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是一件幸福的事情”相信大部分愛讀書的人都認可這樣的結論。根據自己的實踐和感受,我也認同這句話。
但我更想說,讀書不僅僅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更是可以通過讀書、寫作給自己治療的過程。
讀書,其實讀的是真實的自己,寫作是為了表達自己的其中一種欲望,在讀書和寫作的過程中,我們不斷地發現自己,治療自己,最后可以成就自己。
我自己從小喜歡讀文學作品,剛開始是讀一些通俗易懂的小說。然后到了青年時代,也附庸風雅地看世界名著《茶花女》《安娜卡列尼娜》《簡愛》等;當然還包括我國的四大名著,可能是太年輕,沒有什么閱歷,只是為看而看,收獲、感悟、共鳴很少。有時候是讀不下去的,于是,放下書,跑去玩了。
少女時代,在經典古詩詞的面前,自己膚淺的認識,詩詞是一種美;更是一種強說愁的“裝”
著名作家李敬澤關于讀詩的個人見解:“因為詩,特別是作為傳統的古典詩詞,它真的不是一件時髦的事,不是今天街上有我也得有的事,詩這個東西,就像我們今天反復講“詩來見我”,有的人可能這輩子都不會讀詩,同樣我們也得相信,有的人這輩子的詩讀了也是白讀。所以某種程度上說,詩之所以是我們文化和文明中的瑰寶,比如中華文明的瑰寶,我們的唐詩、宋詞,不是因為它們名聲大,而是因為它體現我們這個民族或者中國人最高、最敏感、最美好、最細微、最豐富和寬闊、復雜的那份感受力,那份心靈的能力,不是所有人都能達到的,而且我們也不必強求所有人都要那樣。
所以我更愿意把詩的事情當成一個個人的修養,個人的自我教育,個人對自己心里的一份要求。自己回家拿一本詩,讀得下去就讀,讀不下去就不讀。也許放在那,現在讀不下去,過上四年五年、十年八年,哪一天拿起來,你的閱歷在那,你的情感在那,你可能又忽然一字一句讀下去,這是詩可以伴著我們一千年、兩千年一直走下來的東西。”后來,經歷人生的坎坷,歷經生活滄桑,再回過頭來看文學作品,就會有不一樣的感悟和共鳴。才發現在書里面,自己找到知音。才發現自己才真正投入到書里面,能看懂的文學作品 在作品里面找到了真實的自己。
原來自己的所思所想,在文學作品里面產生共鳴,這就是常說的“顏如玉”“知音”
但凡,自己看得“忘我”的時候,那么,就可以證明自己和書達成了共識,在書里面找到了自己,發現自己,看到自己的不足。
書讀多了,看懂了,自己就會悄然發生改變,變得越來越優秀。變得豁然開朗,變得從容淡定。變得越來越有內涵,自己的思想也在發生了改變。這就是讀書的魅力。
讀書不應該僅限于學生時代,讀書不分年齡;讀書不分高低貴賤;讀書不分貧窮和富有;讀書無處不在。只要你愿意,讀書就像呼吸一樣自然而然。
讀書可以在書房里,也可以在旅途中,也可以在候車碎片化的時間里,讀書可以在路上,也可以在咖啡館里。但前提:你是真正的愛上讀書 ,而不是做“秀”給別人看而已。
讀書有“癡”讀、有“醉”讀、有“猜”讀、有狂熱的讀,有忘我的讀……
我們走進名人:魯迅、聞一多、華羅庚,了解名人讀書的趣事:
魯迅嚼辣椒驅寒,每當晚上寒冷時閱讀難耐,魯迅便摘下一顆辣椒放在嘴里,嚼著直辣得額頭冒汗,他就用這種辦法驅寒堅持讀書。
聞一多“醉”書,看書成癡,一看就醉,結婚的當天,聞一多還在讀書。到拜堂的時候找不見聞一多,大家都去找聞一多,才發現聞一多在書房里面“醉”書,都忘記了今天自己當新郎。
華羅庚“猜”讀,他的讀書方法與眾不同,他不是翻開從頭到尾的讀,而是對著書思考一會兒,然后閉目靜思,他猜想書的謀篇布局,斟酌完畢再打開,如果作者的思路與自己的猜想一致,他就不再讀了。華羅庚這樣“猜”書方法不僅節省讀書時間,而且增加了自己的思維力和想象力,不至于使自己淪為書的奴隸
這是狂熱的堅持讀書,是因為足夠的愛讀書,才會想盡辦法讀書,若是不喜歡讀書,就會有一千個理由不讀書。
“歲月流轉 情懷依舊”
人的一生是短暫的 ,讀書卻可以永恒的。斗轉星移,不變的依然是有一顆愛文字的靈魂。文字是讀書的載體,當然,其實,讀書不僅現于書,可以讀一個人,可以讀情懷,可以讀人性,可以讀萬物,可以讀一切可讀之事……
“以書為鏡,可知真我。”
讀書,其實讀的是真實的自己。你為什么可以與一本書產生共鳴?你為什么可以投入地看一本書?
其實,你看到是曾經的自己,未來的自己,過去的自己,不堪的自己,渺小的自己,堅強的自己,懦弱的自己……
讀書,令我感覺到書的偉大;
讀書,讀的是真實的自己。
讀書,像氧氣一樣重要,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沒有氧氣,人的生命就失去了意義。
作者:黎雪梅