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德國的著名詩人阿爾諾·霍爾茨(ArnoHolz,1863—1929)是德國文學由傳統向現代轉型時期的開路先鋒之一,是德國第一個現代文學流派——自然主義文學的引領者和踐行者,也是此后的印象主義文學的重要代表,更是德國現代詩歌革命的發動者,對20世紀德國乃至西方的詩歌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他也因詩歌上的成就于1926年被任命為普魯士藝術院詩歌組院士,多次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霍爾茨取得這樣大的成就,與他從中國詩歌尤其是李白詩歌中吸取巨大能量是分不開的。 ![]() 《詩歌原文》 你可愛的春天,你往哪里去了? 你的鳥兒的鳴聲至今還使我心跳。 整個世界曾經像一把花束。 如今早已結束! 整個世界,到如今,真令人悲痛, 就像赤腳者走在雪中! 黑色的樹木受盡嚴寒的威脅。 烤熟的蘋果在爐子里奏著音樂, 屋頂上掛滿了冰條。 可是,你不久就要回來,我知道,我知道! 你不久就要回來, 哦,只要等短短的時光, 芬芳的紫羅蘭 就發出藍色的歌唱。 (錢春綺 譯) 【賞析】 在德國近代詩歌史上,阿爾諾·霍爾茨被認為是自然主義運動的先驅之一。他在詩歌創作方面勇于實踐和探索,明確主張要革新詩歌舊有的語言模式與表達方式,積極倡導“徹底的自然主義”。他認為詩歌所要表現的內容要以真實為核心,要把現實中一切細微的東西都毫不遺漏地表達出來,以達到“藝術返回自然”的目的。霍爾茨的詩歌創作理念對后來的德語詩歌創作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推動了自然主義這一文藝思潮在德國的發展。 從題目可以看出,這是一首描寫自然景物的詩作。詩人借助對“冬天”景物的描繪,來抒發對“春天”的期盼與等待。全詩洋溢著一種對于春暖花開的美好憧憬,詩意盎然,情感真摯,語言清新自然,簡潔曉暢。 詩歌第一部分,詩人起筆表達出對于“春天”熱烈地懷想:“你可愛的春天,你往哪里去了?/你的鳥兒的鳴聲至今還使我心跳。”這兩句詩給人的印象仿佛詩人獨立于冬季的自然之中,面對冬日的景致,心中涌現出無限感慨。而這感慨像一股熾熱的激流奔涌于詩人的心中。 “亂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風”(唐·杜甫《對雪》)。但在此,詩人卻并沒刻意去描繪“冬天”的自然景色特征,刻畫它的寒冷與蕭瑟。而是以主體的情感體驗去襯托“冬天”的寂靜與寒冷,感受整個“冬天”的堅硬與冷清。“冬天”萬物凋零,整個世界像一把花束凋零,毫無生機。面對如此景象,詩人不無感傷地悲嘆道,“到如今,真令人悲痛,/就像赤腳者走在雪中!”在這里,詩人以一個形象的比喻,把這種對于冬天的感覺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來。“我們”身處這個冬季的世界,就像赤腳者走在雪中。詩人以切膚的體驗來描寫對“冬天”的感受,新穎生動,逼真傳神。 與此同時詩人又通過對室內與室外的描寫把這種氛圍傳達出來。整個自然界萬物蕭條,室外那些黑色的樹木已經受盡嚴寒的威脅,而在室內人們圍著爐火取暖,烤著蘋果。此時,戶外的屋頂之上已經掛滿冰條,這是“冬天”里最為常見的一種景象。凜冽的寒風讓整個世界陷入一種寒冷之中,人們不得不躲避在室內盡情享受著爐火的溫暖。詩人通過對“冬天”這些特有景象的描寫,更加襯托他心中對于“春天”的渴望。這一切冬日景象正在預示著“春天”即將到來。詩人在心中也不斷喃喃自語道: 你不久就要回來,我知道,我知道! 冬去春來,季節的交錯更替是大自然永恒不變的規律。在詩中,詩人以一種熱情的呼喚等待著“春天”的來臨和萬物復蘇那一刻。到那時,“芬芳的紫羅蘭,/就發出藍色的歌唱。”在整首詩作的結尾之處,詩人以花兒的芬芳把這種熾熱的渴望用春天燦爛的景象刻畫出來。那時必將會有一個嶄新的世界出現在人們面前,紫羅蘭就會發出藍色的歌唱,整個世界冰雪消融,呈現一片秀美之色。詩人在寫景狀物中,力求簡單準確,生動逼真,這符合自然主義所追求的創作方法。 整首詩歌共三節,從形體上看是一個十四行詩體的變體,采用644結構模式。全詩在外形上帶有十四行詩結構嚴謹整飭、簡潔勻稱的特點。此外,詩人在敘述上保持了一種樸素直接的表達方式,意象的運用清新雋永。詩中所蘊含的多重意蘊,耐人尋味。詩人在寫景狀物中,力求準確,生動逼真。這是很符合自然主義所追求的創作方法的。 (李 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