向前滑出一步,腳尖外擺。(圖5)右拳翻掌使掌心旋轉向下,向下劈擊,捋至右胯旁;同時,左拳旋轉,使掌心由下向上鉆出,同時出左腳,如此交替進行。(圖6、7)
邁步時,以胯帶腿,以腿帶足,步如蹬泥,繞圈順時針行走,練熟練后,再逆時針行走,順逆交替。走逆圈動作要領與順圈一致,唯方向相反。走圈時,以脊椎為軸,以腰為輪,身到、手到、腳到、眼到。走內圈手時,起吸落呼。吸氣時,氣由腳跟循腿后側上行到尾閭,循督脈止百會。呼氣時,內氣由百會循任脈下降于丹田,落于會陰,循腿前內側降于涌泉。意微存丹田,手的運行軌跡是一個與身體平面相垂直的一個縱圓。 第三式劈手式 走圈與上兩勢一樣,順時針走圈時,右掌從胸前向上穿出,掌指向上,掌心向右后,并向前邁右腿(圖8)翻掌,右掌向右前方劈出,再翻掌收于丹田前,掌心向上;同時,右腳落地,手的運行路線是在身前劃一個與身體平面相平行的一個立圓,左手向上穿,出,掌指向上,掌心向左后,提左腳向前蹬出(圖9);同時吸氣。順勢翻掌,向左下方劈出,順勢旋轉至丹田。掌心向上,劃一個逆時針旋轉的立圓。呼吸法同上式。、 
第四式彈踢式 走圈動作要領同上式,走圈時,以腳尖向前彈出。(圖l0) 第五式鏟腿式 走圈要領同上式,走圈時,腳外側向前鏟出。(圖11) 第六式蹬腿式 走圈動作要領同上式,走圈時,以腳跟為著力點,向前蹬出。(圖12) 第七式跨腿式 走圈動作要領同上式,走圈子時,結合劈手式,腳向前跨出。(圖13、14) 第八式踞踢式 走圈動作要領同上式,走圈時,以腳尖直向前踢出。(圖15) 
第九式負重式 此式在手搖式基礎上增加沙衣、綁腿、鴛鴦環訓練,練此式能煉氣入髓。沙衣、綁腿、鴛鴦環必須由輕漸重,切忌操之過急,開始練時,走30圈,以后每天加走1圈;沙衣內盛鐵砂,始之負重10公斤,繼而每月加兩公斤鐵砂,重30公斤為度;綁腿內盛鐵砂,始之綁5公斤,繼而每月加1公斤鐵砂,至10公斤為度;鴛鴦環為18支,每支重1公斤,始之2環,繼而每月加1環,練至3年,氣人骨髓,周身運行,身如裹電。 依上式操之熟練后,就可在地上放紅磚八九塊,每腳都走在紅磚上,每腳都同樣大的步子,步法輕靈敏捷后,可在木樁上行走,再用洗衣用的木盆,里面裝上泥沙,在盆沿上行走,根據練功情況,每天減少泥沙,這樣長期練習,能在盆沿走圓,就大功告成。 本門走圈集身法、步法、手法于一體,熔內功、輕功,實戰于一爐,內圈手最能鍛煉走法,走法在實踐中占有極為重要的位置,練走圈時,下蹲行走,腿力增強,引氣下行,力由根發,走內圈手時,以脊椎為軸,以腰領動,四肢為輪,身到、手到、腳到、意到、氣到、力到。 走內圈手時,起吸落呼,起勁時,吸氣,氣由腳跟循腿后側上行到尾間,循督脈止于百會,呼氣時,內氣由百會循任脈下行于丹田:落于會陰,沿腿前內側降于涌泉,全身透空。 二、內圈手的三個修煉階段 1、初級階段 練時,意想在泥水中行走,平起平落,或意想在齊腰的水中行走,而雜草混雜其中,繞纏足踩,緩緩行走,細心體會全身與空氣的阻力,拔腳如泥濘難脫,進退有阻,通過此種假想訓練,以意導氣,逐漸疏通下肢經絡,穩定下盤,并能提高下肢的技擊能力,日久功深能練就進步如犁翻地,力由根發,把對方拔根拋出,訓練一段時間后,能感覺出空氣對腿的阻力,使人對外的觸覺更加敏感細膩。 2、中級階段 全身渾圓,達六合之象,以身代步,命門催著走,以脊領身,以身協肋,以肋提胯,以胯催膝,以膝催足,肢體上與下,左與右相合。 3、高級階段 達到走而不走,不走而走,走也是練,定也是練,意動神隨,動如山崩,靜如凝水,無招無勢,遍體皆招,身如疾電,碰不得,摸不得,周身有眼,無從偷襲。以丹田為軸,身體前后形成一氣輪,丹田之轉輪循環不已,生生不息。 三、內圈手應用 自然門內圈手功拳合一,講究走中帶打,避實擊虛,技擊應用靈活。 1、雙方對峙(圖16,左圖為甲,右圖為乙,下同)。乙方向前滑動,出右拳向甲方面部擊打,甲方以胯帶腿,向前一步,繞至對方右前側,右手向上格擋,順勢旋轉向下拉乙右臂;同時,左掌砍乙方之頸動脈,或推擊敵面部。(圖17) 2、雙方對峙。(圖18)乙方出右拳擊甲方面部,甲方右手上插旋轉抓敵手腕,向后拉的同時,出右腳踢乙脛骨。(圖19) 3、雙方對峙。(圖20)乙方向上滑步,出右腿踢甲方腰部,甲方左手外撥,同時上步,插其襠步,右拳上擊敵下腭。(圖21、22)

4、雙方對峙。(圖23)乙方向前滑步,出擺拳擊甲方面部,甲方以腰帶腿向前上步,右掌向外削乙方右拳,順勢順乙方右臂彈擊乙頸動脈。(圖24、25) 5、雙方對峙。(圖26)乙方,上前滑步,出左拳擊甲方面部,甲方以腰帶腿,左腳向前上步,繞至敵左側前,捋敵左臂,順勢上右步,出右拳擊敵命門。(圖27、28)

內圈手變化萬千,上下相隨,手腳并用,望讀者能舉一反三,細心揣摩。
三、鴉雀步與內圈手 當鴉雀步與內圈手法各自單練純熟之后,可將二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訓練。手眼身法步融為一體,久練則目光收斂,寒光懾人。平時,慢練為太極,步行如八卦,實則為煉三丹之氣;快練則身似猴靈,輕快敏捷,飄如飛燕。尤其在雙方對搏之中形成“以不變應萬變”相當嚴密的防護體系,使對手無懈可擊。同時在走轉之間迷惑對手,近身封閉,伺機反攻,攻無不克。 九術功是少北拳“雙功四術”中雙功之一,是習武者應學練的九種素質功,鍛練“筋肌骨臟關節皮”,增強肌腱的伸縮功能和挺彈肌勁,強化肌骨的耐擊耐磨功能,增加全身關節的靈活度,肢身的運動速度,能較快的提高身體素質,以應武術運動的需要。 九術功的內容為“馬步、貓功、劈拍、跳行、穿躍、擺腿、奔馳、打樁、身翻。”通傳九術歌:“馬步貓功劈跳穿,擺腿奔打把身翻,日習九術功兩遍,那怕霸王敢欺身。”茲按張榮時著《少北武術綱要》體系簡述如下: 一、馬步 1、譜名解 馬步是靜練腿步肌肉群和挺耐力的素質功之一。因形似騎馬,所以有的傳統武術拳種稱騎馬蹲襠式,也有的稱為站樁功。靜蹲馬步對臂腿肌腱的靜挺肌勁的鍛煉特別有利,使內氣上下通達,為鍛煉腿力及步靈功能打下堅實的基礎,且使身動之時穩健有力。 2、練法解 (1)平蹲:兩足側叉開相距約兩小臂寬,即兩足距離為兩手握拳,拳面相對后兩小臂相加的長度為小馬步。兩足叉開距約兩小臂加兩手掌,即兩足距離為兩小臂和兩手掌伸直的長度為中馬步。大于兩小臂加兩手掌長度的距離為大馬步。兩膝外展,兩順足(兩足平行),大腿下蹲和小腿呈100°,兩臂前平舉,微內曲,手若扶球狀。挺胸縮背,足尖扣地,舌抵上腭。平蹲馬步以鍛練大腿部肌肉群為主。內三合要求(意念要求)。一練意守:平心靜氣,眼睛內視,意守丹田,用鼻呼吸,練空洞渾元之力。二練神明:假定一米以外二米之內,四周圍有兇悍之敵揮刀槍齊來,我當以大無畏之精神而應付之,練形神一貫之意念。如圖1,圖2。 (2)靠行:姿勢及意念同上,區別在于重心落在一條腿上,左右等時互換鍛練,靠行馬步以鍛練小腿部肌肉群為主。如圖3、圖4。 
(3)起輪:姿勢及意念方法同平蹲,區別在于腳掌跟提起,兩足尖支撐全身體重。也有通過木樁頂或臺階邊沿上練習的,足掌前部落在樁頂或臺階沿上,足跟懸空。起輪馬步以鍛練腳部肌肉群為主。如圖5。 (4)單蹲:姿勢及意念方法同靠行,區別在于靠行至一足承重,另一腿向前伸直或落在支撐腿上。單蹲馬步以鍛練小腿部肌肉群為主。如圖6、圖7。 靜蹲馬步要求一氣(一次性,一種姿勢中間不能停頓)蹲一刻鐘為低限,平蹲為一步功,靠行為二步功,起輪為三步功、單蹲為四步功。 3、法訣解 九術功只能是單人自我鍛練,少北拳將自我練習稱為法練,其要領稱為法訣(下同),歌訣如下: 萬功之源力最重,萬力之源馬步功。 外靜內動虛實體,宇宙浩氣實腹中。 平靠起單輪翻練,渾元凝注意靈空。 鍛肌怒視毒蛇猛,無畏神形貫長虹。 四心中正靜無變,吐納一氣一刻鐘。 細心體味知奧妙,咬緊牙關法力成。 二、貓功 1、譜名解 貓功是專門鍛練以手臂為主上肢肌肉群的素質功之一。因為形似貓撲老鼠姿勢,所以稱為貓功。貓功與俯臥撐相似,區別在于不是手臂支撐的上下運動,而是直臂時向上弓臀同時肩與頭后收如貓弓身。兩臂下落至鼻尖將著地時兩臂再上挺使頭部向前上方挺起。然后沿原路返回,如此反復。因為武術運動中手臂擊防的運動范圍(少北拳指主鋒區)主要在自身的前上方到前下方及兩側。貓功系全身肌腱的綜合鍛煉,對臂肩部肌肉群和指力的功能鍛煉特別有力,更有利于脊椎,尤其是腰椎聯動機能的鍛煉。

2、練法解 (1)掌支撐 ①預備式:兩手掌置于地上(或練功墊上,下同),使手、臀、足三點呈等腰三角形。如圖9。 ②前挺:手臂彎曲,雙肘下墜近至地面,頭向下、向前伸出,手臂向前挺直,使頭、臀、足在一條直線上。見圖10。 ③后挺:手臂再次彎曲,兩肘下墜近至地面,頭向下,貼地面向后,臀部挺起,使手、臀、足呈等腰三角形復原,如圖11。 從預備式始,通過前挺、后挺再還原到預備式的過程為一次貓功。 (2)指支撐:姿勢和運動過程同上,區別在于將掌支撐改為指支撐,根據功力增長情況,逐步由每只手五指撐到四指、三指、二指、一指撐。 (3)負重撐:姿勢和運動過程同掌支撐,區別在于將身上背負一定重量的重物,一般為沙袋,重量由輕到重,一般由2公斤逐步增至和自己體重相等。 貓功功力練習要求一步功掌支撐一氣30次,二步功指支撐一氣30次,三步功負重一氣30次。 3、法訣解 歌訣如下: 手臂肌勁素質功,貓撲老鼠前后行。 掌指負重三層練,呼吸吐納內外行。 頭臀足走一條線,歸宗等腰三角形。 快去慢歸挺足勁,氣與相助肌勁成。

三、劈拍 1、譜名解 劈拍為專門鍛練手臂揮力和用手掌外緣、手掌心、手掌背部劈、拍擊木樁以達掌指耐擊耐磨,關節的耐壓、耐拉、耐擰的配動功能的素質功之一。 2、練法解 (1)馬步劈樁:在埋入地下穩固高于自身頭頂的木樁(直徑在20cm以上)或樹干前(下同),馬步站立(高馬步式)。距樁前一臂加身半距離,即向木樁側轉體正好掌緣觸樁。兩小臂彎曲立于胸前,右手在前左手在后,右臂上舉擰轉,左掌外緣(魚際)自胸前直擊對面木樁。左掌劈后握拳豎向曲臂立右臂前,隨后上舉擰轉。換右掌外緣自胸前直擊對面木樁,劈后握拳豎向曲臂立左臂前。如此反復,力疲為止。內三合要求氣沉丹田,樞動扭腰,以氣助力,意念一掌擊出樹樁開裂。見圖12、圖13、圖14。 
(2)馬步拍樁: ①用掌心推拍:姿勢練法同上,區別在于掌外緣換成立掌掌心向前推出或拍擊。 ②掌背拍:姿式練法同馬步劈樁,區別在于掌外緣換成手掌背輪換拍打木柱。掌背拍樁時,輔助手臂的上舉擰轉可以省略。 (3)繞樁擊樁: ①左行:馬步立樁前,以木樁為圓心以一臂加身半為半徑劃一圓弧,身體左轉右腿沿弧線成虛步,同時右手掌外緣向樁劈擊,左臂上舉擰轉。然后左腿沿弧線邁出,正面向樁成馬步,同時左手掌由上至左橫向木樁拍擊后向左拉動,同時右臂上舉擰轉,此動作完成后右腿沿弧伸出成虛步,同時右手向樁掌擊,左臂上舉擰轉。如此反復,力疲為止。上述稱左繞樁練。如圖15、圖16。 
②右繞樁練:與“左繞樁練”相反。 3、法訣解 歌訣如下: 馬步繞樁走劈拍,掌緣掌心擊樁快。 舉臂擰轉速掌沖,鋒出胸前腰身帶。 意注掌鋒撕斯裂,氣釋勞宮源丹海。 日行劈拍千百次,神功垂成金石開。 四、跳行: 1、譜名解 跳行是專門鍛練腿的彈跳力和跳躍的過程中單腿穩定度的基礎素質功之一。 2、練法解 (1)梅跳:按照五點梅花的陣圖跳躍。梅花陣圖即在地面上劃五個直徑20cm以內的圓圈,分布在東、南、西、北距中圈約三尺,詳見圖17。功夫越深相距越遠。具體跳躍路線如下:如面向北圈站于中圈,左腿跳向西圈,右腿跟隨但不落地,穩定后,右腿跳向北,左腿相隨不落地,穩定后,左腿跳向中,如上述然后右腿跳向東,再左腿跳向南,再右腿跳向中,如上反復,但始終面向北,身形不變。反方向與上述相反。 (2)梅滑:姿勢和跳躍路線同上,區別是馬步式雙腳著地,西行時右腳跨過左腳前向左前方西圈滑出,雙腳同時落地。東行時左腳跨過右腳向右前方北圈位置滑出,具體路線與梅跳相同。如此往復不少于20周。 在跳躍過程中要有對手形意性。如左行陣圖,對手向我直沖進擊,我向左側閃出,也可以向右側閃出,也可以退走后側。要求跳躍的距離越遠,姿勢越低,落地越穩越好。梅跳和梅滑均不能轉動朝向。 3、法訣解 歌訣如下: 樁行五點梅花圖,跳躍滑行求根固。 左右前后閃側走,五行方位走術數。 單腿擊防步必穩,樁陣叢中穩中步。 任我空運注精氣,天降奇步神功出。 五、穿躍 1、譜名解 穿躍是專門鍛練通過腿部爆發挺彈力使身體向前方穿出后手臂支撐于地面或卷身滾翻而起的基礎素質功之一。穿躍通過鍛練腰腿聯動肌勁,以應屈伸帶動全身,也為速靈奠基。 2、練法解 (1)蜈蚣跳 手臂支撐全身于地面,小臂彎曲夾靠兩肋,兩腿緊并,全身平直,靠腹肌、胸大肌、腰肌、背闊肌、三角肌和臂肱二、三頭肌的伸縮匍匐前進(手足并行)。匍匐行走路線一般為前行三次,后行三次,左行三次,右行三次,原地左右各行一圈。如此往復,力疲為止。如圖18。 (2)平身躍 兩腿相并,全身下蹲,兩小臂抬起墜肘,手掌朝前,上身稍向前傾,兩足跟提起,足尖向后猛蹬,身體向前穿出,如虎躍狀。兩手先落地、隨后身體向下緩沖,緊收雙腿速直,俯地后兩足速向前齊躍至兩手的位置,兩手隨身體躍起為一次平身躍。如此往復,一般不少于30次,距離在30米以上。如圖19、圖20。 (3)過橫桿 前方置一橫桿高與自己胸齊,略助跑,由桿上平穿而過,兩手著地立刻卷身滾翻而起。橫桿漸增至與自己身高相同則一步功成。如圖21。

(4)立墻穿 立一相當于自己身高的板墻,急馳攀上墻頭,平身而過是為立墻穿。 3、法訣解 歌訣如下 蜈蚣跳起平身穿,穿墻越脊過橫桿。 全身蠕動似蜈蚣,滾桿藏頭護身安。 苦練速靈穿躍法,腑臟筋骨功強健。 雙腿彈躍平身出,內外兼修穿功現。 六、擺腿 1、譜名解: 擺腿是專門鍛練腿部肌腱伸展及關節靈活度的基本素質功之一。 2、練法解 (1)橫輪擺:即腿的內、外輪擺。 ① 外輪擺:左腿向前邁出一步,呈馬步或叉步狀,兩手臂自然下垂,定式后雙臂由下向上向右環繞。此時右腿盡力踢出,當踢至頂點時,與環繞之雙臂相交,雙掌與右腿掃打相拍,手腳運動相反。為右輪擺。左輪擺與上述方向相反。如圖22、圖23。
②內輪擺:預備式同上述,區別在于右腿擺動范圍為自右向前、向上向左劃弧形。雙手掌與右腳掌在前上方相拍擊。如圖24。

上述輪擺其手足關系屬叉合,故又稱叉合擺腿。也可采用順合或逆合法輪擺。 (2)豎勾擺: ①前豎勾擺:預備式同外輪擺,右腿帶動胯部向下方踢出(上身后仰)然后急把胯部后收,使右腿由下而上向自己的面部收踢,同時上身向前探出,右腿落地后改換左腿,如此反復是為勾擺。兩臂可用順、逆合的方式配合。如圖25。
②后豎勾擺:即一腿支撐,另一腿從背后盡力向后上方擺動,直至能擊打到后腦勺為宜。如圖26。

3、法訣解 歌訣如下: 外擺外輪擊腳背,內擺內輪掌心拍。 勾擺臀控直踢面,后擺盡力奔腦海。 點剛腿走連環動,前后左右飛輪腿。 南拳北腿勾內外,手三腿七重在擺。 七、奔馳 1、譜名解 奔馳功是專門鍛練腿部爆發力、奔跑速度、技巧、耐力等的基本素質功之一。奔馳功不僅增強耐力,加大肺活量,而且鍛練腿肌的高速屈伸頻度與腿的彈跳和側擺功能的提高,因此絕不可輕視。 2、練法解 (1)急馳:是面朝前的疾馳(起跑)、疾頓(停跑)、疾轉(突然轉彎跑)等的奔跑功夫。急馳的主要練法為前奔。雙足順行于前后互換,使身體前移,達到一定速度即為奔。前奔與跑百米相似,只是兩臂盡力不向后擺動,而是使雙拳在胸前之間交互向前點擊。練功意念專注于前有對手必須趕上,或后有追兵必須拉開距離脫險。習練的環境應在沙灘上、水上、冰上、山上、樹叢等各種復雜環境中練習。急馳第一步功為直線跑,第二步功為曲線跑。 (2)橫奔。即鍛練向自身的左或右側的疾馳(起跑)、疾頓(停跑)、疾轉(突然轉彎跑)等的奔跑功夫,是雙足橫行于前后互換。 ①橫滑奔:以左橫滑奔為例。叉步站立,頭向左轉,目視左側,右腳向左腳前方邁出后左腳速向左側橫向邁出,右腳再向左腳后側橫向邁出左腳再向自己的左側橫向邁出,如此往復,一次不少于100米距離。右橫奔與上述方向相反。 ②橫飛奔:以左橫飛奔為例,叉步站立,頭向左轉,目視左側,右腿由左腿前向左擺出(身形不變)在落地之前,速將左腿向左擺出(實際上是側向低飛腿)。使左腿落地,把身重移至左腿。再把右腿由左腿前向左擺出,重復前動作,如此反復即是橫飛奔。右側橫飛奔與上述相反。 3、法訣解 歌訣如下: 順行急馳橫為奔,天地之間任我穿。 橫奔功夫左右側,疾馳疾頓突轉彎。 練于沙灘冰上走,護主衛客注意念。 穿行曲線控耐力,刀槍不入輕靈身。 八、打樁 1、譜名解 打樁功是專門通過九連十三鋒擊打木樁來鍛練鋒(進擊部位)、連(防擋部位)及各部肌腱的耐擊耐磨功能的基本素質功之一。打樁功也是少林拳傳統基本功練法,流傳較廣泛。 十三鋒指手、肘、肩、足、膝、胯”左右十二鋒,加頭鋒,總稱十三鋒。鋒在于對敵,也是全身用于對敵的共有十三個部位。九連指相鄰二鋒的連接部位,如手肘二鋒的連為小臂,稱上小連。肘與肩的連為大臂,稱上大連。足膝的連為小腿,稱下小連。膝與胯的連為大腿,稱下大連。肩與胯的連為脊柱,稱中連,共九個連,連是防對方十三鋒進擊的。 2、練法解 (1)軟樁連鋒擊:在地上埋一穩固的光滑木樁(直徑在20cm以上)或樹干前(下同),用麻布纏繞,外纏繞軟布,稱軟樁。高馬步站立樁前。 ①十三鋒擊:依次用拳、肘、肩、足、膝、胯、頭打擊或撞擊木樁,拳、肘、足、膝為點擊,頭、肩、胯為撞擊。肩部撞擊分前肩、后肩的撞擊。胯部撞擊分內胯和后臀部的撞擊。擊撞次數視練功時間而定。 ②九連擊:依次用小臂、小腿、大臂、大腿和后脊背部擊撞木樁。其中小臂、小腿、大臂、大腿為擺擊,后背為撞擊。 (2)硬樁連鋒擊:練法同上,區在于將纏繞于樹樁上的麻布或軟布去掉,直接用鋒連擊打硬樁。打樁功是武術擊技的必備功能,事實上九連十三鋒都得練出真功很難,只能做為長功,日積月累逐步深化,絕不可操之過急。日常練功,一般首先以兩小臂交互擊樁,練達全臂各面皆由輕而重的擊樁為止,然后鍛煉由前胸、肩胛及胯、腹擊樁,再增入大腿部位及小腿部位擊樁,按此順序,由手足進行打樁。每練之前必先對樁用力靠揉肌腱,然后才能由輕而重的擊打、撞擊、推打、拉打。打后必以樁磨壓被打肌腱并用手按摩,必須重視陰陽練法的全部過程。 3、法訣解 歌訣如下: 鋼身鐵臂打樁功,專練九連十三鋒。 樁似頑敵連鋒擊,練至力疲壯體能。 耐擊耐磨增骨力,皮肉經久哪知痛。 連破鋒擊鋒破連,少北真身始見功。 九、身翻 1、譜名解 身翻為專門鍛練腰身及上下肢配動功能的基本素質功之一。身翻是四術中巧術的基礎。 2、練法解 在少北九術功中只要求前、后滾翻和挺翻的練習。 (1)前滾翻 身體直立,上身向前躍出,按手、臂、頭、肩、背的順序著地后起立,面朝起式同一方向。如圖28、圖29、圖30。 
(2)后滾翻 身體直立,上身向后躍出,按背、頭、手、腳的順序著地后起立,面朝起式方向,如圖31、圖32、圖33。 
(3)背挺翻。通稱鯉魚打挺。身體直立,上身向后下方躍出搶背后的雙腳向身后勾回觸地,雙手前平舉帶動上身向前方挺出,腰、腹發挺力配動后直立。如圖34、圖35、圖36、圖37。 
(4)前挺翻 ①前投手挺翻 身體直立,雙手前平舉帶動上身向前下方拄地,身體呈倒立式后雙腳向前下方(按倒立式雙腳向后下方)挺出著地,隨后上身向前挺出直立。如圖38、圖39、圖40。 
②前頂挺翻 雙手扶地,頭頂地面,呈三角倒立狀,雙腳向前下方(按倒立式雙腳向后下方)著地,隨后上身向前挺出直立。如圖41、圖42、圖43。

(5)除滾翻、挺翻之外,身翻的三步功為攪柱翻。(略述) 3、歌訣解 歌訣如下: 腰身配動屬身翻,前后滾挺頭手身。 巧術神功身翻始,前后左右空中轉。 腹肌發力最屬此,倒地不傷仍能戰。 摸爬滾打翻騰術,跌倒翻起真兒男。 十、九術功的小結 九術功為武術愛好者提高身體素質的基礎功,為陽功六根功和四術打基礎,因此功夫的深淺直接影響今后的武功成果,絕不能畏難忽視,應當給予重視。九術功是全面鍛煉身體素質的基本功,其鍛煉的全面性、科學性是少北拳的突出特點之一。 1、由腿步功上看:馬步靜練腿步肌勁和挺耐力,通過跳行練彈跳力,擺腿練靈活度。通過穿躍練發力,通過奔馳練速度,通過打樁練耐磨耐擊功能,強化肌骨,至此腿步根素質功已達全面。 2、由手臂功上看:通過貓功鍛練手臂的勁力,通過劈拍練揮力,一方面增強掌的耐擊能力,另一方面鍛練關節的適應能力,再通過穿躍練手臂的自控能力。最后通過打樁練手臂的挺彈耐磨耐擊能力;至此手臂素質功已達全面。 3、由腰身功上看:通過貓功一方面練腹肌、另一方面練全部脊柱的聯動功能,通過穿躍主練腰背的收伸能力,通過勾擺練腰身的靈活度,最后通過身翻練上下肢體的配動功能,為外三合奠定素質基礎。 十一、幾個問題的說明 1、為什么沒有“壓腿”。生掰硬壓,有傷筋骨,為達速靈,只能擺腿,壓腿是表演性武術必練的基本功,少北拳講究自然輪擺,以達腿根速靈。 2、為什么沒有“倒立”。倒立是練頂上方向的手臂勁力的,可是敵人不在頂上,因此練倒立無益于自衛術功的成長,所以有貓功而無倒立。 3、梅花樁。古代打仗,遇敵自衛,沒有在樁上戰斗的。事實告訴人們它只是一種基本功,九術功中的梅跳,就是練單腿跳躍而能達于穩定的基本功,擺成梅花狀態,就是鍛煉攻防于對方的前后左右各個方向都能達于穩定。 自然門內圈手 自然門內圈手是集內功、輕功、實戰與一爐的傳統功法,練到爐火純青的地步,身法矯健,體輕如燕,可以在鍋沿邊上行走,真氣遍布周身,行氣如滾珠,身如彈簧,體如裹電,四方有眼;一羽不能加,一蠅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抽身換影,來無形跡,去無蹤影。內圈手包括內圈手樁功和走圈,一靜一動,相輔相成。 自然門內圈手之樁功,在往期中已有披露,今重點介紹內圈手走圈與內圈手應用。 一、內圈手走圈 第一式抬手式 無極式站立,右腳向左腳前邁半步,身體重心落于左腳,臀往下坐。右腳前腳掌著地,成右虛步。右臂向前伸出,似直非直,似曲非曲,拳心向下,左肘臂在右胸前立掌,掌心向右。沉肩墜肘。兩臂與兩腿夾角約90度。眼順右側向前平視,成矮襠步走圈。 走圈時,手形持定式不變,邁步時,以胯帶腿,以腿帶足,步如蹚泥,繞圈順時針行走,練熟練后,再逆時針行走,順逆交替。走逆圈動作要領與順圈一致,唯方向相反。 第二式搖手式 搖手式是在樁功的基礎上進行走圈,現詳述如下: 兩掌在胸前揉球,使右手掌心向上,左手掌心向下,落于右胯前,兩掌握拳(也可用鬼頭手),右手從胯上鉆出,沉肩墜肘,拳心向上,與口平齊,左手同時向左下拉,拳心向下,同時向前送胯,兩腳內脛相磨,右腳如履薄冰般向前滑出一步,腳尖外擺。右拳翻掌使掌心旋轉向下,向下劈擊,捋至右胯旁;同時,左拳旋轉,使掌心由下向上鉆出,同時出左腳,如此交替進行。 邁步時,以胯帶腿,以腿帶足,步如蹬泥,繞圈順時針行走,練熟練后,再逆時針行走,順逆交替。走逆圈動作要領與順圈一致,唯方向相反。走圈時,以脊椎為軸,以腰為輪,身到、手到、腳到、眼到。走內圈手時,起吸落呼。吸氣時,氣由腳跟循腿后側上行到尾閭,循督脈止百會。呼氣時,內氣由百會循任脈下降于丹田,落于會陰,循腿前內側降于涌泉。意微存丹田,手的運行軌跡是一個與身體平面相垂直的一個縱圓。 第三式劈手式 走圈與上兩勢一樣,順時針走圈時,右掌從胸前向上穿出,掌指向上,掌心向右后,并向前邁右腿。翻掌,右掌向右前方劈出,再翻掌收于丹田前,掌心向上;同時,右腳落地,手的運行路線是在身前劃一個與身體平面相平行的一個立圓,左手向上穿,出,掌指向上,掌心向左后,提左腳向前蹬出;同時吸氣。順勢翻掌,向左下方劈出,順勢旋轉至丹田。掌心向上,劃一個逆時針旋轉的立圓。呼吸法同上式。 第四式彈踢式 走圈動作要領同上式,走圈時,以腳尖向前彈出。 第五式鏟腿式 走圈要領同上式,走圈時,腳外側向前鏟出。 第六式蹬腿式 走圈動作要領同上式,走圈時,以腳跟為著力點,向前蹬出。 第七式跨腿式 走圈動作要領同上式,走圈子時,結合劈手式,腳向前跨出。 第八式踞踢式 走圈動作要領同上式,走圈時,以腳尖直向前踢出。 第九式負重式 此式在手搖式基礎上增加沙衣、綁腿、鴛鴦環訓練,練此式能煉氣入髓。沙衣、綁腿、鴛鴦環必須由輕漸重,切忌操之過急,開始練時,走30圈,以后每天加走1圈;沙衣內盛鐵砂,始之負重10公斤,繼而每月加兩公斤鐵砂,重30公斤為度;綁腿內盛鐵砂,始之綁5公斤,繼而每月加1公斤鐵砂,至10公斤為度;鴛鴦環為18支,每支重1公斤,始之2環,繼而每月加1環,練至3年,氣人骨髓,周身運行,身如裹電。 依上式操之熟練后,就可在地上放紅磚八九塊,每腳都走在紅磚上,每腳都同樣大的步子,步法輕靈敏捷后,可在木樁上行走,再用洗衣用的木盆,里面裝上泥沙,在盆沿上行走,根據練功情況,每天減少泥沙,這樣長期練習,能在盆沿走圓,就大功告成。 本門走圈集身法、步法、手法于一體,熔內功、輕功,實戰于一爐,內圈手最能鍛煉走法,走法在實踐中占有極為重要的位置,練走圈時,下蹲行走,腿力增強,引氣下行,力由根發,走內圈手時,以脊椎為軸,以腰領動,四肢為輪,身到、手到、腳到、意到、氣到、力到。 走內圈手時,起吸落呼,起勁時,吸氣,氣由腳跟循腿后側上行到尾間,循督脈止于百會,呼氣時,內氣由百會循任脈下行于丹田:落于會陰,沿腿前內側降于涌泉,全身透空。 二、內圈手的三個修煉階段 1、初級階段 練時,意想在泥水中行走,平起平落,或意想在齊腰的水中行走,而雜草混雜其中,繞纏足踩,緩緩行走,細心體會全身與空氣的阻力,拔腳如泥濘難脫,進退有阻,通過此種假想訓練,以意導氣,逐漸疏通下肢經絡,穩定下盤,并能提高下肢的技擊能力,日久功深能練就進步如犁翻地,力由根發,把對方拔根拋出,訓練一段時間后,能感覺出空氣對腿的阻力,使人對外的觸覺更加敏感細膩。 2、中級階段 全身渾圓,達六合之象,以身代步,命門催著走,以脊領身,以身協肋,以肋提胯,以胯催膝,以膝催足,肢體上與下,左與右相合。 3、高級階段 達到走而不走,不走而走,走也是練,定也是練,意動神隨,動如山崩,靜如凝水,無招無勢,遍體皆招,身如疾電,碰不得,摸不得,周身有眼,無從偷襲。以丹田為軸,身體前后形成一氣輪,丹田之轉輪循環不已,生生不息。 三、內圈手應用 自然門內圈手功拳合一,講究走中帶打,避實擊虛,技擊應用靈活。 1、雙方對峙(圖16,左圖為甲,右圖為乙,下同)。乙方向前滑動,出右拳向甲方面部擊打,甲方以胯帶腿,向前一步,繞至對方右前側,右手向上格擋,順勢旋轉向下拉乙右臂;同時,左掌砍乙方之頸動脈,或推擊敵面部。 2、雙方對峙。乙方出右拳擊甲方面部,甲方右手上插旋轉抓敵手腕,向后拉的同時,出右腳踢乙脛骨。 3、雙方對峙。乙方向上滑步,出右腿踢甲方腰部,甲方左手外撥,同時上步,插其襠步,右拳上擊敵下腭。 4、雙方對峙。乙方向前滑步,出擺拳擊甲方面部,甲方以腰帶腿向前上步,右掌向外削乙方右拳,順勢順乙方右臂彈擊乙頸動脈。 5、雙方對峙。乙方,上前滑步,出左拳擊甲方面部,甲方以腰帶腿,左腳向前上步,繞至敵左側前,捋敵左臂,順勢上右步,出右拳擊敵命門。 內圈手變化萬千,上下相隨,手腳并用,望讀者能舉一反三,細心揣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